“批评学生的艺术”类文章,他们是这么写的
图片选自网络
“批评学生的艺术”类文章,
他们是这么写的
爱心与教育研究会本周六钉钉学习活动的主题是:给批评穿上艺术的外套。
这一主题来自于《新班主任》的征稿,原征稿内容如下:
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明确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班主任在面对学生错误时,最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就是批评。批评,是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犯了错误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批评,自觉地反省,努力去改正,才会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
不过,要使批评达到一定效果并不容易。班主任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要同他们心理相融、感情相通,分析和研究被批评学生心理状态和个性特点,掌握批评的艺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问题的不同程度选择合适的批评方式。
请以“如何让批评入心、暖心”为主题,展开讨论,踊跃投稿。
本来想写一篇稿子,一是参与爱研会的网络活动,二是可以投稿一试。怎奈阅读了多篇文章,仍然打不开思路,而且自己所经历的这方面的案例也没有一个合适的。唯一的收获是,发现了几篇写“批评艺术”的内容充实、构思精巧的文章。
这些文章有哪些特点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分享出来,供您参考。
一是标题既具体又凝练,聚焦度高。
比如,有篇文章题目是《批评学生不妨用点“抑扬顿挫“》,作者把目光聚焦到”抑扬顿挫“上,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既具体又凝练。
与之类似的题目还有《批评学生注意”六忌“》《批评学生掌握“五度”》《教师对学生的”绿色批评“》,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是角度既新颖又别致,切入点巧。
以前文提到的《批评学生不妨用点“抑扬顿挫“》一文为例,作者整篇文章紧紧围绕”抑扬顿挫“四个字,用五个段落表达了自己对”批评学生的艺术“的诠释,分别是”扬整体抑个体“”扬优点抑缺点“”扬他人抑此人“”扬前言抑后语“”扬前情抑后态“,文章角度新颖,切入巧妙。
与其类似的还有《批评学生注意”六忌“》《批评学生掌握“五度”》等文章,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三是结构既紧凑又匀称,完整性强。
前边提到的几篇文章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比如《批评学生注意”六忌“》一文,作者分别写了”忌盛气凌人“”忌不分场合“”忌尺度不一“”忌出言刻薄“”忌小题大做“”忌片面武断“等六个方面的内容,既紧扣标题,又紧凑完整。
再比如《批评学生的技巧》一文,作者用了”A一A“的句式,分别写了避一避、缓一缓、选一选、绕一绕、冷一冷、激一激、笑一笑等七个方面的内容,观点鲜明,结构完整。
说了这么多优点,也谈谈有些文章的不足吧。
感觉在”批评学生的艺术“方面,大家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罢了,没有什么新意。方法没有新意,带来的就是案例比较老套,感觉没有”艺术“效果。
那么,什么样的案例能够产生”艺术“效果呢?我们看看李镇西老师是怎样做的吧。
一天晚上,李老师抱着作文本去教室,在楼道拐角处看到班里的一对男女同学在阴暗的角落拥抱,他该怎样做呢?是立即“叫停”?训斥?还是装聋作哑?……
李老师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我马上将手一松,作文本便哗啦啦掉了一地,我赶紧蹲下埋头捡作文本。声音惊动了两个孩子,他们跑过来帮我捡作文本——显然一点都没察觉我刚才已经看到了他们的行为。作文本全部都捡起来了,我说了声“谢谢”,便和他们一起走进了教室。”
李老师是要”装聋作哑“吗?不是!他是在谋求“不动声色”,是在等待或者创造教育契机。
一周后,他利用语文课上的妇女专题单元,引导学生讨论女性的命运这一话题。整个讨论过程中,没有一句话涉及早恋,更没有哪怕是含蓄地批评谁,但他的目的很明确:希望那个女生能够很自然地想到自己。
果然,在第二天的作业中可以看出,那个女生醒悟了,提出“希望李老师能够找我谈心,我很想对您倾诉。”
在接下来的交流中,那个女生决定“冷冻这份情感”,因为她觉得“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三年后,她在大学里给李老师写信:“感谢李老师在我人生的关键时刻,给我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
——这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真教育,这就是批评的艺术。
当然,我们也可以与学生直接”对话“,在这方面也有许多精彩的案例。
我曾听过一位班主任老师的报告,记不清是哪位老师了。她班上有位女生,公然染发,违反学校纪律。对此这位老师没有直接批评她,而是寻找机会与孩子交流。
一次在办公室,这名学生看着班主任刚染的头发说:”老师的头发真漂亮!“
这位班主任借机说道,我们上了年纪的人染发,是因为我们没有了青春的活力,跟你们这些小姑娘是不一样的。在你们这个年龄,如果用外在的东西掩盖了青春的气息,那就是”暴殄天物“了。
这句话对这个女生触动很大,第二天她就把头发染了回来。
——这也是批评的艺术。
我想,如果上面我所读到的那些文章,加上刚才讲的两个案例,或者直接写类似的案例,那就不只是批评的艺术,也是文章的艺术了。
2021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