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根:健康码,是否真的“健康”?
文|陈根
2020年2月11日,杭州市率先推出健康码模式,实施市民和拟进入杭州人员的“绿码、红码、黄码”三色动态管理,并与“钉钉”企业复工申请平台打通。大量返岗复工人员在支付宝内申领健康码,上线首日访问量达到1000万。
随后,健康码实现全国推广,在充分总结先行地方经验基础上,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支付宝、阿里云的技术优势,加快研发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疫情防控健康码系统。
健康码将数据云端存储,使得所有的居民健康信息、出行信息与个人身份信息绑定,在云端存储共享,省去了地方机关设立卡口,重复填报健康表格的麻烦。而作为数字通行证,健康码能够实现在全市甚至全国区域内一码通行,为企业复工、小区筛查带来便利。
大数据虽然保证了疫情期间的信息通畅,实现了信息互通,做到个人信息透明化,却也带来了隐私信息暴露的风险。
当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在海量数据里,越来越多的数据是个人隐私数据,需要被保护或加密。2019年上半年,互联网数据泄露事件激增至3800多起,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
8.7亿条个人信息在暗网上出售,7.73亿个邮件地址及密码被窃,5.9亿中国人的简历被泄露。被公开的不止是姓名、电话,还有身份证号、户籍、婚姻状况、家庭住址等。预计到2025年,87%的数据都将是需要保护的数据。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一半以上的数据都没有得到适当的保护。
近年来,隐私泄露的事件频发。人们不能确定,当健康码拥有更广阔的意涵时,健康码所构建的孪生体能得到有效的隐私保护。更何况,在大数据个人隐私保护法律严重滞后的情况下,这种个人隐私数据的多平台,无标准的存储、流转,后期给个人带来的各种困扰与风险又由谁来负责?
人们在拥抱科技的同时也不能不忽视那些伴随着的危机,个人隐私暴露的风险是否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监管对于数据的管理边界如何定义。重重考题之下,健康码是否真的健康,还在于你我如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