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明朝与西方的最后一次海战,改变了世界格局
欧洲的大航海时代还没有拉来帷幕的时候,地处东方的明王朝就已经拥有了一支庞大的远洋舰队,在郑和的指挥下,舰队游遍三十多个国家。随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到达中国沿海。这些西方国家无论是出于贸易的目的还是怀有殖民的意图,都避免不了与明王朝产生摩擦,明朝末期,料罗湾海战爆发了。
料罗湾海战是中国古代一次规模最大的海战,同时也是明王朝与西方国家的最后一次海战。交战的另一方是在欧洲纵横无敌,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人。这次海战的起因是荷兰人企图垄断与明王朝的贸易特权,但这时的明朝停止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对待海洋的态度也越来越保守,并且实行了海禁政策,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的海上贸易都被限制。明王朝拒绝了荷兰的要求。荷兰在这一时期正处于发展时期,对中国的拒绝很不满,他们以为集中精锐的军队压迫中国沿海,就可以令明朝中央妥协。于是他们在中国沿海拦截中国商船,用炮击打沿海城市,使明朝损失惨重。于是摩擦日益积累,战争一触即发。
荷兰方面认为用先进的大炮武器和快速战舰攻打中国稳操胜券,于是派出了十一艘战舰,由普特曼斯指挥,另外还有旗舰密德堡以及一艘中国戎克船打狗号和五十艘海盗船。在1633年7月7日荷兰舰队进兵南澳,占领了厦门,12日,又攻击了郑芝龙在厦门湾整修的船只。这次荷兰的偷袭,明朝廷没有防备,明朝的十五艘舰船被烧毁,荷兰人登岸大肆掠夺,随后封锁了厦门湾。明朝廷派人去谈判,但是双方分歧过大,继续保持战争状态,在10月22日,海战正式爆发。
10月22日凌晨,明朝军队将一百五十艘舰队悄悄开到了料罗湾口,当发现明军来袭时,荷兰军队将荷兰舰队摆于中间,将海盗船四散,以此防御阵型迎战。明朝军队以郑芝龙兵力为先锋,采取了两路突击的战术,明军主力部队全部击打荷兰舰队,辅助兵力击打海盗船。同时,明朝军队采取了火海战术,明军一百五十艘战船,只有五十艘是炮舰,剩余的都是火船,而荷兰军队只有几艘火船。明军的火船蜂拥而上,荷兰舰队乱了阵脚,最终战败。虽然明朝廷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料罗湾海战的胜利,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并不是明朝的海军,这时的海军已经不是永乐年间的大型远洋舰队,而是只有小型船只的近海防御力量,在火器方面,明朝海军也渐渐失去优势。而这时的西方国家,经过大航海时代,舰队武器和海战战术都在进步,此消彼长之下,明王朝与世界的海军力量的差距开始越来越大。明初的巨舰到明末的小型船,明朝海上力量的衰落令人叹息,料罗湾海战的胜利成为明朝落日前的最后一抹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