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策兰(Paul Celan,1920

保罗·策兰(Paul Celan,1920—1970),生于一个讲德语的犹太家庭,父母死于纳粹集中营,策兰本人历尽磨难,于1948年定居巴黎。策兰以《死亡赋格》一诗震动战后德语诗坛,之后出版多部诗集,达到令人瞩目的艺术高度,成为继里尔克之后最有影响的德语诗人。

《雾角》
隐匿之镜中的嘴,
屈向自尊的柱石,
手抓囚笼的栅栏:
把你自己献给黑暗,
说出我的名字,
把我领向他。
《水晶》
不要在我的唇上找你的嘴
不要在门前等陌生人
不要在眼里觅泪水
七个夜晚更高了红色朝向红色
七颗心脏更深了手在敲击大门
七朵玫瑰更迟了夜晚泼溅着泉水
《你曾是》
你曾是我的死亡
你,我可以握住
当一切从我这里失去的时候
《在河流里》
在北方未来的河流里
我撒下这张网,那是你
犹豫而沉重的
被石头写下的
阴影
《我仍可以看你》
我仍可以看你:一个反响
在那些可以昆虫的触角暗中摸索朝向的
词语,在分开的山脊。
你的脸相当惊怯
当突然地
那里一个灯一般闪亮
容纳我,正好在某一点上
那里,一个最痛苦的在说,永不
《苍白声部》
苍白声部,
从深处剥取
无言,无物
而它们共用一个名字
你可以坠落
你可以飞翔
一个世界的
疼痛收获
《你可以》
你可以充满信心地
用雪来款待我:
每当我与桑树并肩
缓缓穿过夏季,
它最嫩的叶片
尖叫。
《时间的眼睛》
这是时间的眼睛:
它向外斜睨
从七彩的眉毛下。
它的帘睑被火焰清洗,
它的泪水是热蒸流。
朝向它,盲目的星子在飞
并熔化在更灼热的睫毛上:
世界日益变热
而死者们
萌芽,并且开花。
《站着》
站着,在伤痕的
阴影里,在空中。
站着,不为任何事物任何人。
不可辨认,
只是
为你。
带着那拥有藏身之处的一切,
也勿需
语言。
《死亡》
死亡是花,只开放一次
它就这样绽放,开得不像自己
它开放,一想就开,它不在时间里开放
它来了,一只硕大的蝴蝶
装饰细长的苇茎
让我作一根苇茎,如此健壮,让它喜欢

1970年4月20日左右,策兰在巴黎塞纳河上从米拉波桥投河自尽;5月1日,一个钓鱼的人在塞纳河下游7英里处发现了他的尸体。他的自杀是相当的沉重的,这是以一种非常沉重的方式,回答和了结了历史浩劫带给个体生命的重负。最后留在策兰书桌上的,是一本打开的荷尔德林的传记。他在其中一段画线:“有时这天才走向黑暗,沉入他的心的苦井中,”而这一句余下的部分并未画线:“但最主要的是,他的启示之星奇异地闪光。”

“血滴”诗
策兰是一位自始至终顶着死亡和暴力写作的诗人。作为一个父母丧生在纳粹的犹太人集中营、经历过多年流亡生活、患有精神分裂症、最终自沉于塞纳河的德语诗人,策兰为这个世界贡献了最杰出的关于死亡、绝望与神秘的诗歌。战争在保罗-策兰思想刻度里刻下的是生活和生命的破碎、撕裂以及无极的黑暗。即使是在战争过后的日子里,诗人在黑暗主题的笼罩下,或者说是在磨砺黑暗主题的过程中,破碎、撕裂的感觉始终弥漫于其内在的精神空间,不肯挥去。从总体趋势上来看,在策兰的诗作中充斥破碎与超现实的意象,对于死亡的想象尤其丰富。他以怀疑、对抗、狂怒的态度面对着带给他厄运的世界。读他的诗作,面对历史浩劫摧残生命的现实时那种力压千钧的重的感觉和黑暗的感觉到处都在弥漫,几乎使人透不过气来;又感觉恍如折射在锋利的玻璃碎片上面的强光,黑暗越是减轻,切肤之痛就越来越深。论者切中要害:诗人策兰的语言“来自一个死亡的王国”。耶虏大学的Michael Dirda认为策兰就像远古的先知,启示着人类永恒负担,他的诗“根本就是血滴”。

独特艺术
策兰诗歌的突出的艺术特色是简短、艰涩,感觉鲜明,通过语言的破碎性赋予语言以陌生化的独特感。他说过:“感觉被产生,有了生命,在这两者之上是艺术品的惟一标准。” 正如他自己所说,语言是战后留给他的唯一未被损毁的事物,他的诗歌讲述的只是他在深海中所听到的,许多沉默和许多发生。他的诗里没有陈词滥调,到处有形象的真面孔,用语出奇制胜以致显得荒诞,经常可以看到“悖论式的修辞手段”。策兰所搭建的词语世界,每一个词语都是他黑暗空间的自我浮现,来自于远古的符号崇拜,每一个词语都是一个无尽的深渊,自我组织,永远重复。
他强调“诗歌是孤独的”,强调诗的个人性、独特性;然而,他却并非主张绝对封闭:“注意,诗歌试图给予它的相遇者的所有的注意”,“诗歌并不因此就停下来,就在这里,在这相遇之时——在相遇的秘密里”——和谁相遇?和读者,和知音。这说明,他心目中仍有这“相遇者”并力图引起其注意。“不要责备我们的不清晰,这是我们的职业性。”他引帕斯卡尔的名言为己作辩。
策兰研究者费斯蒂纳尔教授提出个很有意思的说法:现代主义始于波德莱尔,以策兰告终。由于策兰对语言的深度挖掘,对后现代主义诗歌有开创性作用,特别是美国语言派,奉策兰为宗师。
策兰诗选(王家新 译)

http://baike.baidu.com/view/357476.htm?fromtitle=策兰&fromid=4614335&type=syn#2_4

文学作品因为人们的语言在战争中僵化,因此战后的德国文学也是寻找语言的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语言明显生硬,缺乏活力,人们在努力找寻流失的语言特色,然而,作品中语言却依然显得呆滞刻板。战后的废墟文学主要反映战争生活的痛苦,内容几乎全部来自现实的生活。很明显,这一时期的文学内容重于文字,遭受战争痛苦的人们勇敢地拿起了笔,坚决地把他们内心的苦闷和压抑付诸于纸上,用即使是僵硬的语言把这失落的一代人繁复的内心世界表现的特殊而特别。如约翰孙的《对雅阔布的种种揣测》(1956)、伯尔的《9点半钟的台球》(1959)、博歇尔特的《面包》(1946)、格拉斯的《铁皮鼓》(1959)和瓦尔瑟的《间歇》(1960)等。这些长篇小说或清算本民族最近那段悲剧的历史,或揭示资本主义商业经销机制对人的压抑,或描写民族分裂的不幸,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在叙事方式和手段上,也有相当大的拓展,普遍采用了梦幻、怪诞、象征、意识流、蒙太奇、内心独白、时空倒错等手段。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4112207/4112207.htm

(0)

相关推荐

  • 王家新:在这“未来北方的河流里”——策兰后期诗歌

    "人类之外的歌" 在策兰的后期诗作中,有这样一首经常为人们所引用和谈论的诗: 线太阳群         在灰黑的荒原之上.         一棵树--         高的思想   ...

  • 保罗•策兰诞生于1920年,距今已百年了。精选十首他的诗歌

    前言:一百年,可以让任何苦难不再沉重:一百年,可以将任何疼痛化为灰烬.保罗·策兰诞生距今一百年了,他逝世也五十年了.时间过去,许多事物消散在了历史的烟尘中,唯有诗歌却是永恒.亲爱的读者朋友,就请以阅读 ...

  • 天才沉入自己内心的黑暗—致保罗·策兰

    ◆ ◆ ◆ 诗丨曾瑞 有时候,生活逼着人发疯 天才只能沉入自己内心的黑暗 那唯一的闪光窒息着他的双眼 自杀成为他通往永恒的路 他厌倦了人世这巨大的失败 放下所有野心,愤怒,以及牵挂 在孤寂中抖掉生命的 ...

  • 保罗·策兰诗14首

    孤独者 比起鸽子和桑树 秋天更爱我.它送我面纱. "拿去做梦吧,"说着就绣上了花边. 还说:"上帝跟秃鹫一样离得很近." 可我还保存着一条小披肩: 比这条粗糙, ...

  • 诗歌 | 保罗·策兰《死亡赋格曲》:云中的坟墓,躺下不拥挤

    诗歌 | 保罗·策兰<死亡赋格曲>:云中的坟墓,躺下不拥挤 00:00 03:27 当前音频可试听120s,点击收听 死亡赋格曲 孟明 译 清晨的黑牛奶我们晚上喝  我们中午喝早上喝我们夜 ...

  • 保罗·策兰:将灰烬的现实转化为光辉的词语

    策兰的诗属于剩存者的创伤书写,令人惊叹的是,他把灰烬的现实转化成了光辉的词语.策兰的写作是面对犹太人的灰烬,尤其是面对母亲的灰烬吹气,他用整个生命的呼吸吹向灰烬,试图让灰烬重新发光,这无疑是一种变相的 ...

  • 保罗·策兰:我把命运投到你身上

    五十一年前的今天,4月20日,这个被德语诗人保罗·策兰自杀撕开的日子,仿佛是一个永远的提醒:现代文明,是一种多么奇怪的文明,里面包含了太多让人,尤其敏感诗人,无法承受的悖论.因为意识到策兰生命的结束, ...

  • 黄梵 | 保罗·策兰:我把命运投到你身上

    五十一年前的今天,4月20日,这个被德语诗人保罗·策兰自杀撕开的日子,仿佛是一个永远的提醒:现代文明,是一种多么奇怪的文明,里面包含了太多让人,尤其敏感诗人,无法承受的悖论.因为意识到策兰生命的结束, ...

  • 育邦 | 死亡赋格:保罗·策兰

    保罗·策兰(Paul Celan,1920-1970),生于一个讲德语的犹太家庭,父母死于纳粹集中营,策兰本人历尽磨难,于1948年定居巴黎.策兰以<死亡赋格>一诗震动战后德语诗坛,之后出 ...

  • 沉默的哲学:在保罗·策兰和海德格尔之间

    托特瑙山上海德格尔的小木屋 1960年代,诗人保罗·策兰在给朋友汉斯·本德尔的一封信中写道:"技艺意味着手工,是一件手的劳作.这些手必须属于一个具体的人,等等.一个独特的.人的灵魂以它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