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竹林七贤到朝廷三公,山涛却说:我的人生没太多有意思的故事

东晋文人孙绰对西晋名士山涛很有成见,认为山涛官员不像官员,隐士不像隐士,两头不靠不伦不类。这一评价似乎不大公允,有故意黑山涛的嫌疑。其实山涛前半生隐居,跻身赫赫有名的竹林七贤;后半生出仕,最后官拜司徒,也是位极人臣。不管是官员还是隐士,山涛都做得都很认真,在各自领域内都成为了顶尖人物。
统治阶级施行以忠孝为主的教化,制定一套礼法要求官民遵守,就是当时所谓的"名教"。山涛所在的西晋初年,传统士人追求功名利禄,自动接受名教的约束;隐逸者则追求自由,崇尚"越名教而任自然"。两个阵营之间的对立比较明显,互相看不顺眼。隐逸者以礼法为俗,不屑与传统士人为伍;而传统士人对隐逸者的放达行为也不以为然,认为名教中自有快乐,用不着故作姿态。而山涛则在这两个身份之间,做到了完美切换,不得不说大有过人之处。
然而以这样不凡的经历,却令人意外地发现,山涛身上似乎没有太多有意思的故事可说。

一、中规中矩的官员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县人,在晋朝为官位至三公,算是到顶了。期间屡次辞官告老而不被批准,应该是很受司马氏信任和重用。山涛的从政风格,那就是一个"稳"字,不图奇功伟业,中规中矩守住本份就好。
山涛对仕途是很有追求的,目标也非常明确。早年家境孤寒,山涛就安慰妻子,说自己将来一定会成为三公。给自己这么高的定位,按说应该赶早不赶晚地抓紧向上爬,然而山涛却非常沉得住气。为了规避政治风险,局势不明朗的时候,山涛的选择是宁可错过机会,也不冒险入坑,忍耐功夫相当了得。
山涛40岁才在曹魏州郡任职,当时以这样的年纪,不少成功的官员已经位极人臣了,山涛却才刚迈出仕途的起跑线。起步虽晚,山涛仍然不急于上位,继续严格的风险控制。当时正值司马懿与曹爽两方开始明争暗斗,山雨欲来风满楼,山涛嗅到了恐怖气息,担心被无端卷入,果断弃官而去。两年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夺取权力,大肆诛杀曹爽一党,山涛则置身于这场政治风浪之外,从此更加不问世事。
直到几年后司马氏彻底掌控朝政,局势基本明朗,山涛这才凭着和司马家不算太近的亲戚关系,去执政的司马师那里寻找机会。此时山涛已近50,算是老年了,还被司马师调侃了一把,说吕望想要出来做官了。
调侃归调侃,官还是有得做的,即使年纪已经老大不小,山涛仍然不急不躁,稳字当头,看不准的时候绝不冒险,不出彩但也不出错,也算是一生唯谨慎。鬲县县令贿赂朝廷官员,山涛不敢收受,但又不想显得与他人不同,于是收下后封藏不动,后来在被人检举揭发时因此躲过一劫。晋代魏祚之后,重臣元老如贾充、荀勖这样老谋深算的,费尽心机争权夺利,终究也有过失意的时候,而山涛则保持四平八稳的态势,实在是个老成持重的政坛不倒翁。
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山涛也是十分小心,尽可能照顾方方面面,八面玲珑也许算不上,人缘肯定是不错的。钟会、裴秀都是司马昭的红人,山涛与之结交,在二人争取夺利时居中周旋,两边卖好。为了避免得罪人,山涛在某些时候也并不坚持原则。晋武帝力排众议定下伐吴大计,朝中只有张华全力支持,以贾充为首的大多数重臣极力反对,遭到严厉训斥。山涛在退朝后借用春秋时期晋国范文子"释楚以为外惧"的典故,对人说不如留着吴国这个外忧,避免内部产生矛盾。
山涛的意见是否正确先不谈,做法却很有问题。山涛当时是尚书左仆射,有资格也有责任参与决策国事。发动平吴战争关系国运,绝非等闲小事,如果真的认为不可行,明确表示反对才是负责任的态度。然而山涛在公开议论时不出声,却在私下发表意见,这事做得很有点滑头。很显然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总要引起一方的不满。惹怒皇帝的下场不用多说,站在占绝大多数的一班元老重臣的对立面,后果却也不大妙。山涛在皇帝已经发怒的情况下,不敢触碰逆鳞,事后在非正式场合再附和反对意见,目的自然是向贾充等人讨好。至于这一意见是不是正确,是不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已经无关紧要了。
做官做到这个份上,山涛倒像个世故的政客,这就注定了山涛不会大红大紫,反而相对平淡无奇。道德上倒是成为了一时楷模,但政绩上的好评仅仅来自于选人用人这样的日常工作,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功劳。除了在司马昭立嗣的问题上算是看准了,坚定押宝在司马炎身上,山涛在其他各件大事中并没有突出表现,毫无存在感。这也难怪去世前一年才以78岁的高龄升任司徒,熬资历熬到顶,但性质上更大可能只是提高待遇。而在晋代魏祚时受命监送禅位的曹奂回邺城而被封新沓伯之后,近20年里也没有因功得到爵位的封赏。
因此山涛为官,可以说是成功的,但不能算很有成就的。

二、非典型隐士

而在待时而飞的前半生,山涛则是以隐士的形象示人。山涛器量不凡,喜好老庄学说,和阮籍、嵇康等人很是投契。当时还有其他几个志趣相投的人经常在一起聚会,这就是被后人仰慕不已的著名团体竹林七贤。
这七个人当中,又以阮籍、嵇康、山涛三人为核心骨干,相当于七人委员会之中的三名常委。其他四人则是"豫其流者",地位还是低了一档。阮、嵇二人是被人极力推崇的超级偶像,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端的非同小可。即使这一团体是后人附会出来的,那也能说明山涛在后人眼里,是与阮、嵇是同一档次的人物。
阮、嵇二人都是眼高于顶,看得上的人没有几个,只有他们鄙视别人的份,被他们认可是极大的荣耀。就连在竹林七贤中排名最末的王戎,都曾被阮籍称为败兴的俗物。王戎还只能顺着阮籍的话赔笑,都不敢予以对等的回击。山涛能够和二人平起平坐交游,凭的是气度方面的优势。据说山涛的妻子暗中观察三人交谈了一夜,认为山涛在才致上与阮、嵇有差距,因为过人的气度而被二人接纳。山涛也不无得意地自夸,说阮、嵇二人也承认自己在气度上胜过他们。
至于山涛在气度上有什么过人表现,似乎没有什么具体事例可以证明,也就这么一说。按照"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理念,竹林诸人尽情释放自己,常出惊世骇俗之言,多有离经叛道之举,酣醉、癫狂、歌啸、痛哭是标志性的行为艺术。然而山涛几乎没有做过类似的记录,简直是竹林中的异类。
从后来从政时的行事风格可以看得出,山涛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而在饮酒上的节制就更加令人称奇,到了八斗的酒量极限便停杯不饮,晋武帝曾经想一试真假,在八斗的定量中暗中加量,山涛仍然精准地踩线而止,在醉酒的临界状态还心如明镜,实在大异于常人。时刻不忘提醒自己要控制自己,和动不动就情难自抑的竹林诸人实在不像一路人。
何况竹林时期山涛只是在蛰伏,等待政治风浪平息后找机会出仕,不大可能和竹林诸人一样狂狷作态,在"任自然"这条道上走到底,断了自己回归名教阵营的路。这样一个更接近是循规蹈矩的老夫子, 当时居然能和阮、嵇同站竹林C位,也真是一件奇事。这样看来,孙绰对山涛的评价也不算完全离谱。

三、值得信赖的朋友

对山涛在历史上的名声影响最大的,既不是归隐,也不是为官,而是竹林好友嵇康的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当时山涛从吏部郎任上升迁,举荐嵇康接任。嵇康在信中拒绝山涛引荐,宣告与之绝交。
志不同道不合,昔日好友各分东西,本来也算正常。不过嵇康这封信中,还同时责怪山涛作为好友却并不真正了解自己,并表达了对山涛选择从政的不满和对官场的鄙夷,声明自己坚决不参与政治的态度,有点借题发挥的意思。
其实归隐固然雅量高致,做官却也没有那么不堪,嵇康不认同山涛的选择,拒绝其引荐甚至绝交都没问题,但回以相对尖刻的言辞似乎有点反应过头,不是"君子绝交,不出恶声"的做法。由于这封信写得实在太好,便让山涛在后人眼里成为了不守初心、贪图名利的世俗之人。
然而这件事细究起来,很有点耐人寻味。一是嵇康给山涛写绝交信,应该属于两个人之间的私事,但信的内容却传开了,最后连掌权的司马昭都知道。二是嵇康以非常决绝的态度与山涛绝交,却又托孤给山涛。两年后嵇康被司马昭处死,临刑前对尚未成年的儿子嵇绍交待:有山涛在,你不会孤苦无依。这个操作很谜,像是自己打脸。
对于山涛来说,嵇康这封信让自己很没面子,没有主动到处示人的道理,那么信的内容只能是从嵇康这儿传出去的。甚至可能是公开张贴的形式,类似于今天发微博或发微信朋友圈一样。这样隔空喊话,更大可能是说给别人听的,故意让大家都知道,我嵇康和山涛闹掰了,从现在起各走各路,两不相干。
嵇康如果只是与山涛绝交,直接给对方一封私信就好,犯不着让大家都知道,这一番做作的用意,恐怕是出于对山涛的保护。
在与山涛绝交前两年,嵇康就已经得罪司马昭身边的红人钟会了。当时钟会拜访嵇康,却遭到嵇康的冷遇。而在与山涛绝交两年后,果然被钟会找到时机将嵇康构陷致死。嵇康拒绝参与政治,并不等于没有政治敏感性,应该是预料到了自己早晚要被害,那么这样大张声势地划清界线,自然是让山涛撇清干系,避免受到牵连影响政治前途,才有能力照顾自己尚未成年的儿子嵇绍。
嵇康为数不多的好友,不是抑郁就是颠狂,如果要找个人托付后事,还真的只有山涛才靠得住。后来正是山涛向皇帝力荐,让成年后的嵇绍以罪人之子的身份出仕做官。可以想见,嵇绍未成年时,生活用度应该得到了山涛的照应。
被嵇康公开写信绝交,不啻于当众羞辱,对自己的名声当然非常不利。而山涛没有做一言辩解,不声不响地替嵇康照顾后人,很有点忍辱负重的味道。嵇康临刑前对儿子的交代,也看得出嵇康对山涛给予了完全信任。也许嵇康和山涛在私下里有过交代,得到了山涛的承诺。又或许二人之间极为默契,不需要言语就能互相懂得对方的心意。不管是哪种情况,两人的交情应该都非同一般。如果是后者,山涛的义气就更加值得敬佩。
那么在嵇康被杀时,山涛没有出言相救,也就好理解了。在那封《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嵇康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不合作的政治态度,大概也抱定了必死的念头。钟会撺掇司马昭杀嵇康,除了构陷嵇康曾参与谋反,更重要的是嵇康引领的思想风俗与传统相违背,对统治极为不利。正是这一理由,让司马昭痛下杀手,即使是三千太学生集体请愿也不为所动。
山涛在官场虽然求稳,不轻易得罪人,但也没到见死不救的地步。后来因为出头保护与自己交好的裴秀,还遭到过打击报复。但眼下这种情况,求情的人越多,越会让司马昭觉得嵇康影响力太大而必须除掉。既然言之无用,山涛只有选择保全自己,更好地照顾嵇康遗孤,不负友人托付。
这样的朋友上哪找去?
参考资料:晋书、资治通鉴、世说新语

简介

手挥五弦:好读史,不求甚解,史海拾贝者一枚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