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坚 | 龙缘:斗龙故事
【往期回读】
斗龙故事
江都一带的民间舞龙,从龙布的色彩来看,有青龙、火龙和黄龙之分,舞龙者的身份年龄与所舞龙的颜色,也是讲究合规的。听年纪大的舞龙者说过,青龙是小龙,是年轻少豪们玩的;火龙是红色的,正当壮年,气焰盛大;黄龙也称金龙,是龙中之祖,年纪大威望高的舞龙者才能配得上。
过去物资匮乏,民间少有鲜艳的布料,故有“白龙方去乌龙来”的简陋场面。就是在新中国文革后,丁伙高桥一带还有杀肥猪买黑布扎竹龙庆祝改革开放到来的传闻。龙骨架是用竹篾编成一个个竹篓,插上竹竿把手,裹上龙布;龙头龙尾用竹篾精细编扎,更为复杂。扎龙也是一门技艺,“丁伙龙舞”第五代传承人中就有一位潘老爷子专门扎龙,一二十年前我们舞的龙就出自他手。如今早已摒弃了,制龙的技术越来越先进,材料越来越丰富,龙身圆满,龙形逼真。龙布色彩也越发多样,闪着蓝紫荧光,更加梦幻时尚,完全不按辈分规矩来了。
据说过去老一辈舞龙,青龙要给火龙让道,火龙要尊重黄龙。偶尔也会出现狭路相逢,直面斗龙的,比的是力气,耍的是技艺,争个脸面,图个名声。分出高下后,孬者自行让道,俯首恭顺。听丁伙镇文化站退休站长姜志勇先生讲过一个斗龙的故事:丁伙高桥一带在过去舞龙盛行,风气浓厚。有一次两条龙迎面上了高桥,桥面狭窄,双方谁也不肯退让,就地耍起把式,玩出各式花样,还是不分胜负。最后其中一条龙的几个队员借桥栏杆发挥,都跨上栏杆,双腿勾住,身子仰在水面上空,两手舞动龙把杆,如游龙戏水,又似蛟龙出水。队员全凭腰腹部力量,稍有大意两腿夹不住就会掉入河里,整条龙也会被拖下水。胆气加绝技镇住了对方,不得不毕恭毕敬地让道,传为美谈。
也有听说斗龙时,地点不在桥上,不管地上道路是否泥泞,为争一口气,最终索性就躺在地上,不顾衣服弄脏,让你做不出来,好知趣地离开。这个故事我不太赞赏,即使告诉我这个故事的那个老者对我讲述时显得是多么的自豪。龙头者仰面朝天躺下舞龙,我确实亲眼见过一次,那是四五年前江都七运会的舞龙大赛上。记不清是哪个乡镇的龙队了,动作花样不多,不讲究套路,单调重复,典型的民间传统把式。舞龙比赛,也可看作是现代版的斗龙吧,那位舞龙头者身材魁梧,头发花白,明显上了年纪,但精神不减当年。只见他躺在地上,两腿弯曲,不断蹬地;腰和胯挺着,减少来自地面的阻力;不停地扭动着身子,使两肩交换着地,身子慢慢地向后移动。他的两臂却一刻也没有闲着,费力地舞动着龙头。我不由得想起了传说中的斗龙,眼前的舞龙头者,敢于拼搏,敢于牺牲,值得敬重。
还有一次,一个乡镇的宣传科长辗转找到我,说去给他们那儿的龙队指点指点。那天,镇里的文化站长也来了,我们就一起过去。到了那儿,科长把我抬举得老高。还没等我发话谦虚一下,一个舞龙的队员约莫四五十岁,就大声说他们在地方上怎么出名,盖过周围的龙队,还会许多动作,不管你教练什么水平,先看看我们的本事。我只表示笑笑,再怎么样你的动作套路也逃不出我的手心,在扬州泰州一带走了不少地方,这点自信还是有的。果然,在他们舞了全部的几个动作后,在我的脑中都不陌生,只是有些细微的差别,大同小异。而且几乎没有什么难度,有些动作还有明显做得不到位之处。帮他们纠正了几处做得不到位的,他们自己也立刻感到顺手得多了,脸上有了笑容,喊教练喊得格外亲切。中午席间,又提出一个话题,说从祖辈那里传下来一个“螺蛳盘”的动作,现在只会盘,盘起后就不会解了。问了大致情形,指出中间某一位置的队员先动,自然会解。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光是他们,还有我,时刻都要谨记。斗龙体现的是团结拼搏的精神,它能使一支团队充满战斗力,而不是凭一股蛮气,逞一时威风。我们要看到时代的变迁,传承优秀文化精神,不断协调创新发展。(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