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 | 花轿娶新娘,老少闹新房
【往期回读】
花轿娶新娘,老少闹新房
江都 刘文
刘文先生,1938年生,江都丁伙人,现居仙女镇。江都作协会员。曾在扬州晚报、江都日报发表近百篇作品。
花轿娶新娘是七十年前操办喜事的常见形式,现在只能在电视屏幕上才能看到了。解放前夕,笔者幼时曾有幸参与一次花轿迎亲。随着婚姻观念的改变,花轿迎亲也就成了脑海中的印记。
我大伯家爷儿四个都在上海打拼,收入颇丰,三哥结婚时,女方要用花轿迎娶。租花轿择日子,准备就绪。说来也巧,“暖房”这晚,我们庄上悄悄驻扎进了一支身穿黄制服的军队,以后才晓得是北撤的新四军改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天查点迎亲人数时缺了贵子,听说他误以为是国民党军队路过这里,出去躲壮丁了。缺人?大妈想到了让我这个十岁伢儿凑数,做个“候补队员”。解放军来了,喜上加喜,喜事如期进行。
迎亲队伍由媒人代领,抬轿师傅踩着“野鸡”步子,尽管从前路况不佳,可在领杠师傅“前后登肩”(上肩说)、“弯弯包圆”(转弯称)、“腰裆大跨”(有缺口喊)等等指令声中,轿子稳稳当当,一路前行,远远望去,犹如一条红色逶迤游龙,二三里路程转眼就到。炮仗一响,“轿子来喽”!女家邻里全家总动员,拦轿讨要喜烟喜糖。好容易穿过人群,到了女家大门口,只见大门紧闭,里面有人讨要“开门封”,众人只好歇肩等候。媒人之一,永和大妈全权代表,给了几次开门封子,这才开门。首先由挑夫把敬菩萨的猪头三牲和一坛美酒(妈妈肉篮,父亲酒坛)搬进去放在神台面前。因为财礼“短”了,堂哥的岳父不肯敬神。僵持着。最后还是永和大妈出场担待,女方亲家这才“就坡下驴”敬神、放炮仗,举行上门仪式。
午餐后没事,四处看看倒也新鲜,可晚饭后天黑且又冷,阴历二月二,又是上弦日。我这个小队员要在平时,晚上早和小朋友们玩过一阵捉迷藏,被妈妈喊回去睡觉了。今天不知要到何时,好者和我二哥在一起,还感到不怕。
更把天了,新娘还不上轿。听说,她怕去婆家闹的人多尴尬难为情;其二,新马桶当天夜里还不能用,“内急”控制时间长了受不了;其三,从前女儿出嫁,家里经济条件好的,女儿都要向父母索要金、银器或钱物。平生就一次,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不给不行。睡在床上要,就叫“赖床礼”。
女儿梳装了,新娘父亲忙点香烛敬菩萨,宣布女儿从今天起已是男家人了。我们迎亲队伍个个来了精神,把各自所带之物及灯笼(点亮)、火把(烧焰)抓在手上突然有人喊了一声:“新娘子来了!”就见新娘由她胞弟抱着往轿子里塞。这也是当地的旧风俗:新娘出嫁,不作兴把娘家的尘土带到婆家去。如果把土带走,将来娘家兄弟要受穷。所以,新娘子浑身新就不作兴脚沾地了,要由自家的哥或弟抱上轿。新娘身着“凤冠霞帔”,遮着“盖头”,坐在轿中嘤嘤哭泣。二杠轿夫给她上好“伏手板”,放下轿帘。轿子刚行几步,突然,有人往刚才起轿的地方浇了盆“洗脚水”,里面还放了七根筷子,意味嫁出门的姑娘如同泼出去的水。女儿从此就要遵照“在家从父母,嫁出从夫,夫死从子”和“妇容、妇德、妇言、妇工”,所谓“三从四德”。七根筷子,寓意新娘生个“七子团圆”。轿子在灯笼、火把照耀下,轿夫们往回走。因为大冷天晚上没人拦轿,还比来时走得快。只见他们野鸡步子走得颠颠的,轿子跟着掀一掀的。大伯家老远就见轿子前后的亮光,忙派锣鼓队伍,打着灯笼、手电,前去迎接,增加了热闹的氛围。又放了一挂长鞭,以示迎接。
轿子刚落稳男方大门外,搀亲福太太(简称搀亲的)站在轿旁,掀开轿帘,拉起“伏手板”将新娘子搀入新房。房间新郎官和稚童早在新房等候,加上新娘、搀亲的刚好四人,寓意将来小两口“事事如意”。搀亲的安排一对新人坐在床沿上,谓之“坐富贵”。门外应时端来两小碗“富贵圆子”,每碗七只,仍寓意“七子团圆”。糯米粘性大,新娘、新郎吃了就能粘着“白头到老”。但新娘不能多吃。这是听我大妈和婶婶们闲谈过的。过去,女方陪马桶要用土基头儿(从前砌土墙用)、花生、枣子、糯米饼装“子孙桶”。头天,和嫁妆一道发到婆家,布在房中。结婚这夜不用。为了控制“内急”,新娘婚前一月要实行“饿嫁”,调整肠胃,等到“分朝”午后,由搀亲的把“子孙”倒在婆太太围裙里,谓之“倒子孙桶”。以后才能端到新房里让新娘子如厕。新娘子忍耐了大半夜又半天的“负重”才得以“大卸”。
以前,“姑娘脸”当面额头有一排齐刘海。婚后的“少妇头”则在新婚第二天早上请个已婚妇女帮新娘把额前一排刘海梳到头顶上去,并用细棉线把面部(毛脸)汗毛绞光,名曰“开脸”。
新房里一对新人吃“富贵圆子”的同时,堂屋里神台前,新娘子的公太爷(我大伯)正忙着敬天拜地,庆祝家里“添人进口”。拜堂是新娘嫁到婆家最隆重的结婚仪式。神台上大香大烛点着,烟雾缭绕,烟香四溢。炒豆般的江西名产鞭炮,声震屋瓦;冲天炮乒呀乓的响彻云霄。堂屋上方的汽油灯鼓足勇气,呼呼作响,大放光明,照得房里屋外犹如白昼。神台前放上两张木椅,木椅前面(地上)放着一块同轿子一道租来的红毡条(毛毯)。木椅上端坐着我大伯和大妈。他们要领受新人拜揖,接受“孝顺茶”。一切停当后,新郎官和由福太太搀着的新娘由新房里走出来。新郎新娘结婚,很多“性知识”还很朦胧,要由搀亲的如此这般的秘授生儿育女“真经”。一对新人来到客厅,里面已被看热闹的人挤得满满当当。几个“闹神”闹得最凶。他们拿了好多酒瓶往红毡条里塞,本来软绵的毛毯,给塞得鼓囊囊的。有人嫌不够本还加塞了条擀面杖。毛毯有了这些“硬货”,新人跪下去能好受吗?这是我堂哥以前闹别人新房的一次“故技”翻版,也叫“一报还一报”。轿主兼司仪邵小才高喊:“新郎新娘,一拜天地!”新郎和由搀亲的搀着的新娘双双奉揖、跪拜(既揖且跪为全礼)。又喊:“新郎、新娘二拜高堂!”一对新人双双应声全礼下拜。祖辈没有,下面是叔伯、娘舅等。最后来个“夫妻对拜,送入洞房”。这个拜堂仪式就算结束了。可今天伢子头儿“三万”(40多岁)大喊:“不着躁,我提议让新郎、新娘对‘三姨娘,六舅母’及出忙打杂的一个一个慢慢拜,大家赞成不赞成?”闹新房重在“闹”字上,谁会“挡驾”,扫兴!众人齐呼“赞成”。这一赞成,那就慢慢拜吧。只要司仪喊一声,新人就要下拜一次。老这么磕头礼拜,我三哥倒无所谓,可我那新嫂子倒苦不堪言。好在搀亲的比较老练,知道有这么一出戏,在新房里即给新娘子“打了预防针”:让她先前几个“长辈”的礼拜要诚心诚意认真下跪,后面一般的,就由我搀着你,腿略微弯一弯,意思意思!有裙子挡住双腿,他们也不知你跪没跪,再说他们今天着重闹的是你男人。新娘子听了心里有了底,也就没受什么酒瓶硌腿之苦,倒是新郎官我三哥不得不硬着头皮,做了一次拼命三郎。
其实,我堂哥他晓得今天晚上只是“文闹”,明天是“分朝”,免不了“动武”。这里得声明一下,“动武”不是打斗,而是闹的方法“火”了。
新人结婚要忙三天,即“暖房”、“正日”、第三天即为“分朝”。新房里三天无大小,只要开心热闹、喜庆,老少都可参与。闹老:公爹“扒灰公”。闹小:新郎、新娘。“分朝”要吃“分朝”酒。也有女方所有亲眷来参加,名曰“会亲宴”。新郎新娘由婆太太领着向每桌长辈敬酒。这里得说明一下,搀亲的在“分朝”这天帮新娘倒过“子孙桶”,即完成了使命。下面的活动就由婆太太带领儿媳妇参与“认亲”活动了。在儿子向每桌亲戚长辈敬酒的同时,婆太太即在同桌指示儿媳妇:“这是大舅父。”新媳妇跟着叫一声:“大舅父。”婆曰:“这是大舅母。”新娘跟着叫:“大舅母。”以此类推,言不烦叙。总之,所有参加吃分朝酒的长辈一个都不能漏掉,否则让人见怪。其实新媳妇叫声长辈也不蚀本,凡受叫(礼)的长辈们(成年人),皆要掏腰包拿钱给新媳妇当见面礼,又称“叫钱”,应了句“喊人不蚀本,舌头打个滚”的俗语。不过以后见到面,晚辈就要主动上前打招呼,请教长辈以示尊重。
吃“分朝”酒的同时,闹新房的高潮也已掀起。“三万”带来一帮小青年,身后还藏了一个过去烧大灶用的“拖灰把”。竟被胡诌为媳妇和公爹越轨的代名词“扒灰佬”,成了闹新房的道具。
这天中午,他们让我大伯给“滑掉”了,倒把新娘叔公(我父亲)逮着。他们让我父亲代替新娘子公爹。用新娘子的烟脂花粉把父亲抹个五色大花脸,让他扛着“拖灰把”在客厅酒席桌间“游行”,让他边走边喊:“谁要扒灰就像我!”承认“扒灰公”,他诙谐地说了一段顺口溜:“你们弄错了,我非扒灰佬。真的扒灰公,你们抓不到。这个‘差事’我也干不了。”边说边掀掉戴在头上的纸帽,乐得众人溢出了喜泪。不就图个热闹吗?
参加完席间敬酒、认亲,刚回新房的新人即被闹上了。带头的是红子,他与我堂哥年龄相仿,但他早就结婚了。今天,他是伢子头儿。他们预先在一根红色长线的两端各拴上一粒红枣,一端红枣让新娘含在嘴里。红子拎住红线中间,把另一端红枣悬在半空让新郎含住。堂哥刚要含着,红子又把红线拎高一点,几次一拎,弄得新郎颈项酸疼。经过几次失败,堂哥有了准备。当红枣再次到达嘴边时,他的两个脚尖猛地一踮,正好把红枣含入口中。这样就形成了新郎拖、新娘拽的滑稽景象,引得满堂喝彩,众人笑弯了腰。
接着红子又向新郎要了支喜烟,让新娘给他(擦火)点上,新娘子擦了根火柴给红子点烟。红子叼着香烟不吸。待到火柴棒要烫到新娘手指时他才吸,迟了,没点着。接着擦了几根,不是因他用鼻风吹熄,就是手势动作太猛,把火柴碰灭了几次教训之后,新娘也想起了报复一着。你闹我,我就给你点颜色看看。当第四次新娘擦着火柴往红子嘴边送的时候,红子不知是计,正在闭目得意,等待大家的欢笑时,新娘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擦燃的火柴往红子嘴上一靠。红子猝不及防,被烫得仰头转项,得了个“以牙还牙”的下场,也乐得大家把眼泪都笑出来了。红子见新娘子“厉害”,不敢造次更不好发作,只好说了句:“不敢劳你大驾,我自已来!”说罢忙从新娘手里夺过火柴自己点烟,吞云吐雾,心满意足地带着一帮闹友离开新房。筵席总有散的时候,闹新房也就在这欢笑声中落幕。
这里借言一句。过去吃分朝这天,有的人家也把新娘家一些长辈和新娘的兄弟、姊妹请来吃酒,名为“会亲宴”。同时,新娘、新郎也要到他们席间敬酒。同样由岳母领着新姑爷请教女方叔伯、姨舅等长辈。新郎官同样会收到对方长辈给的红包“见面礼”。不同的是,新姑爷家应该给女方的长辈们送一份回礼(糕点早茶),以示尊重。因为和姑爷的家人初次见面,前来会亲的娘家人,往往都要衣冠整齐,不能给男家小瞧。所以,每每有人平时穿着打扮讲究,就有人当面说笑:“你穿得这么整齐,到哪里‘会亲’啊?”
颂新房是在关“状元门”之前的一个节目。首先,要由两位会说“好”的男士参加。他们每人各端一支点亮的红烛台或红灯笼,到新房里“颂房”。其中一位要即兴演说(见什么说什么),另一位和众看热闹的帮助喊“好”。每说一句不但吉祥喜庆,还要押韵合拍。比如:
领:手提红灯喜洋洋。众:好!
领:我为新人颂新房。众:好!
领:我今且把新房颂。众:好!
领:来年定生胖儿郎。众:好!
下面到房门口就要见啥即兴说啥。
领:大红门帘落地拖。众:好!
领:千年媳妇熬成婆。众:好!
领:绣花师傅是巧手。众:好!
领:上面绣的凤凰窠。众:好!
领:手提红灯亮堂堂。众:好!
领:照见房里好嫁妆。众:好!
领:书柜本是红木造。众:好!
领:金敦子摆云桌上。众:好!
领:梳妆台啊红皮箱。众:好!
领:红漆书柜像牙床。众:好!
领:四块金砖垫踏板。众:好!
领:四块银砖垫牙床。众:好!
领:一边摆上穿衣镜。众:好!
领:照见美人穿衣裳。众:好!
领:当中放张四仙桌。众:好!
领:专供才子著文章。众:好!
领:床上放对鸳鸯枕。众:好!
领:纱帐撑得四角方。众:好!
领:两边挂上红飘带。众:好!
领:帐颜荷花衬鸳鸯。众:好!
领:荷花出水亭亭立。众:好!
领:新娘好似芙蓉样。众:好!
领:窈窕淑女配才子。众:好!
领:男婚女嫁配一双。众:好!
领:手提红灯新人照。众:好!
领:新娘身材刮刮叫。众:好!
领:女红针工件件巧。众:好!
领:田园活计定不孬。众:好!
领:儿子儿媳多孝顺。众:好!
领:公婆夸赞儿媳好。众:好!
领:今天我把新房颂。众:好!
领:爹奶早把孙儿抱。众:好!
领:恭喜恭喜再恭喜。众:好!
领:颂房到此算结束。众:好!
领:众位闲人都出去。众:好!
领:留给新人自己闹。众:好!
众人随着颂房师傅一起走出新房。搀亲的站好最后一班岗。她站在房门外双手替新郎、新娘关上“状元门”。当然,新郎、新娘在门里上闩不上闩,是他俩的事。所谓“新人进了房,媒人撂过墙”。新房里是他俩的世界。他们怎么亲亲热热,我这书中已无法表述。随着“状元门”的关闭,我这篇小文也就跟上慢慢合上最后一页。
更多作者作品,见菜单栏“精彩回顾”—“网友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