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培 | 盖籽
【往期回读】
盖 籽
江都 徐德培
作者徐德培先生:1947年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66年高中毕业于江都县中学,1972年参加教育工作,1980年毕业于扬州教育学院,2008年退休。原江都中学工会主席、江都实验初中党支部书记。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
年轻时,在乡下种地。麦子播种后,总要耙一下地,再用石磙轧一轧,名曰“盖籽”。为什么要盖籽,我曾经请教过老农。他们说,如果不盖籽,麦苗就出不齐,稀稀拉拉,不会有好收成。后来想想,也悟出一些道理:没有盖籽这道工序,种籽暴露在外面,太阳曝之,鸟兽食之,风雨摧之,则良种毁于萌芽之前,生命逝于襁褓之中,丰收从何而来?
不光植物如此,动物亦如此,一个生命的萌芽总是稚嫩而脆弱的,为抵御自然界的风风雨雨和人世间的是是非非,让幼小的生命有一个安全、安静的生长环境,免不了有一个类似“盖籽”的程序。比如小鸡出壳前后,母鸡总是固执地张大翅膀,坚守“护雏”的岗位;狗猫产子之后,也忠实而又艰辛地“护崽”。人类更是这样,古代民间女子怀孕后,往往秘而不宣,待“水落石出”之后,也尽量不张扬。孩子生下后,连起名字也注意敛其锋芒,低调地挑一些土里土气的乳名,如阿猫、阿狗之类。即使红楼梦中贾府的权贵王熙凤之女,也特地请乡下的贫贱老太婆刘姥姥取名,“巧姐”就是一个及其乡土、及其普通的名字。人们常称爱子为“犬子”,除了表示谦虚之外,也深知“贵人”藏于“贱名”之下要安全许多的道理,即如藏珍珠于河蚌之内,藏幽兰于深谷之中,藏金玉于败絮之间,让他们的爱子在“摇篮期”躲开嫉妒的目光,避开人世的纷争,在不被人们留意的情况下,翅膀已经变硬,再想非难与扼杀已不太可能。
上世纪末,人们曾经热衷于发现“神童”。一时间,神州大地,“神童”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父母夸张,老师热捧,社会推波助澜,少年班应运而生。一二十年后,再冷眼观之,颇有一些感触。当年“神童”今何在?一些有心人做了跟踪调查,其结果,出类拔萃者有之,平平庸庸者有之,昙花一现者亦有之。从统计学的观点来看,同一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一些智力超常者,属于正常现象,即使不冠以“神童”之名,在他们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也会崭露头角,脱颖而出,在某个领域做出卓越成绩,为社会作出杰出贡献。若过早地把沉重的“神童”桂冠,强行压上稚嫩的头颅,将残酷地把孩子“裸露”在众目睽睽之下,给予孩子与年龄不相称的心理压力,粗暴地剥夺了孩子童年应有的天真烂漫的自在生活,有拔苗助长之嫌,无“护崽”、“盖籽”之情。
成年人有了一些社会经历之后,便明白低调的好处。少年儿童,初生之犊不畏虎,易生浮躁之心,难免张扬之性。作为长辈,作为教育者,在激励其进步,欣赏其成长之余,还应极力呵护其良好的成长环境,必要时,甘愿做一层“盖籽”的泥土,为未来的人才丰收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作者更多作品,请见菜单栏“精彩回顾”—“网友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