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最后一天:向同事借两块钱出门投湖,遗书中十六字令人动容
1927年6月2日,国学大师王国维在颐和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尽。
消息传出,大家都不敢相信。
他的家人和同事在他生前都没有察觉出王国维有任何异常。
6月2号这天早上,王国维仍然和往常一样天刚刚亮就起床洗漱,和家人共进早餐。
吃完饭后,他会在书房小坐一会儿,整理整理思绪,准备开始新的一天。
妻子像往常一样送他出门,却没想到这是永别。
王国维到了清华大学办公室后,按照计划,他本来是要给研究生评定试卷成绩,却突然想起自己忘了带试卷,于是让人帮忙去家里取。
卷子评定工作完成以后,他和研究院办公处的侯厚培谈了谈下学期招生的相关事宜。
两人谈了很久,侯厚培并未发现王国维情绪有任何波动的地方,他对工作一如既往地专注和认真。
王国维随后向侯厚培借了2块钱,侯厚培没有零钱,给了他五块钱。
王国维拿着这五块钱出门打车去颐和园。
他在昆明湖前徘徊了很久,抽着烟,似乎满腹心事。
因为王国维仍然留着辫子,颐和园的园丁对他印象很深。
王国维抽完烟后,突然跳入了湖里。
落水声震惊了在不远处扫地的园丁,他没有想到自己只是一个低头,这位老人就寻了短见。
湖水并不深,下面都是淤泥,王国维却是执意赴死,他头朝下,口鼻都被淤泥堵住,被救起来后,衣服尚未湿透。
因为不懂得急救知识,王国维终是窒息而死。
家人在他的口袋中发现了王国维留下的遗书,字里行间,对这个世间再无眷恋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王国维没有具体透露自己为何而死,因此对他的死因,众说纷纭。
回顾王国维这一生,他是如此优秀,依然躲不过各种命运的考验。
1877年12月3日,王国维出生在浙江海宁一个书香之家。
王国维四岁丧母,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父亲王乃誉。王乃誉博学多才,在他的培养下,王国维从小就热爱读书。
15岁时,王国维考取秀才之名,与陈守谦、叶宜春、诸嘉猷被誉为“海宁四才子”。
王国维天资聪慧,却不擅长呆板的科举考试。自从考中秀才后,连续两次考举人落第。
时间一长,本就对八股文深恶痛绝的王国维干脆把心思都放在了文史研究上面。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大量西方文化传入了中国,王国维在专研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对西方文化深感兴趣。
1900年,王国维在罗振玉的资助下赴日本留学,
在日本留学期间,他以攻哲学为主,研究了康德、叔本华、尼采哲学,兼英法诸家,结合先秦诸子及宋代理学,又攻西方伦理学、心理学、美学、逻辑学、教育学,所译心理学、逻辑学名著,可谓是学贯中西。
他在读了叔本华,康德,尼采三位德国哲学家的书后,写下了《尼采之教育观》,《叔本华之遗传说》,《康德之哲学说》等文。
罗振玉看他如此沉迷西方文化,便有意提醒他。他劝王国维,
“尼采诸家学说,贱仁义、薄谦逊、非节制,欲创新文化以代旧文化,则流弊滋多。”
西方文化再好,也是建立在西方的历史背景和生存土壤上,如果强行在东方宣传,恐怕会水土不服。
王国维对此是理解的。事实上,他并未放弃对东方文化的研究。
王国维骨子里一直是为中国源远流长的古文化感到骄傲的。
1908年,王国维发表了经典名作【人间词话】,他以简单易懂、深入浅出的条分缕析,讲透了中国古典美学精髓。
在词的品鉴方面,他首次提出“境界说”。一首词写得好不好,最重要的是意境,而不是看词藻是否华丽。
王国维在书里提到了古今之成大事者、大学问者,都要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这也是王国维的人生感悟。在求学的最初阶段,典籍浩渺如烟,他一时理不清头绪,兴奋和彷徨并存,到了第二重境界,既已找到了人生目标,自然是为了心中的“伊人”艰苦奋斗,以至于衣带渐宽,容颜憔悴。
想要做一番大事业的人,都会经历这两个阶段,然而在任何领域的佼佼者,都是天赋加汗水,很多人有汗水,却没有天赋,因此只能停留在前两个阶段。
王国维做到了三重境界,却依然没有过好这一生。
他出生在清朝,在他学有所成时,清朝却亡了。
他始终留着辫子,以清朝遗老自居。
1923年,经罗振玉推荐,王国维被溥仪钦点为“南书房行走 ”,以秀才之名,陪皇上读书。
虽然清朝已经亡了11年,溥仪也不再是具有实权的皇帝,但王国维仍然十分感激。
对他来说,这是荣誉。
然而这份幸福太短暂,1924年,军阀冯玉祥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
王国维失业了,更让他伤心的是不得不再次面对大清确实已亡的事实,他甚至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湖明志,被家人劝阻后终是打消了念头。王国维儿女成群,他还有许多不能放下的牵挂。
他没死,心中的抑郁却始终并未消散。
文人多忧愁,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王国维的忧愁始终无法化解。
1925年,王国维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因为学识渊博,被誉为清华大学四大导师之之一(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
1926年,长子王潜明病逝,王国维深受打击,心情更加抑郁。
同一年,冯玉祥加入北伐,率军打败张作霖,他的部队逼近北京,北京城内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王国维是早就知道冯玉祥的。前两年,正是冯玉祥把皇帝溥仪赶出了宫里。
而如今,再次听到这个名字,王国维心中充满了担忧。
学者叶德辉因留有辫子,被冠以“前清遗老”的罪名杀害。
王国维的很多朋友都纷纷逃离北京,他却坚持不走。
王国维曾问自己的学生姜亮夫是怎么看待留辫子的人?姜亮夫劝老师为了自己的安全,顺应时局,剪掉辫子。
王国维却说:“我总不想再受辱,我受不得一点辱。”
一个旧时代的消亡,总会留下许多不合时宜的前朝遗民。
不合时宜的王国维内心饱受煎熬,一方面,他苦心研究学问,只想好好教书育人,一方面,新旧交替的时代,他想安安静静教书,也变成了一种奢侈。
当清朝成为了过去时,王国维留着的辫子看上去是如此格格不入。
就连他的妻子也不理解,为什么不把辫子剪了呢,打理起来也复杂,还容易惹上麻烦,并无任何好处。
王国维只是说既然留了,又何必剪掉。
他的孤独,无人理解。
当时代裹挟着他,让他去迎合,去改变,对他来说实在是强人所难。
四岁失去母亲的王国维本就性格忧郁,不善言辞,长大后经历一系列变故,更是沉默寡言,常常埋头学问。
沉默着努力着活了五十年,终是不愿受辱了。
他自尽后,无数人在猜测在分析他的死因,这其中陈寅恪解释得最为合理,
“凡一种文化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当一种文化衰落时,深受其影响的人会十分痛苦,可谓是爱之深,痛之切。
唯有一死,只求心安。
王国维留下了许多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于喜欢读诗词的人来说,《 人间词话》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一碗面钱就可以买到一本值得收藏一生的好书
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