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琳/创作谈:从《小桔灯》到文学的富营养化
从《小桔灯》到文学的富营养化
文/肖琳
《嵩山风》期刊推荐我为金牌写手,说实话,这个名字对于我就象是毫不相干的两姓旁人,唯一可以接受的不过是朋友的一份心意和鼓励罢了。期刊的主编踪影希望我能说点创作体会。写上几条ABCD也许并不是什么难事,可我不愿意写,就象我不愿意读别人写的ABCD一样,味如嚼蜡。
如果一定要说点什么,我只想说说我对当下文学的一种感受吧。
很久很久以前,冰心的一盏《小桔灯》燃起了一个孩子的文学兴趣,它的若明若暗,忽隐忽现,闪闪烁烁,足可以让一个孩子对文学的前行之路充满神秘感和探寻的劲头。而今,这个终于长大的孩子看到的文学长河,已远非一盏《小桔灯》,它已然成为一条富营养化的江河。文学已经不再按篇幅而是按重量呈现,成吨的文字象堆积的藻类拥塞而下,难分伯仲。
文学的拥塞带来的也许不再是文学的美感,试想,作为读者,在这如麻的文字网里转上半天,除了头晕脑胀之外,还有什么快感呢?而若想淘得一篇好作品,更需要费力地在如山的文字堆里扒拉,品读的乐趣已很难找到。从作品留言处充斥的那些毫无情感色彩、千篇一律干瘪的“欣赏”“支持”等字样,便可以看到文学的富营养化带给阅读的兴趣还有多少。
文学的拥塞效应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拥塞,使拥塞恶性化。它的直接结果是误导作者进一步加快以数量取胜的步伐。如果是十年磨一剑,你的文章早就不知道被挤到哪个犄角旮旯了,也可能永沉江底,只有在网站或博客群不断闪烁你的名字,才能提醒别人的注意。包括一些专业作者,知名作家,无不依靠网络上名字的闪烁而生存,即便没有作品的间隙,也要在博客上撒点“作料”。
文学的拥塞另一个负面效应是文学的浮澡与焦虑,文学第一次以卖方市场呈现,各个文学网站一片叫卖声声,随行就市的快餐行为,眼球效应接踵而来。我们似乎处在一个文学繁荣和鼎盛的时代,可有几人能沉下心来潜心文学?传世之作又有几何呢?
回归本网站,鲜花也罢、点击量也罢、等级也罢、金牌也罢,哪一个可以代表作品的质量呢?似乎单项都还不能,即使综合到一起也不能。相信许多人和我有同样的体会。在前不久的红书榜上,我曾瞠目于为博得头彩而一夜之间增加的百万点击量,这种神化现象让我倍加觉得文学需要安静些,再安静些……
为此,我更怀念那盏若隐若现的小桔灯,那是一种真文学的状态,尽管距今许多年了,它离我的文学情感似乎从不曾远去。
百荷书房编辑团队:
总编:王琰(百荷踪影)
总编助理:邢桂珍
散文主编:子若轻尘
诗词主编:靳鸿儒、寒江独钓
小说主编:王琰
百荷书房主播团队(排名不分先后):
麦子、古风、马小明、李焕玲、真水无香、李莉、孟昭臣、尤小红、李春华、杨慧娜、耐心等待,
【成员陆续添加中,诚望更多文学爱好者,甘于奉献文学事业的朋友加入我们团队。期待!】
特别提示:
百荷书房所发原创作品(杜绝抄袭,文债自负)版权归属作者,百荷书房有权在微信公众平台以外任何媒体发布,其他个人、或公众媒体使用,必须经过百荷书房,或作者授权。否则必究。
关注 “百荷书房”,阅读全本小说和作者文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