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州古城”中精华景点——太平天国侍王府
在金华有一座千年古城——婺州古城,是江浙地区著名的古城,誉有“城市之根,文化之魂”的美称。据说自隋唐时期开始就将原来的东阳郡改名为婺州郡,所以改名至今也有一千四百多年了,但作为“城”这个词应该是唐昭宗算起,所以大约一千一百多年吧。金华的名字来源于“金星与婺女争华”的典故,但查了百科似乎都说不清楚这个典故是怎么回事?所以不想去追究所以然了。而“婺州古城”作为旅游景点却是因为有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即太平天国侍王府。此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即:八咏楼、台湾义勇队旧址、李友邦将军办公处旧址、永康考寓、邵飘萍旧居、宏济桥码头。市级保护单位就更多了,这里不一一赘述。除此之外,古城内还有很多的历史建筑待维修和恢复。
我们主要参观的是“太平天国侍王府”。这座府邸是金华古代郡、州、军、路、道、司、府等官署所在地 ,明朝时扩建成四进式的“千户所”,到了清朝时期变成了“试士院”。1861年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攻克金华后,对原建筑加以修葺,设为王府。侍王府整个建筑分为宫殿、住宅、园林、后勤四个部分,毗连宽广的练兵场,总计面积达63000平方米,是当时太平天国在浙江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
现在的“侍王府”景区占地面积17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大概是以前的四分之一面积 ,其他地方都变成民居很商业场所了。
介绍说:“侍王府”是我国现存太平天国时期壁画、彩画最多的地方,已发现壁画119幅,彩画407幅,还有木雕500余件及砖石雕等艺术品。但我们看到的最引人瞩目的是一幅直径大约一米多的“石雕团龙”,那是太平天国时期最为珍贵的历史文物。整座石雕是采用细腻的青石雕刻而成的,图案非常精美。环绕边框一周是五只飞翔中的蝙蝠,祥云围绕。中间部分是一条卷成圆形的五爪金龙,龙头很大、龙眼突出、嘴须张弓、鳞身翘尾、龙爪刚劲、火球腾云、似飞欲跃,整尊雕刻透空镂钻,凹凸分明,非常漂亮。不过我们看到的是复制品和真品的图片。据说真正的正品在国家博物馆收藏,如果有机会到国家博物馆真要去找找真品。当地导游说:这座雕刻以前是挂在侍王府的大门上面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有人将它涂上厚厚的一层石灰,然后在上面写上大大的红色的“忠”字才得以保存下来。侍王府后院内的两株柏树已有1100年历史,据考系五代吴越王钱镠亲手种植,被列入古树名木名录。为了保护这两颗古树,文物专家们还专门建造了穿透屋顶的钢筋水泥架来固定和保护,这种保护方式在国内也是很少见的。侍王府内其他的摆设就是仿造当年的场景布置的,没什么特别。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即1851年—1864年期间,历时13年,侍王府就是最后四年侍王李世贤攻占浙江后的指挥中心。
太平天国运动大致如下:
太平天国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人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也是清末一次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运动。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已经拉开了没落的帷幕,羸弱的清王朝与强大的西方列强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一方面清政府要赔偿大量的“战争赔款”导致国库完全空虚;同时列强入侵中国,大肆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烧杀抢掠,大量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倾销,导致国内民族工业、手工业主纷纷破产。清政府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又对小手工业主、城市居民、农民实行更加严酷的苛捐杂税,横征暴敛,地主阶级又乘机兼并土地,搜刮民膏,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另一方面,土地贫瘠,蝗灾、旱灾、水灾等等自然灾害频发,粮食失收。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家破人亡,流离失所,陷入绝境。还有一方面是战争和自然灾害的结果导致进入广西流民急剧增多,人地矛盾加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清政府与老百姓的矛盾等等越来越激烈,于是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起义,反抗清政府。起义的浪潮此起彼伏,最大的起义就是广西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了。
当时洪秀全被基督教《劝世良言》中的平等观念吸引,把基督教的平等观和中国农民的“天下太平”思想观结合,从农民阶级的最根本要求和利益出发,撰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三本书,从理论上要建立一个天下“人人平等”的社会。于是成立了“拜上帝会”,一时间“拜上帝会”的人数迅速增多,因此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就更加尖锐。1851年初以洪秀全为首的领导集团集2万余人在广西金田村正式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从此拉开了太平天国与清朝统治者进14年战争的序幕 。
初时太平军与围剿的清军战斗并不顺利,从金田转战武宣,二个月后在武宣自立为“天王”,并任几位主将分别为“左、右、前、中、后”五路大军,一边抗击清军,一边进行自我军政建设,期间几经周折,输输赢赢。到了年底又封这几位主将为“东、西、南、北、翼”王,各王由东王杨秀清领导与清军作战。同时做出“专意金陵,据为根本”的战略决策,把主战场扩大到湖南、湖北、江西等地。二年时间已经扩军到五十万之众,船只一万多艘。夹江东下,连克江西、安徽,势如破竹。1853年3月19日便占领南京,定为都城,改称天京。之后又进军江苏,准备北上中原。这时受到清兵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的强烈抵抗,洪秀全、杨秀清决定固守天京。同时派兵北伐京师,西征长江中游。北伐军于年底抵达天津,但由于天气寒冷又碰到清军的主力部队,最终以北伐失败告终。与北伐的同时间,太平军又派兵“西征”,进军江西、湖南、湖北,战争持续大约二年,基本上达到预期目标。但太平军北伐、西征后,天京一直处于清军江南、江北大营的包围之中,情势危急,西征军不得不抽调兵力回补天京,至1856年6月才基本保住天京。
盛极必衰,农民军开始内乱,互相残杀。1856年8月,杨秀清居功自傲,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秀全密令韦昌辉、石达开回京相救。9月初,杨秀清及其部属数万人被韦昌辉残杀。不久,韦昌辉又被洪秀全处死。合朝文武迎石达开到京辅政。石达开因遭洪秀全疑忌,于1857年5月负气出走,率数万将士脱离天朝,独立作战。虽继续反清,但远离根据地,于1863年6月在四川大渡河畔全军覆灭。经此"内讧",太平天国军事形势不断恶化,根基受到严重损害。至此,湖南、湖北江西根据地大部丢失,只有安徽战场控制地区略有扩大,太平天国开始衰败。
“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受到很大创伤,但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全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处于高潮,加之洪秀全起用李秀成、陈玉成等一批年轻将领,才使军事形势没有发展到恶化的地步。1858年初清军重建南北大营,再次围攻天京,后起之秀李秀成和陈玉成合力解围,于九月破南北大营。1860年初,江南大营再次合围天京。忠王李秀成与干洪仁玕商定采取"围魏救赵"之策,解救京围。李秀成率军经安徽入浙江,攻占杭州,诱敌分兵救杭。当清兵到达杭州的时候,太平军立刻弃城北返,成为天京的外围保护力量,同时再破南大营。本想继续攻打苏州、上海,后来因为英法联军阻击无法得手。正当太平军攻打上海之际,曾国藩领导的清军率五万水师围攻安庆(安徽),洪秀全又不得不西上解围。之后两军反复争夺,最后洪秀全败,安庆失守。李秀成和陈玉成分江南江北两路大军合围武汉,但遭到英军的警告和抵抗,最后合围失败,各种回到自己的地盘。1862年洪秀全又继续扩大招兵买马企图再战上海,结果被英军和清军联合抵抗,也以失败告终。5月荆州将军多隆阿率清军来攻,陈玉成弃城走寿州,为团练头子苗沛霖诱擒,解送清营遇害,天京西部防线瓦解。但东南防线还是相对稳固,太平军于年底攻占杭州及浙江大部地区,金华就是1861年底被太平军彻底攻占的,“侍王府”也就是这个时期修缮扩建成为浙江的军事指挥中心。
1862年湘军水陆2万多兵力从安庆出发沿江东下,直逼天京。洪秀全又令李秀成等十三王率十万大军火速回援,但激战40多天仍未取胜。李秀成部在西进过程中节节败退,最终被李鸿章的淮军和浙江巡抚左宗棠的浙江军合围,杭州失守并对天京形成合围之势。本来这时李秀成劝洪秀全“让城别走”,另谋生路,但洪秀全不听,继续布置死守天京。
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城成功,城内太平军或战死,或自焚,无一降者,持续十三年的太平天国宣告灭亡。天京失守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失败,但分散在长江南北各个战场上的数十万太平军,仍英勇顽强地抗击清军的进攻。
以上就是太平天国的大致过程。婺州古城最主要的景点就是侍王府遗址,其他还有许多景点和故事,但时间关系就没有认真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