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观课议课——“任务驱动式”教学的一次尝试

昨天,体育组开展了一次教研活动,尝试如何将“任务驱动式”模式运用于体育教学之中。田老师承担了本次教研课,教学主要流程如下:

一、导言,开课安全教育。

二、热身活动,包括螺旋型跑、“8”字型跑、趣味跳绳、活动关节等几个项目,大约用时10分钟。

三、学习排球垫球技术动作,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教师介绍排球的基本手型及击球部位。

2、教师布置练习任务,学生体会动作要领,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垫球5次以上。教师深入小组观察、指导。

3、小组交流垫球的动作要领。

4、师生共同总结动作要领,纠正错误。

以上用时大约30分钟。

四、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展示学习成果,每个小组安排两人。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评价。

五、身心恢复、课堂小结

课后,教务部门组织了评课,大家从教师的作用、环节的设计、学生的表现等方面进行了点评,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是一节很有价值的课,起到了示范和引领的作用,给大家的启发很大。我作为非体育专业的教师,主要从对“任务驱动式”的认识和理解上提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来看,教师力图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教学设计和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实现了这一目的。但从“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原则来考察,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先谈一下对“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理解和认识。

传统的体育课一般都是教师讲授、示范为主,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记忆。“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也就是说,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不只是记忆教师提供的信息,而是在建构他们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序列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后通过自己动手操作, 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发生在学生反思教师教了什么的时候,发生在学生与同伴一起学习建构自己理解的时候。所以,“任务驱动式”教学强调学生之间的协作和沟通,在合作中,每个学生都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提供不同的解决途径,既可以不断地增长知识技能,也可以培养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体现了“主导-主体结合”的教学设计原则,它避免了在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的相互矛盾, 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结构流程图

根据任务驱动式教学要求可以看出,本节课主要问题是“任务”不明确。

所谓“任务”就是学习目标,教师要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适合学生实际的小“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对于垫球这一教学内容,假设需要四课时完成,学习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垫球的技术方法,能够自己连续垫球10个。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第一课时要求学生自己连续垫球4个,第二课时要求学生自己连续垫球6个,第三课时要求学生自己连续垫球8个,第四课时要求学生自己连续垫球10个。

很显然,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掌握垫球的技术方法,自己连续垫球4个。

此外,在课堂上还发现展示环节效率不高,如果只有两个人表演,大家都在看,就会造成时间的浪费。建议各组同时展示,展示的阶段也是验收的过程。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检查任务完成情况:一是在各组展示的过程中由教师考核,如果班额较大,实施起来会很困难;二是让组之间进行考核,最后将考核的结果汇总。在组的划分上可以分为2人组(小组)、4人组(中组)、8人组(大组),一个大组包括两个中组,四个小组。练习和考核的时候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究的时候以中组或大组为单位。

基于以上认识,将教学流程简要设计如下:

一、导言。

二、热身活动。

三、明确任务:初步掌握垫球的技术方法,自己连续垫球4个。

四、完成任务

1、教师示范讲解。

2、自主练习,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垫球10次以上。教师深入小组观察、指导。

3、中组或大组交流、探究垫球的动作要领。

4、师生共同总结动作要领,纠正错误。

五、展示考核

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同时进行展示。以中组为单位进行验收,两个小组之间互相检查完成情况。展示完毕后,由大组的组长将完成情况汇报给教师。

五、身心恢复、课堂小结。

近几年,“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信息技术中应用比较广泛,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对于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目前我校还在探索之中。

   


        参考文献: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美)加侬,(美)柯蕾著,宋玲译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陕西理工学院教育科学系毕春苗

(0)

相关推荐

  • 有趣的拼搭

    教学内容  P28-29有趣的拼搭 教学目标 1.通过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搭一搭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球.圆柱,感知这四种形体的特征.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3.通 ...

  • 踏春寻“芳”,静待花开——新小“小组合作学习培训”活动

    为落实"教育发展内涵年"的任务,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深化课堂教学改革,3月18日我校杨波侠校长携四位青年教师赴第三实验小学踏春寻"芳",三小的" ...

  • 学生发展的根本目的,如何在观课议课中逐步实现?

    本文共4323字,仔细阅读需11分钟 我主张,要把"以人为本"写在观课议课的旗帜上.观课议课中的人,是参与观课议课的自己.同事和其他教师,也是参与教师要直接面对和接触的学生.观课议 ...

  • 在观课议课中如何实现学生关怀

    我主张,要把"以人为本"写在观课议课的旗帜上.观课议课中的人,是参与观课议课的自己.同事和其他教师,也是参与教师要直接面对和接触的学生.观课议课关注人的幸福,既要关注参与者当下的参 ...

  • 观课议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观课议课是授课教师和观课教师充分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彼此围绕相关信息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是教师在互动中获取经验.自我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

  • 【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刘晓男:观课议课

    观课议课 中山市东区朗晴小学/刘晓男 2010年第9期的<人民教育>回顾该刊60年报道过的最有影响力的事件和人物,其中提到两篇文章<探寻一个敞亮的教学视界>(作者:陈大伟)&l ...

  • 回答|观课议课从何而来

    观课议课从何而来? 陈大伟 前几日,观课议课记录量表的设计与使用(链接)发出来后,引发了一些朋友的关注,又有朋友问:"你是怎么想到观课议课,怎么提出这个问题的?"这里做一个回答. ...

  • 观课议课记录量表的设计与使用

    陈大伟 (刊于<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20年6期,谢谢李惠玲老师) 一.理念以及内容填写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就其广义的理解来说,这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 ...

  • 关于推进观课议课纵深发展的对话

    关于推进观课议课纵深发展的对话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陈大伟 <福建教育>记者 吴炜旻 (刊于<福建教育.B5>2011年第19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 ...

  • 观课议课|如何使用观察和记录量表

    昨日,和"教育部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华中师范大学班)的学员们交流.一方面是人数较少(3位),二是水平很高(都是特级),于是设定不做讲座,只做交流.为便于交流,我预先给三位老师设计 ...

  • 教研有点酷:用纸条范观课议课

    课堂有点酷是极简教育技术. 到目前为止,在课堂有点酷的主页(http://ketang.cool),可以看到6款已经公开发布的极简教育技术应用:纸条范.快抢.击鼓传花.倒计时.3-2-1.思享汇. 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