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昌硕的一方印说开去
吴昌硕是写意派的大师,其印坛地位人所共识,我们就绕过这些每篇文章都介绍大师的俗套,直奔主题,多说有用的。
(吴昌硕)
吴昌硕大师的作品里有一方印文为“葛书征”的印,边款也不短,今天就从这方印说开去。
1、葛书征印的印面与边款
(吴昌硕刻“葛书征”及边款)
除了印文以外,我们主要要看这方印的边款:
方劲处而兼圆转,古封泥时或见之。西泠一派实祖于些,此兹拟其意,若能起丁、蒋讨论之,必曰吾道不孤。甲寅初春,书征先生属刻即正之。昌硕时年七十有一。
2、葛书征这个人
谈到这个人,我们在吴昌硕大师的作品里,有好多是给他刻制的,比如:
(吴昌硕刻“传朴堂”)
再比如:
(吴昌硕刻“葛昌楹印”)
吴昌硕但凡有葛书征、葛昌楹、晏楼、爱日楼、传朴堂这些内容的印,都是刻葛书征的(我没有仔细统计,但总有几十方不止),何以吴昌硕会给他刻这么多印呢?
葛书征是大收藏家,浙江平湖人。 富于藏书,其“传朴堂”、“爱日庐”藏书及书画名闻遐迩。经葛金烺、葛嗣浵和他兄弟葛昌枌三代之力,先后积书逾10万余册,40万卷,其中善本、宋版书及孤本达4 000余种,方志2 400余种,宋元以来名家书画近400轴,历年科举试卷几千种。
葛书征精于鉴赏,好藏印 ,尤嗜明清名家印章,他常往来于沪杭一带,刻意寻访。见有名家佳作,不惜重金得之。先后所得,数以千计。他于“晚清四家” 吴让之、赵之谦、胡钁、吴昌硕之作,尤所酷嗜,其中前两家,因时代稍早,他来不及面见,但访得他们的印作甚多,特别是这两家的自用印,最后大多都成了他的藏品。胡钁就更不用说了,因胡就在邻县,有时来平湖作客时,就下榻于葛氏的“传朴堂”,因此收藏的印作就更多了。
吴昌硕是葛的同时代人,而吴昌硕的经济能力不强,而葛书征常以求吴刻印为方法,支撑吴昌硕在求艺之路不致因经济问题困顿不前。这是旧时收藏家跟艺术家的典型关系,艺术家早期的生存大多靠收藏家支撑照应。吴昌硕更是跟葛书征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葛书征也刻印,但因为艺术眼光高,而更多时间用于钻研理论,四处征集藏品,精力不在刻印实际操作上,葛书征对自己的刻印水平不满意,后来就干脆停了下来。
葛书征1925年辑《宋元明樨象玺印留真》6卷、《传朴堂藏印菁华》12卷,吴昌硕为该书题签“传朴堂印谱”,有童大年题签,罗振玉序。1931年辑吴熙载、赵之谦刻印《吴赵印存》10册。1939年与丁仁、高时敷、俞人萃辑《丁丑劫余印存》20卷,上起文征明、文彭父子,下至民国叶玉森、高迥共计273家,印作1900余方。算是近代篆刻收藏最著名,最权威者。
3、解析这方印及边款
这方印里的艺术主张是很重要的,即“方劲处而兼圆转,古封泥时或见之。”
吴昌硕的印作,经常见这样的形式,底边厚重,其他三边往往没有边栏,而下边栏又往往与印面文字之间保有一定的距离,文字重心靠上是篆书的基本特征,即便是汉代缪篆隶书化之后,依然有这样的总体重心特征,这是不用多说的。这里重要的一个概念是“方劲处兼圆转”,我们看秦代封泥:
(秦封泥“东苑丞印”)
汉代封泥:
(汉封泥“莫丞之印”)
(汉封泥“平定邑丞”)
这些封泥作品中的文字,每遇弯转,总是方劲中带有圆转,这是由于封泥是由秦汉白文印重新抑压在胶泥上形成的物理特性,而这种物理特性给人的感觉恰是浑厚古朴的。吴昌硕七十岁上下悟透此节,并认定浙派的印学理论支撑也当有此节,因此,他在边款里说“若能起丁、蒋讨论之,必曰吾道不孤”。就算是丁敬、蒋仁复活,他们也会认同我这种看法的。吴昌硕说。
我们来看一下丁敬和蒋仁的作品吧:
(丁敬刻“丁敬身印”)
(蒋仁刻“真水无香”)
显然,这是两位浙派大师的代表作(既是代表作,就不是孤例,因此不再举更多的例子了。),我们看这些朱文印的转折处,可不都是方劲处带有圆转的。甚至我们还可以说,就连浙派以切刀碎切而成的线条表现出来的苍茫断续的特有特征,也与封泥形成的线条特征如出一辙,吴昌硕的眼光是厉害的,是将复杂事物说简单的大师。
但这显然对于我们这些篆刻初学者,尤其是浙派学习者或吴派学习者,意义重大。
其实,如果学吴派,就连这方印的下边栏所表达出来的厚重边栏特征,其实也得益于封泥所表现出来的特有审美特质,整个印面就如拿白文印章抑压在胶泥或火漆上的印迹相仿,那个边栏,就像抑压的痕迹。只不过,过去我们常说,这是吴昌硕“做印”的结果,但吴大师为啥这样做,为啥这样做就“美”,就“古”,就好看,却没有人提及,其实,吴昌硕早就在边款里说明了。不仅他这样做,浙派那些大师先贤们,早就认识到了。只不过,这些似乎都成了篆刻学中的“不传之秘”,没有人专门论及。
(【老李刻堂】之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