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红 | 没有什么能比孩子本身更重要……
台湾知名美学大师蒋勋老师在一次讲座中,遇到一位名牌大学毕业,进入优秀企业,工作非常繁忙的年轻人,他说他工作太忙,每天都是十一二点才回家,已经好几年都没有休假了。
讲座中,这位年轻人嫌蒋老师讲得太慢,便举手打断他,询问自己五岁的女儿该学钢琴还是小提琴?
蒋老师问:为什么你会问我送五岁的女儿学钢琴还是小提琴?
“因为我很关注她的美学教育,我希望她的成长里面有美这个东西。现在这个对我来说是很迫切的事情,就是想让你这个被人称为美学大师的人来告诉我该做什么?”年轻的爸爸回答说。
蒋老师说:“你可不可以不要这么着急送她学钢琴还是小提琴,如果你每天都是十一二点回家,那么我推测这个五岁的女儿都已经睡着了。
万一有哪天比较早了一点,大概是十点钟,她还没有睡觉,你可不可以好好抱一抱她,把她紧紧抱在怀里……”
这个优秀的年轻人完全不知道蒋老师在说什么,因为对他来讲,效率逻辑一切东西都是非常清楚的,而蒋老师说的这个东西,对他来说简直是天马行空。
“我抱女儿,对她有什么好处吗?”他一脸茫然。
“我希望一个五岁的女儿记得父亲的体温,因为那样的拥抱是她人生里面最重要的记忆,那样的拥抱让她安定,让她觉得没有任何的防卫和防范。”
我不晓得蒋老师的回答是否能够打动这位着急的爸爸,虽然我一直也明白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蒋老师从美学角度来解读的“这是她人生里面最重要的记忆”这个答案还是深深触动了我,唤起了自己心灵深处最遥远的童年记忆。
因为父亲是军人的缘故,我自小就很少能见到他,一度曾和小伙伴说过“我没有爸爸”的话;后来,父亲探亲回家了,短暂的相聚中,他也保持着不苟言笑的硬派军人作风,我都不记得他会笑,哪里又会有什么拥抱和亲昵呢?
所以我的人生记忆中压根就没有过父亲的体温和气味,甚至童年时父亲的形象都是模糊不清的。我想,自己那深埋于内心深处的不安和恐惧也许就是来源于此吧……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很多东西都是在孩子五六岁前就决定的,如果五六岁前孩子的身体这么空虚,没有任何体温的记忆,没有任何微笑面容的记忆,没有任何遇到困难时积极乐观、勇敢面对的生活态度的记忆,那么,她长大以后就会防范,就会害怕,就会失去笑容,就会丧失勇气。
因为没有人的体温比父亲和母亲的体温更无私、更纯洁的,没有人的微笑比父母的更温暖、更有力量的,这种力量是可以带给孩子一生的自信和勇气的。
今晚和朋友小聚,她说起自己的一对双胞孩子,由于生完孩子后自己身体不好,导致只能一个孩子跟在自己身边,而另一个则被老人带着的,作为学过教育学的人,两岁之后她就发现了差异,及时将两个孩子都接到身边自己抚养,再苦再累,哪怕整夜不睡,也要坚持亲自养育……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朋友越来越清楚地发现,即使是两岁之后就完全亲自抚养了,即使是一卵所生的双胞胎,那个小时候不在自己身边、没有感受过母亲温暖体温的孩子(就是两年而已)明显比那个一直在自己身边的孩子要显得内向、胆怯、不自信。说到孩子的种种隐忍和委屈,朋友止不住泪流满面……
联想到班级里的一些孩子的父母,一来没有这种教育认知,二来也可能没有两个孩子的鲜明对比,所以很多父母仍然在给孩子制造着种种的“不安全”而处在浑然不知的状态中,他们总是喜欢把孩子交给老人或者保姆,让工作繁忙成为最好的逃避理由,让自己只是成为孩子幼年生命记忆中的一个匆匆过客。
我深知这种没有温暖记忆的人生将会有满满遗憾甚至常常陷入诸多困境。故而每每看到孩子的父母亲因为缺位孩子成长,导致孩子心理出现这样那样缺失的时候,我就会格外焦急,但也常常因为是别人的家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而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蒋老师说:“天地有大美”不只是在讲艺术,而是说我们在成长的过程里面,怎么才能发现世界上最后只有一个东西是最珍贵最珍贵的作品?其实那就是你!
你是比蒙娜丽莎那张画更珍贵的,你是比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更珍贵的,任何艺术都不可能比人的生命本身更动人,如果那个生命不完整,去学钢琴小提琴,其实是没有用的。
借用蒋老师的表述,我也想对繁忙中常常不能归家的爸爸妈妈们说,没有什么能比孩子的生命成长更动人,如果孩子的生命不完整,无论你把他送到哪里,去上课、去家教、去做题、去练琴、去骑马、去打球等等,其实都是没有用的。
请保持愉快的笑容与孩子共处,请别让孩子的身体出现空虚,请把生命像一朵花一样整个地打开来,请记住——没有什么能比孩子本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