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你不可不知的12个真相
一个人从诞生起,终其一生都在学习,尤其是学生。学校'以学为主',学生的主要任务便是学习,大中小学诸阶段的学生概不例外。
而且,你知道吗,人类对于“学习”这件事的研究从未止步。万维钢老师汇总了关于学习的12个真相。今天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各位老师和同学们有所帮助。
1.间隔学习:
我们学习各种技能,有时候会遇到一个短暂的“平台期”。学习知识并不是越快越好,复杂的技能需要时间间隔。
人脑的记忆原理,是“提取记忆”这个动作能够加强原有的记忆。所以有点间隔,暂时“忘记”一下,过不久再“回忆”一下,是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
现在心理学认为人有两种“工作记忆”。“短期工作记忆”相当于计算机内存,是完成一项具体工作的时候大脑随时使用的记忆。“长期工作记忆”相当于硬盘,是我们平时的知识储备。
所谓学习,就是把进入到大脑的短期工作记忆的内容强化吸收,写进长期工作记忆之中的过程。
所谓创新,就是把长期工作记忆中的相关内容调出来,放在短期工作记忆里跟新信息形成配合的过程。
2.随机学习:比有规律训练更有效
比如说小孩学写字不要一个字写十遍,最好几个字穿插着写。再比如做数学题不要同一个题型反复练,最好混合起来练习每次都不一样的解题策略。
再推进一步:不但学习内容应该随机安排,学习的地点,学习时候的环境,最好也能随机化。
也就是说这堂课你在课桌上坐着学,下堂课最好在游泳池里泡着学,然后再下堂课可以考虑在床上躺着学……这种多样性的环境能对大脑产生各种刺激,特别有助于加深记忆。
3.间隔并且随机:
这周学了一点就放下,下周接着学得先提取一下前面的记忆,这样多次提取,记忆就加深了很多。交叉着在同一时期内学习几门课程,比学完一门再学另一门的效果好得多。
读书也是这样,我们应该随时都有好几本书在读。一本书拿过来读上一章就放下,明天换另一本书读,然后过几天再回到这本书接着读。这样每次读的时候都要先提取一下上一次的记忆,最后能记住的东西是最多的。
4.分块学习:就是学习套路
把知识拆解成各种不同的“块”,通过各种重复训练,这些“块”就会以脑神经元连接的方式“长”在你的大脑之中。——这里我们说的“长”可不是比喻,而是切切实实地,你的大脑里出现了这么一个硬件组织。
脑子里长了这个“块”,就好像一台计算机里安装了一个子程序一样。将来要用到这个套路的时候你就根本不用有意识地现场琢磨怎么办,系统直接调用子程序,你可能完全无意识的就把这招给使出来了。这才叫流利。
5.刻意练习
你已经知道这个方法了,我们再重复它的几个特点:
*只在“学习区”练习
*把训练内容分为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直到把这个套路“长”在大脑之中
*练习中要随时获得有效的反馈—— 考试就是很好的反馈
*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 所以刻意练习不好玩
刻意练习的一个关键,就是要脱离舒适区,只在压力状态下做事。
成长来自打击,技艺来自斗争。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直到掌握为止,我们要的就是这样“有成效的失败”。
6.贝叶斯学习法
一个15个月大的婴儿学习事物因果关系的速度,会比年龄比她大的孩子更快 —— 这是因为婴儿大脑的可塑性更强!之前掌握的信息越弱,你改变自己看法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就是为什么小孩学东西比大人快。不断地猜测、试探、调整猜测,观点随着事实发生改变。就是婴儿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贝叶斯方法。
7.思维模式决定学习成绩
人对智能的思维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所谓“成长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就是你认为学习不在天赋,而在于努力,只要努力用功,什么东西都能学会。
另一种叫“固定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就是你特别相信天赋的作用,擅长的东西就是擅长,要是不擅长怎么学都没用。
实验表明,成长思维模式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
8. 学习的三个层次
如果你学的是人文学科,那么学习大概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学事实”。你得记住哪个年代发生什么事儿,哪个皇帝有什么政策之类。
第二层是“学观点”。比如怎么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甚至各位名家的观点,你得知道。
这些事实和观点,固然是必备的专业素质,但是如果你毕业以后就不搞这个专业了,它们就只是谈资而已。
第三层,是“学方法”。你能不能直接考察一下当时的原始材料,比如说太平天国相关的经济数据,清朝大臣的什么奏折之类,从中得出自己的观点,还能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观点。这才是批判性思维,这才是真正值钱的技能。
9. 好学校能提高学习成绩吗?
学校的最重要作用是提供了一个社区环境。学校对学习的作用是安排学习内容、监督学习进度、考核学习水平、交流学习心得。
学校对社交的作用可能比学习的作用大多了。至于说“学习”这个动作本身,那是你自己的事儿。
10.学得快就是聪明,学得慢就是笨吗?
在心理学家看来,学习的快慢,并不是一种“特性”,而是与“情境”相关的。
有的人学这个快,学那个慢;有的人学这个慢,学那个快 ——你并不能从一个人学习某个特定东西的快慢来判断他的能力。
11.搜索引擎可以代替系统性学习?
搜索引擎不能取代系统性的学习,有两个深层的原因:
一个是有些知识是分层的,你必须先理解了底层的,才能理解上面一层。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也许上网查了就能用,但是更高级的东西,查到公式也未必会用。
那我知道并且理解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概念行不行,为什么非得背下来具体的公式呢?这里面还有一个模式识别问题。熟练使用,或者有创造性的发挥,一个主要技能就是模式识别。
比如下棋,表面上看棋盘上的局面可以千变万化,但是在高手看来,不过就是若干个套路的灵活运用。如果你事先非常熟悉这些套路,那对手一动,你就知道他的意思。如果只知道有套路,但是记不住套路,那就很难看出来。
还有一点,也是关键的一点:搜索引擎只能被动回答问题,但不能“主动”给你提示。你至少得先知道该问什么,才能用上搜索引擎。而对于高级的问题来说,可能外行根本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什么信息是缺失的,也问不出什么好问题。
12.该学文科还是学理科?
首先取决于你喜欢什么。其次你要考虑到数学和物理这些东西涉及到人脑的所谓“流体智力”,说白了就是要求你的计算速度特别快 —— 而“流体智力”在二三十岁左右开始就要走下坡路了。
所以学数学、物理就跟学踢足球一样,必须从小就下功夫,别等到30岁了才想起来学 — 并不是没有成功的例子,但比较罕见,而且肯定比从小就学费力。
反过来说,历史、政治、文学、哲学这些东西,比较讲究知识的沉淀,更多的是依靠大脑的“晶体智力”。晶体智力不容易随年龄退化,稍晚一点再学也来得及。
愿在学习路上永不停息的你,就如林清玄在《境明,千里皆明》中说的一句话一样:我也愿学习蝴蝶,一再的蜕变,一再的祝愿,既不思虑,也不彷徨;既不回顾,也不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