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水患从古至今都是河南人的噩梦?

连日来,河南省郑州市及多地遭遇了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短时间内降雨量超过安全警戒线,给河南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损失,现场一片汪洋,令人痛心。

实际上,河南自古就是水灾频发之地,打开河南的《地方志》就会发现河南千百年来都在打一场大战,这场战斗就是防洪防汛战。

河南地处中原,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途径河南,其中,黄河流到河南境内的时候,水势变缓。

黄河奔流到海的速度变慢了,后方的黄河还是以快速的水流,流到河南,这样一来,就在河南堆积了大量的水流,极易发生“黄河决口”。

黄河流域作为我国第二大河,也是我们的母亲河,一方面给河南人民带来福利,一方面水患灾害也严重影响着河南人。

据《尚书》记载:“商朝时,朝廷就在今天河南之地,由于水灾严重频繁,为防止二次灾害发生,于是不得不多次迁移国都。

《国语》一书也曾记载商朝时期朝廷官员因治理水患而牺牲的事迹,河南出土的甲骨文也曾刻有古代人民祭祀河神的图案,由此可见河南自古就是灾难频发之地。

东汉时期,发生在国都洛阳附近的大水灾,就有二十多次。

在西汉、东汉的两汉时期,史料记载黄河决堤的次数也有十多次,期间造成大量农田被淹,受灾范围达数千里,数十万百姓受灾。

这些洪灾最终导致大规模的饥荒和瘟疫爆发,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人间惨象,遍地荒凉。

隋朝开皇十八年(598年),河南八州大发洪水。此后公元607年、611年、617年河南又多次发生水灾,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淹死饿死不计其数。加上隋炀帝的暴政,激起民愤,导致了农民起义,加速了隋朝的灭亡时间。

到了明代时期开始,有人统计过河南的洪涝灾害一共发生101次,明朝共存276年,换算下来平均3.65年发生一次。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天灾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会归咎于天神的惩罚,认为是天神降临灾难,“罪恶滔天”一词正是源于此。这一点在很多《地方志》或出土的文物里皆有记载。

自古以来,朝廷官员出任河南省任职第一件事就是治理河道,于是也就有了后来“治豫必先治水的说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推动工农业发展,其中农业方面更是国家头等大事,河南作为产量大国,是大部分面粉麦子的主产区。

对于河南水患频发,国家多次治理后,水灾虽有所减少,但终究难以完全抵挡天灾来袭;每次河南受灾,都严重影响着中国粮食产量。

那为什么水患会频发与河南呢?

一、河南地理位置特殊,气候复杂

河南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带,西部山地绵延起伏,海拔高千米以上,东部为平原,海拔在百米之下。

灵宝市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高度为2413.8米,海拔最低处为淮河出省处,仅23.2米。

河南省的地域跨越秦岭——淮河线,形成我国南北之分的界线。这条线以南属于亚热带,以北属于暖温带。

河南大部分地方属于暖热带气候,南部地区主要呈现向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性气候。

河南省的南阳市、淅川县、内乡县、邓州市、新野县、唐河县、桐柏县、泌阳县、确山县、息县、驻马店市、汝南县、平舆县、新蔡县,都位于这个南北分界带上,这些地方自古以来便是水患频发之地。

而且,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位于暖温带,南部跨越亚热带,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这就让河南省气候具有复杂多样、气象灾害频繁的条件。

二、人为原因

1938年6月,郑州东北花园口黄河决堤,此次洪灾完全是人祸,蒋介石不顾河南百姓安危,为一己之私,下令炸掉了黄河花园口大坝。

汹涌的黄河虽然拖住了日军侵略的步伐,但也淹没了河南、皖北、苏北40余县的大片土地,80余万人惨遭溺死,千百万人流离失所。

1942年在黄泛区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大饥荒,3000万人受灾,300万人死于饥饿,同样发生了发生了东汉西汉时期一样的“易子相食”人间惨剧,可以说蒋介石决堤花园口的决定,直接影响了河南以及周边人民的安全。

三、地理河流分布原因

黄河流向从西向东穿过河南北部,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皆在洛阳,洛阳以下地域属于下游河段,经过数千年长期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悬河。

由于地形差异,河南遇到汛期水势凶猛时,不易泄洪,极易形成泥石流、水涝等灾害,种种原因最终导致黄河改道。

尤其是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携带着黄土高原独有的大量泥沙,流经河南时,泥沙会沉积在下游低处位置。

由于地上悬河的形成,造成黄河水无支流汇入,使黄河越往下游水量越少,进而出现断流。筑堤防洪的工程量和难度逐年增大,投入费用也逐年增大,这种结果也导致了一旦发生天灾,黄河水源无法及时流出,造成洪灾。

以上种种原因都间接影响了河南人民正常生活,所以,自古以来每次发生重大水灾,都是河南人民最为艰难的时候,家园被毁,人口流失。

在古代保障救援力度不及时的过程中,百姓只能举家逃荒,其中很多年老者依靠讨饭为生,当人们生活温饱得不到解决时,继而引发别的非法勾当,这也是很多人对河南人有误解的主要原因。

如今河南告急,我们看到了很多人伸以援手,也看到了很多人在危急关头舍己为人的精神,此时的河南不是孤军作战,我们相信河南背后有亿万个中国人民一起为它努力,它一定会渡过难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