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黄巾军首领:张角
张角(?-184年),钜鹿(秦治今河北平乡、东汉治今河北宁晋)人。中国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黄巾军”的领袖。
张角修太平道,利用其中的某些宗教观念和社会政治思想,组织群众,约于灵帝建宁(168年-172年)初传道。
中平元年(184年),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自称“天公将军”,率领群众发动起义,史称“黄巾起义”。不久张角病死,起义军也很快被汉朝所镇压。
历史上比较知名的农民起义有很多,比如有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甚大的农民起义案例。还是在王莽篡汉时期,绿林赤眉农民起义。而今天,主要给大家说说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当年这场黄巾起义运动,声势尤为浩大,几乎差点推翻东汉。
黄巾军有三位创始人,分别是张角、张宝、张梁这三兄弟。其中张角是起义军的权威领导者,他早年得到道士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也就是《太平经》,便深受触动,创下太平道,并利用经书上的宗教观念和思想,组织起民众,进行传教,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教派规模大,教徒多大几十万。
那么,为何张角的教派发展如此迅速,这么短的时间就多达几十万。这都是因为张角能抓到民心,原来东汉末年,朝廷诸位大臣忙着内斗,宦官、外戚、文官武将等等,他们之间相互争斗夺权,让朝堂动荡不安,而汉灵帝忙着享乐,不管国家大事,百姓疾苦。
恰逢那些年,各地发生灾害,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简直苦不堪言,就差一个导火线就可以引爆。
这是张角出现了,他各地传播教义,给百姓精神支持,他为了让百姓信奉,常以治病救人的仙师形象出现,百姓感激他治病救人的恩德,纷纷愿意加入他的太平道,把他奉为真理。张角以此虏获人心,获得大量百姓的支持,所以教徒激增,曾达百万之众。
而张角使用就多的治病方法,据传是用符水咒说疗病,又称吞符,就是把神符焚烧成灰,然后用酒或水一同喝下。
张角除了自己亲力亲为之外,还让自己的徒弟去各地传播太平道,这才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教徒多达几十万。张角为了方便管理,在全国设立了三十六方,以“方”作为单位,进行管理教徒,每一方设立渠帅总领其事。
后来张角见时机差不多,便顺势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发动了黄巾大起义。那些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难民,看到张角起义,便纷纷加入,起义军很快攻破城池,占领官府,打杀官吏,张角将一些钱财分给那些难民,得到更多的人心。
当时黄巾起义很快蔓延开来,一个月内,东汉有二十多郡受到牵连,而黄巾军势头真猛,连续占领诸多州郡,震惊朝野,吓坏汉灵帝。
汉灵帝见张角太平道如此厉害,急忙让何进负责镇压,让他当大将军,率领左右羽林五营士屯于都亭,在京师周围布下大量兵力,镇守京师。
同时又让各地州郡招募士兵,训练士兵,加强镇压起义军的力度,所以那时刘备等人趁此机会参军,建功立业。
后来东汉朝廷为了镇压黄巾军,汉灵帝接受太常刘焉的建议,便下放权力,让地方长官拥有一定的军政大权,这样让地方官更加有效控制,才能顺利有效的镇压起义军。
起初黄巾军胜场较多,可等到东汉朝廷缓过劲来,便渐渐控制住了局面。在185年8月,皇甫嵩大败黄巾军几千人,就在这段时间,张角病死了。
《太平经》的问世,标志着早期道教基本教义的初步形成,对汉代原始道教的创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太平道为早期道教的一支,它的理论基础直接来源于《太平经》,张角是太平道的创始人。
张角,东汉时期冀州巨鹿(今河北巨鹿)人。家世不可考,生年也不详。
他最初出现在农民大众面前,是一个“善道教化”的“大贤良师”。约在东汉灵帝建宁年间(公元168—171年),张角开始其布道传教活动。他通过为人符咒治病的方式广泛地在社会上活动,大收徒众,发展力量,扩大影响。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张角所创立的太平道发展成为遍布青、徐、幽、荆、扬、兖、冀、豫八个州,连结郡国,道徒达几十万的道教组织。
张角传道的方式,在史书中有较多的记载。《后汉书·皇甫嵩传》说:“初,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连结郡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渠帅。”又《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说:“光和中,东方有张角,……角为太平道。……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云此人不信道。”从这些记载看出,张角的传道活动,主要是以符水、符咒为人治病,同时还广招弟子,派遣弟子八人奔赴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此外,张角对道徒所宣传的教义中,融合了《太平经》和黄老道的思想。
张角信奉《太平经》,他把自己创立的道教组织命名为“太平道”,就是直接来源于《太平经》。所谓“太平道”,即“行太平之前”之义,因为“太平道,其文约,其国富,天之命,身之宝”。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亦来源于《太平经》。卷九十:“今行逢千斤之金,万双之璧,不若得明师乎?学而不得明师,知何从得发乎?治国欲乐安之,不得大贤事之,何以得一旦而理乎?”卷九十八:“众星亿亿,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蚑行之言,不若国一贤良也。”张角把自己称之为“大贤良师”,实际上是把自己看成是太平道的先知先贤,目的就是要行大顺之道,以教救世赈民,实现天下太平。张角传道的主要法术,是教人“叩头思过”,以符水治病。这“叩头思过”,也来源于《太平经》。在张角看来,“天以至道为行,地以至德为家,共以生万物,无所匿,无所私”。人之过,是违天犯过所致,要治病,就得“跪拜首过”,跪拜首过的方法是“常以除日于旷野四达道上四面谢,叩头各五行,先上视天,回下叩头于地。……解子过于天地也。后有过者,皆像子也”。天是看得见人间行为,听得懂人间语言的,向天地跪拜,就是请求天神地祇宽恕自己,解除自己的罪过与痛苦,“所以当于旷野者,当于鲜明地;所以四达道上者,道者主通事;所以四达者,当付于四时。天之使气也,且为子上通于天也。四时者,仁而生成,且解子过于天地也”。
张角传道的另一重要法术,就是用符水咒说疗病。符水疗病亦称吞符、吞精。《太平经》说得很清楚:“请问重复之字何所主,主导正,导正开神为思之也。……精者吞之,谓之神也。……以丹为字,以上第一,次下行将告人,必使沐浴端精,北面西面南面东面告之,使其严以善酒,如清水己饮,随思其字,终古以为事身。……或见其字,随病所居而思之,名为还精养形。”所谓“重复之字”即“复文”,亦即最早道教的“神符”。“吞精”即吞符。“以丹为字”即以朱笔书写的神符,为一种笔画屈曲、似字非字的图形。
所谓“符水疗病”,就是把神符焚烧成灰,用酒或水和合饮下,即为吞符。
吞符就是使符存于心中,心有所思,符的神力就随之发出,神力发出,百病被驱散,人就会恢复健康状态,精神饱满,所以《太平经》说:“今日吞吾字,后皆能以他文教,教十十百百而相应,其为道,须臾之间,乃周流八方六合之间,精神随而行治病。”这就是张角的“符水疗病”。咒,亦作“祝”,即神的言辞,它法力无边,念念它,就可祛疾治病。
《太平经》卷五十《神祝文第七十五》称咒语为“神祝”:“天上有常神圣要语,时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人民得之,谓之‘神祝’也。”
祝也,祝百中百,祝十中十,祝是天上神本文传经辞也。其祝有可使神位为除疾,皆聚十十中者,用之所向无不愈者也。但以言愈病,此天上神谶语也。又说:“此者,天上神语也,本以召呼神也。相名字时时下漏地,道人得传之,传以相语,故能以治病,如使行人之言,不能治愈病也。”《后汉书·襄楷传》注引《太平经》这段话说:“天上有常神圣要语,时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人众得之谓神咒也。咒百中百,十中十,其咒有可使神为除灾疾,用之所向无不愈也。”张角的“咒语疗病”,就是对病人念咒。咒文的本子叫“祝谶书”,它是神言要语,具有无上的法力,念一念神咒,百病就可以消除。
张角传道,“师持九节杖为符祝”。九节杖,即权杖之义,传道之具,也来源于《太平经》。《太平经》卷四十二说:“治得天心意,使此九气合和,九人共心,故能致上皇太平也。”所谓“九人”,即“其无形委气之神人,职在理元气;大神人职在理天;真人职在理地;仙人职在理四时;大道人职在理五行;圣人职在理阴阳;贤人职在理文书,皆授语;凡民职在理草木五谷;奴婢职在理财货”。《太平经》卷七十一说:“道有九度。……一名为元气无为,二为凝靖虚无,三为数度分别可见,四为神游出去而还反,五为大道神与四时五行相类,六为刺喜,七为社谋,八为洋神,九为家先。”
“一事者各为九,九九八十一首,殊端异文密用之,则共为一大根,以神为使……其上三九二十七者,可以度世;其中央三九二十七可使真神吏;其下三九二十七其道多耶。”就是说,九节杖就是类似于权杖,既能招神又能劾鬼,持杖即职可理九人九气之事,可以统摄天地万物;可以度人得道。
张角事奉黄老道,在传道的过程中,他以黄老“善道”教化天下。黄老道成了张角宣传民众、组织道徒的工具。其时,东汉朝野多有信黄老道者,许多统治者也都相信他是以“善道教民”,以至“青、符、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或弃卖财产,流移奔赴”。经过十余年的传教,张角的教徒发展到几十万人。
张角所创立的太平道,其奉祀的神为黄老,也尊奉“中黄太乙”。“太乙”又作“太一”。《史记·天官书》说太一居紫微宫北辰:“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张守节《正义》说:“泰一,天帝之别名也。”秦汉时期,“太一”被认为是紫微宫北极天帝或天帝大皇,是天中央主宰四方的最高神。《史记·封禅书》说:“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两汉时期,“太一”又被视为比北斗神黄帝更高明的神仙。《汉书·王莽传》引《紫阁图》文:“太一、黄帝皆仙上天。”纬书《春秋合诚图》又有“黄帝问太乙长生之道”之说。在《太平经》中也出现“太一”信仰,并有“太一”位于中央的观念。《太平经》说:“然天地之道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守气而不绝也。……乃上从天太一也,朝于中极,受符而行,周流洞达六方八远,无穷时也。”太平道在“太一”之前冠以“中黄”二字,当与“五德终始说”有关。东汉光武帝得赤符称帝,以火德自居。五行相生说是以“木-火-土-金-水”的次序,火可生土,五行中土居中,色尚黄,黄为大吉之色。太平道以“土”为吉,信仰“中黄太一”,崇尚黄色,隐含着主运土德的张角太平道即将取代主运火德的东汉王朝,建立“黄天太平”社会的愿望。张角自称“黄天”,头裹“黄巾”,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奉“中黄太一”为尊神,原因就在这里。
张角除了在家乡冀州传道以外,还派出八名弟子分赴到各地传道。短短的十余年间,全国十二个州当中就有八个州的百姓参加太平道,道徒达几十万人之多。为了便于组织和管理,张角把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的道徒编为以“方”为单位的教区组织,全国共设三十六方,大方有万余人,小方有六七千人,各方均设渠帅总领其事。
这样,张角经过十余年的创教活动,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几十万教徒,遍及全国三分之二以上州府的庞大的道教组织——太平道。
那么问题来了,张角因病去世后,其黄巾军后来结局如何?说了你可别不信
原来皇甫嵩又继续进攻张角所在的老巢广宗,但没攻破,后来在第二日,皇甫嵩就地安营扎寨,他还派人去观察起义军动静,趁着在夜间敌军松懈,皇甫嵩率领大军偷偷前往敌军营地,并在凌晨时分发动进攻。
这一战斩杀张梁及三万多人,逃走到河堤时溺死的也有五万多人,又将张角尸首挖出,割下其首级运回京师。又在11月,皇甫嵩打下曲阳,斩杀张宝,俘虏十多万人,至此,黄巾军之乱基本平息。
乱事虽被平息,但汉室威信遇上一次严重的打击,但汉灵帝没有改革,反而继续享乐。于各地还不断发生小形叛乱,产生许多分散的势力,如黑山、白波、黄龙、左校、牛角、五鹿、羝根、李大目、左髭丈八、苦蝤、刘石、平汉、大洪、白绕、司隶、缘城、罗市、雷公、浮云、飞燕、白爵、杨凤、于毒等,势力小的也有数千人,势力大的甚至有百万人,如张燕的黑山贼。188年,黄巾军再次发生起义,黄巾余部纷纷起事。2月,郭太等于西河白波谷起事,攻略太原郡、河东郡等地。4月,汝南郡葛陂黄巾军再起,攻没郡县。10月,青州、徐州黄巾军又起,攻略郡县。11月,汉廷派遣鲍鸿进讨声势最大的葛陂黄巾,双方大战于葛陂,鲍鸿军败。黄巾各部此伏彼起,声势虽然没有第一次黄巾之乱般盛,但却令汉室十分头痛。为了镇压平乱,于188年3月,灵帝接受太常刘焉的建议,将部分刺史改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担任,让其拥有地方军、政之权,以便加强地方政权的实力,更易控制地方,有效进剿黄巾余部。而正因汉灵帝下放权力,助长地方军拥兵自重,各群雄互相攻击,逐鹿中原,甚至东汉皇帝在军阀手中如同无物,所以黄巾民变是促使东汉灭亡的导火线,也是三国时代的序幕。虽然如此,乱事仍造就了大赦党人,令许多文人、官吏得以重新受任。
在组成三十六方、确定起义日期上,张角的确这为黄巾军起了带头作用,但后来却失去了这种有计划性的行动。他们并没有统一的指挥,张角虽是太平道的领导,却只在冀州转战,没有为其他军团作调控,没有同一目标,只是占地死守或到处抢劫。加上当友方有难时,各军都不会相救,汉军就用此一个一个击破。虽然黄巾起义,令天下震动,但因这些原因,黄巾军未能成就推翻汉室的事业。并且黄巾之乱对于东汉末年的政局影响,由于尽快平定战事,因此中央下放军权至地方,使得黄巾之乱无法快速的蔓延至全国,减缓了东汉覆亡的时机。但是却造成了地方轻视中央,使得具有野心的将领或是官员,借着在黄巾之乱的兵力割据地方,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揭开序幕,并为了三国分立种下远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