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奉五40年经验:谈“汗”与妇科汗证的治疗

中医学对于“汗”的生理病理,以及临床意义有其独特的看法。汗不能自出……阳气有余,阴精不足多能自出……。”

《素问·宣明五气》中说:“五脏化液,心为汗”。所谓“汗为心之液”,是因为心为阳,主血,阳动则汗出。因此汗不能单纯视为外泄于体表的汗液。从广义讲汗属于津液,由气血所化生,排出体外为汗。

温病学中认为汗液是由人体津液蒸化而成。故《温病条辨·汗论》中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阴精有余,阳气不足,则由此可见汗属于全身之津液,而全身津液之主司在于心阳。另外,肾又主五液,故心阳虚不能卫外则自汗,肾阴衰不能内营则盗汗。总之,“汗”源于全身之津液,为肾所藏,以心阳化气而为用,排出体外而为汗液。

临床又分正常的汗与病理的汗两大类。

一、正常的汗与病理的汗

1

正常的汗

正常的汗是体内新陈代谢的正常排泄物,随着气候的变化出汗的情况也有异。

春三月此为发陈,气候由严寒逐步变为温和,汗出津津似汗非汗,此为正汗。夏则气候化为火热,炽热蒸腾,体内阳气过盛,极易汗大泄,蒸蒸而汗出,甚则汗出淋漓也是正汗。秋天则气候渐凉,阳气逐渐收束以自卫,肌表卫气加固,腠理渐密,汗出减少。冬至气候寒冷,腠理固密,阳气内伏,化为津液以养全身,故汗出极少,均为正常的生理现象。

2

病理的汗

病理的汗是由于外因或内因所引起的营卫失和,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而出现的病理性汗。

从其出汗的情况又分为自汗、盗汗、大汗、战汗、微汗、汗出濈濈然、蒸蒸汗出、汗出津津、汗出如油、漏汗、脱汗(绝汗)等等。从其出汗的部位来看,除了全身出汗以外,尚有头汗、额汗、心汗、腋汗、阴汗、半身汗出等等。从其出汗的性质来分,又有冷汗、热汗、黄汗(湿热伤其血分)等等。情况复杂,名目繁多。

从临床实用的角度,除了注意其出汗的情况、部位、性质以外,更重要的是分析引起汗出的原因和辨别其虚实。因为“汗出”仅仅是机体病理过程的现象之一,抓住其病理实质,有针对性地解决其主要矛盾则出汗自止。

二、妇科常见的汗

妇科胎、产、经、带四大证及杂病中,伴有病理性汗出的,除了一般症状外尚有其一定的特点。

例如,气滞寒凝所引起的痛经,往往表现为经期腹痛伴有冷汗出,治以温经散寒,痛止则冷汗自止。若闭经日久,血不下行,瘀热循经夹肝火上冲,血化为汗,多见烦躁,喜怒,面赤而汗出,属于热汗、实汗,治以清肝火引血下行,冲任脉通,经行热解则汗自止。又如崩漏日久,或暴崩下血,阴血从下脱,阴不固阳,则阳气外越,故大汗淋漓甚则漏汗不止,属于虚汗。治以益气养血固脱敛汗。

在更年期综合征的见症中也可以有汗出,属于肝火上逆,气余化火,阳气迫汗外出,所以应当清肝泄肝则汗自止。

妇科见汗最多者为产后病。如《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中说“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而且还说:“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

说明产后三种常见病的发生,与失血汗出亡津的关系十分密切。

新产妇之所以容易出汗,是因为产后失血过多,以致亡阴血虚,阳气偏旺,通过出汗以损阳,使阴阳调和,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如果产后调护适当,完全可以避免产后三症的出现。但是产后血虚出汗过多,如果不注意避风邪,则极容易受风而发生痉病;产后失血又加上出汗伤阳,寒邪便会乘虚而入发生郁冒;产后失血出汗,津液亏损,胃肠失润而干燥,所以大便困难。

此时,开始的汗出是一种生理性保护措施,但是到了后来,就变成产后痉病、郁冒、大便难的内因根据。如果不注意补血养阴,敛汗护津,则变证纷起,病情益重。

一般治疗产后汗出以补虚为主,尤以养血为重。多用四物汤加参、芪、浮小麦益气固表。其他如产后感染发烧,妇科术后发烧等等也都是因为热盛汗出,属于实证热证范围,应当根据其不同病因而祛邪,邪去热退则汗自止。

三、治汗大法

病理性汗出取决于“本病”的病因和病理。所以治汗时要考虑到“标本缓急”、“轻重先后”的关系,而不能单纯为“治汗”而治汗。

对于实证类的汗,宜清、宜泄;对于虚证类的汗,宜收、宜补。

1

清法

主要针对“实汗”、“热汗”,即所谓“热则清之”的法则。

例如对于阳明经证所引起的大汗,重用生石膏以清气、清胃热。对于血分热盛而引起的汗出,当用黄芩、黄连、黄柏等苦寒泄火之剂,以清血分之热。对于阴分的伏热,则用生地、白芍、丹皮以凉血清热。

2

泄法

主要针对脏腑实热所引起的“实汗”,即所谓“实则泻之”的法则。

例如泄肝火以敛肝气,常用龙胆草、芦荟之类。泄胃肠以解燥热,常用大黄、芒硝通腑以导热外出。

3

收法

主要针对腠理不同,浮阳溢散之虚汗,即所谓“散则收之”的法则,此为治标之法。常用的药物如浮小麦、龙骨、牡蛎、五味子、大枣、诃子等。

4

补法

主要针对气、血、阴、阳诸虚,卫外不固所引起的虚汗,即所谓“虚则补之”的法则。

例如用参、芪补气,补肺固表,使气达表,肺气充沛以固卫外;用酸枣仁、浮小麦,补心回液,益心气收心液;重用白术,补脾助肺固表,补脾又能除湿,以制湿邪外溢之汗出;用熟地补肾阴,或以桂、附补肾阳,补肾以收下注之湿而治疗阴汗;若欲补阴以抑阳则用生地、白芍。

另外,柴胡、防风、桂枝也可用于一般止汗。柴胡佐人参能治中气不足的汗出;防风佐生芪可治表 虚自汗,桂枝佐白芍调和营卫,也可以固表止汗,都是临床常用的治汗药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0)

相关推荐

  • 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编辑整理   解英 原文: 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 师曰:新产血虚.多出汗.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 ...

  • 经常大汗淋漓,别以为是排毒,可能会偷偷泄掉“血”和“气”……

    天气一热,很多爱出汗的人就更遭罪了,胸口.腋下.后背湿漉漉得,非常难受.于是有人问百草君"出这么多的汗,是不是对身体不好啊?"   我们说正常的出汗呢,是对身体有利的,可以促进代谢 ...

  • 多汗补气,无汗补血,艾灸从根调理汗病,改善气虚血虚

    有的人动不动就大汗淋漓,吃了半碗饭,后背前胸满头大汗,走两步路.上几层楼梯都要出汗,有的人则是一点汗都不出! 我们都知道汗为心之液,精气之化生,如果汗出得太多,身子就会发虚,心慌头晕.而且汗血同源,出 ...

  • 暖宫定痛汤治疗盆腔炎——《刘奉五妇科经验...

    暖宫定痛汤治疗盆腔炎--<刘奉五妇科经验> 原方组成及剂量(仅供参考) 橘核9克,荔枝核9克,小茴香9克,葫芦巴9克,延胡索9克,五灵脂9克,川楝子9克,制香附9克 乌药9克: 用法用量: ...

  • 闭经刘奉五老中医治疗经验【方名】瓜石汤治...

    [方名]瓜石汤治疗闭经 [适应证]阴虚胃热型继发性闭经 [临床表现]闭经.月经愆期.错后,恶心,善饥,咽痛口干,口舌生疮,头晕头痛,低热面赤,鼻衄倒经,急躁易怒,心胸烦闷,乳房胀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 ...

  • 『名医经验』刘奉五:温补联手治闭经

    对内寒或外寒入于血分,或寒邪凝泣经脉所致的闭经,应以温血通经,散寒祛瘀之药为主,使之温散流通,瘀祛而生新.但鉴于闭经者大多体质偏虚,若过用温通行血,常致体虚不支,故又将温补气血之药配入方中,以冀温补联 ...

  • 闭经名医刘奉五先生瓜石汤【方药组成】瓜蒌...

    闭经名医刘奉五先生瓜石汤 [方药组成]瓜蒌.石斛.玄参.麦冬.车前子.生地黄.瞿麦.益母草.牛膝.马尾连. [证型]阴虚胃热型继发性闭经 [适应症]闭经.月经愆期.错后,恶心,善饥,咽痛口干,口舌生疮 ...

  • 【刘奉五:清热解毒汤-急性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清热解毒汤(刘奉五方) (组成)连翘15g,金银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黄芩6g,瞿麦12g,萹蓄12g,车前子9g,牡丹皮9g,赤芍6g,地骨皮9g,冬瓜子30g. ( ...

  • 【刘奉五:清热利湿汤-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清热利湿汤(刘奉五方) (组成)瞿麦12g,萹蓄12g,木通3g,车前子9g,滑石12g,延胡索9g,连翘15g,蒲公英15g.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用于慢性盆腔炎 ...

  • 【刘奉五:暖宫定痛汤-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暖宫定痛汤(刘奉五方) (组成)橘核9g,荔枝核9g,小茴香9g,胡芦巴9g,延胡索9g,五灵脂9g,川楝子9g,制香附9g,乌药9g. (功效主治)疏散寒湿,温暖胞宫,行气活血,化瘀止 ...

  • 【刘奉五:解毒内消汤-盆腔脓肿】

    盆腔脓肿--解毒内消汤(刘奉五方) (组成)连翘30g,金银花30g,蒲公英30g,败酱草30g,冬瓜子30g,赤芍6g,牡丹皮6g,川大黄3g,赤小豆9g,甘草节6g,土贝母9g,犀黄丸9g(分2次 ...

  • 【刘奉五:清眩平肝汤-更年期综合征】

    清眩平肝汤  <刘奉五妇科经验> 组成:当归3钱,川芎1钱半,白芍4钱,生地4钱,桑叶3钱,菊花3钱,黄芩3钱,女贞子3钱,旱莲草3钱,红花3钱,牛膝3钱. 功效:滋肾养肝,清热平肝,活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