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阳穴
至阳穴(zhì yánɡ xue)出 自《針灸甲乙經》。屬督脈。別名肺底,金阳穴。至即到達,陽為陰之對,此穴在第七胸椎下,與橫膈平,經脈至此已從膈下的陽中之陰到達膈上的陽中之陽,故名至陽。至,達也,又極也。陽,指心陽,背亦為陽,為陽氣至盛與全身仰賴之處。穴當心后與背脊之中,自應陽光普照,萬物生成,全身仰賴,而所主之病亦至多也。四時節令,夏至為夏之至極,冬至為冬之至極。人身以背為陽,而橫膈以下為陽中之陰,橫膈以上為陽中之陽。穴屬督脈,位于背部,當七椎之下,《針灸甲乙經》有:“在第七椎節下間。”督為陽經,背亦屬陽,七為陽數,因名至陽。金阳”。“金”,肺金之气也。“阳”,阳气也。金阳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纯阳之气。理同至阳名解。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取穴位置】
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解剖位置】
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七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七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功能主治】
胸胁胀痛,腹痛黄疸,咳嗽气喘,腰背疼痛,脊强,身热。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穴位配伍】
配曲池、阳陵泉、脾俞治黄疸;
配天枢、大肠俞治腹胀、肠鸣、泄泻;
配内关、神门治心悸、心痛。
配列缺治咳嗽胸痛。
配肝俞、脾俞、陽陵泉、足三里治傳染性肝炎。
透膽俞可治膽道蛔蟲癥。
配陽陵泉、日月,有疏肝利膽,清熱止痛的作用,主治脅肋痛,黃疸,嘔吐。
配心俞、內關,有寬胸利氣,溫陽通絡的作用,主治心律不齊,胸悶。
配內關、足三里、中脘,治胃病。
配天突、太淵,治咳喘。
配中渚、委中,治腰背痛。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穴位治法】
斜刺0.5~1寸;可灸。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附注】
《黃帝內經素問·刺熱》:七椎下間主腎熱。
《針灸甲乙經》:寒熱懈懶,淫濼,脛酸,四肢重痛,少氣難言,至陽主之。
《針灸大成》:主腰脊痛,胃中寒氣,不能食,胸脅支滿,身羸瘦,背中氣上下行,腹中鳴,寒熱解㑊,淫濼脛酸,四肢重痛,少氣難言,卒疰忤,攻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