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曾经很赚钱|诗坛轶事

这里又要涉及一个生卒年不详的了不起的人物,不过由于他是因出版的诗集中有得罪当时权倾一时的南宋宰相史弥远而被流放一事,故而我们有理由揣测他应该是距今850年前后的人物。

事件发生地是今天的杭州,南宋的首都临安。

这个人的名字很简单,也很容易重名,他叫陈起。可是在藏书界,这个名字可能是独一无二的,他家出版社“陈宅经籍铺”刻本的图书含金量最高,在今天的商人眼里也是最值钱的。

为什么呢?

因为陈起本人就是知识分子,也会写诗。不过,这个理由也不饱满,知识分子不要脸好像不是今天的发明,南宋也有之。只是陈起这个人不仅有经营眼光,更有文学眼光。

就说我们现在能读到的晚唐诗人的大部分诗作和一些笔记啥的吧,都是拜这个陈解元收集、整理、出版所赐。

对了,他是中过”解元“的,在乡里考试拔得头筹。后来不知为什么不积极要求进步,没有再继续高考。可能是因为他看清了当时的形势,竞争越来越激烈了。

是的,到了赵构把宋的首都搬到杭州以后,印刷技术飞速发展,这给更多的想学习的人提供了读书方便,分母大了,分子没怎么变,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比例就变小了。

据说,那个时候出版业是特别赚钱的行业,就像卖石油、卖电、卖水一样盆满钵满。在出版物管理上,”经“和”史“这类图书出版是国营的,专门机构负责刻印,以免底下乱改经典、胡涂正史。

但是”子“和”集“这类的书有主管行业或民间刻印行为。

有记载说,当时大量无关于文化或考试的行业部门,因为图书利润率太看好而涉足印业,如漕司、转运司、茶盐司、提刑司都参与出版。这也很好理解,大部门、大企业看准了一个挣钱的事儿,财大气粗不说,更有天然的社会关系和营销网络,搞个行业垄断是妥妥的。

那时候,在首都和离首都近的地方还好,懂得尊重知识产权,都是正版书。但是到了南越、滇黔等当时属于边远的地方,人们就管不了那么多了,盗版横行。

因为盗版便宜,商人有点蝇头小利就放货,这就直接给扫盲工作打了基础,学习的门槛一点点被鞋子磨矮,进而增加了由进士而进仕的竞争强度。

所以,那些考不上学但是极有天分的人,只好在民间书院里混日子,讲学。或者凭借才华拉赞助,终生不用动锄头,生活得也很滋润,成就非凡,比如著名音乐家、词人、文学理论家姜夔先生。

而且像他这样的人当时有很多,以当时的价值观来说,哪个地主、富翁能赞助上这样的人,也是祖上、脸上都有光彩的事儿。

看来价值观这东西没有一成不变的时候。

再说陈起,那时候一定赚了不少钱,因为当时鲁奖、茅奖甚至诺奖级的人物如刘克庄、叶绍翁、刘过﹑姜夔﹑戴复古等都是他的座上宾,刘克庄专门写诗《赠陈起》称颂他,诗中有“炼句岂非林处士,鬻书莫是穆参军”之句。

陈起瞅瞅朋友圈,心血来潮,结集出版一本叫《江湖集》的诗集,因此南宋还有了一个“江湖派”诗歌名称。

这给人的感觉像是一群以行侠仗义、两肋插刀、打打杀杀为主的诗人群落。

其实不是,江湖诗派与之唱对台戏的永嘉四灵派,都是深受黄庭坚的江西诗派影响的纯文学队伍。奇怪的是,他们两派互怼很久,但是使用的逻辑是同一套,就是在“资书以为诗”还是“捐书以为诗”方面的是与非里面吵个不停。

找不到合适的比喻,比方说吧,一个东边的流氓和一个西边的流氓吵架,用的都是流氓逻辑,唯有他们的方向是对立的。

这个比喻用于纯洁的诗人队伍显然不合适,只是一时找不到哪个群体可以对应比喻,就只好暂时放在这儿吧。

对不起了,两大诗派、

陈起的儿子陈思,子承父业,让他们的家族企业“陈宅经籍铺”影响巨大,本可以做成百年老店,可也就是因为《江湖集》惹了大祸。

当时南宋有个主和派宰相叫史弥远的,这个家伙权大胆子更大,敢把皇储给换了。

历史上多是骂史弥远是主和派,是汉奸类的,其实动动脑子想想一个简单的常识: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得认输。如果打不过还打,那不是自取灭亡?愣子么?

更何况宋的祖先们从赵顼时起,就在与北方大辽帝国的交往中就积累了成功经验:通过每年给契丹美女萧燕燕和他的后代们20万丝绸和10万雪花银,加上开通边贸榷市做生意,接着再来点互派使者祝贺生日的温情小活动,就换来了一百年的和平。

按照那时候的寿命估算,一百年能让至少三代人安定地出生,安宁地去世,期间过风花雪月或田园诗的日子。

所以,史弥远的主张不管是他的还是他主子的,都不好在这里评头论足。这小子的不地道是从鸡蛋里挑骨头,凭几个拍马屁的言官的变态解读,居然认为《江湖集》里有大量的挖苦他的句子。

有没有挖苦他,现在也没必要去循证了,就算有,按照诗人的习惯,加上当时不对等的权力态势,我估计也就是”春秋笔法“而已。

至于史弥远,可能是内心还存有一丝丝未泯灭的东西,因而才心虚。

这就苦了富商文人陈起,被流放了。但是没有抄家、罚没一说,依照当时出诗集赚大钱的逻辑推演,陈起在流放中生活上应该不会太受苦。

有钱总好办吧!

也没有时间去论证“陈宅经籍铺”与当时风靡全城的娱乐场所勾栏瓦舍的位置关系,但是私揣一下,在当时世界最大都市的150万人口的临安城里,书店与娱乐场所不应该距离太远。因为文人们买完书要去写词给歌妓们唱,喝点小酒,太远的路会影响生意的。

古今一理,应该没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