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环境哲学之意蕴
周国文,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本文为缩略版,全文请查阅《绿叶》2021年7月刊
一、世界:记忆或想象
世界是什么,这是一个有趣而又重要的问题。一世一界,一界一世,无论是从时间进入空间,还是从空间进入时间,每个世人都可能对此做出不同的回答。因为世界就在那里,你我他所立足的地方就是世界。世界作为一种物质的存在,它是多元且复杂的。
与其说世界是一种记忆,不如说世界是一种想象。方向是世界的维度,是展望未来的窗口。
只有深刻地观世界,才能真正形塑世界观。观世界,既是对人之世界的持久观察与耐心审视,也是对世界之人的和谐融入与妥当照顾。
世界是可见的世界,也是可知的世界。世界需要被理解,对它理解得越多,对它想象得就越深。
人与世界的关系,也正是哲学内涵的基本范畴。人生于自然之中,人融于世界之中。当然人类仅仅停留在理念的世界还是不够的,而要广泛深入到物质的世界。
二、世界环境:尚未的存在?
如果明确了世界是在时空的意义上被理解,环境也需要这种物质时空的塑造。 环境并非一成不变,它的变迁折射了世界的流动状态。环境以一种足够人性化的填满,消除了人内心当中对自然飘忽不定的意识匮乏。
但时至如今,世界环境还有待明确的界定,其含义仍然需要被反思权衡。如同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在《希望的原理》一书中所提出的“尚未”概念,世界环境也是一个尚未整合生成的存在。从物质之无的玄思到世界之尚未的寻思,再到环境之全有的反思,它正处于一个不断生成、努力超越和正在形塑的过程。如同“尚未”不是一个给定的存在,世界环境也正朝向未来的多样性及可能性开放。它正朝着关于人类存在的本体论哲学而思考。
世界与环境的相连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它需要明确的不仅是两种不同指称的物质实体,而且在于这两种存在所指背后的意识能指。
世界环境其概念背后所指示的环境的世界始终笼罩在人类的头顶,它覆盖了人类之于大地山川、湖泊海洋及宇宙的无限思考。它无分东西,落到关键的所在都是同一个世界。能否以哲学关切的名义关注东西,如同我们辩析世界环境是不唯独属于西方的哲学观念,也是面向东方与世界的精神结晶。如同世界环境也不简单的是世界加环境的产物,更是人类思维之于存在一抹深沉隽永之底色的反映。缘自世界环境内在各个因素的流动及其连接,哲学能否以一种深厚的解读逻辑及博大精深的文化诠释能力开辟人类与世界的环境?
三、哲学的关切:凝望世界环境
哲学之关切在凝望世界环境的意义上表达的不仅是人类以一脉相承的哲学精神走向荒野,而且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姿态在大地漫步。
这种以学习自然的态度把握生态思想的哲学关切,让人类学会以敬畏自然的态度在世界行走,表达了世界即使在水一方,关切环境的哲学永远在那里。
如同弗罗姆所言的爱的四种因素:关怀、尊重、责任与理解。哲学之关切在此也本然地体现为环境关怀、尊重生态、自然责任与理解地球这四种面向。它让我们努力去寻找一种有质地的哲学,关切今天现实世界境遇中一种有所针对的哲学。哲学的关切并非远远地遥望世界,而是近距离地盯眝我们所置身的环境。
以哲学的关切来看待世界哲学与环境哲学的关系,它们二者之间是一种超越地域的普遍哲学与一种专业性哲学的逻辑。世界哲学融入环境哲学,是源于本体论理念探源的身体旅行,也是始自认识论思维的时空穿越。
哲学关切环境,其内涵有着一苇可航的风范、百川归流的韵味与万马奔腾的气势。它虽然不等于就此萌生了世界环境哲学,但却足以提供了一扇凝望世界环境的哲学窗口。
四、世界环境哲学:一种非静止的理论
以哲学关切回归观念重塑,世界环境哲学不是一种静止的理论。世界并非一成不变,世界不再只是一种区域,而是一种眼光。如同园艺之于环境是一种对人类生活的有效设计,而之于生态则是一种向自然吸取灵感的想象。世界是一种人类行动及观念的园艺,它需要把握人类之于环境的适度行动及有效理解。
表达大地与世界的观念,离不开语言与文字,语言与文字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之于环境,在于它的说与听。文字之于环境,在于它的写与读。
语言之流动如果是一个纷繁的广场,环境之包容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环境容纳语言,不同样态的语言表达世界环境的存在。世界环境这个概念不仅加深了环境的世界属性,还深化了世界、环境与人类之间的持久联系。
从哲学的认识论角度,世界不是静态,也并非变动不羁的。环境哲学有其固有的线索,人类有其穿越的轨迹,世界有其存在的界域,环境恰如其分地正在其中。环境哲学,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人立足的现在、曾经的处境与未来的生活。
我们需要更远地看到人类未来、更清晰地目睹环境当下,世界就是一面镜子,环境则是一个舞台。环境在不同区域语言的使用中被理解,并且形塑其自身独特且具有包容性的结构形态。
作为哲学的新型存在样态,环境哲学是在人与自然界之关系界域中来自物质场景之启示的精神贯穿,是对人类具体时空存在面对自然界的思想投映。
作为一种非静止的理论,世界环境哲学应该拥有自身正确的语言形态,它不仅是在使用英语解读哲学环境,也是在应用汉语诠释环境哲学。包容互鉴,才能彼此照应,相互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