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的历史文化(下篇)
元代时期,风水发展状况不佳。一直到元二十八年即公元1291年,在各路衙门设立阴阳学,括天下阴阳户口,仍立各路教官,有精于艺者,岁贡各一人,果有异能,则于司天台内许令近侍,这是元代风水的唯一亮点。
到明代,风水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帝王对风水的重视,风水术在民间也有广泛的应用。当时许多大户人家都会请阴阳先生来看住宅和坟冢的营造,特别是朱元璋在建都金陵,在都城的风水方面花费了许多精力。金陵城外诸山,都面向城内,有朝拱之意,只是牛首山和太平门外的花山,背对城垣,没有拱卫之意。朱元璋对此不太满意,传说他命令刑部带着刑具,将牛首山痛打一百棍,在牛鼻处凿洞用铁索穿过,使牛首山势转向内,同时在花山上大肆伐木使山秃黄。
不仅如此,朱元璋当时想要建都北平。由于北平依山而居,俯视中原。近接陕中、尧、舜、周、文支脉,非常容易扩展其权力。但大臣建议,元朝建都北平,地气已尽,南京是兴王本基,而且宫殿已成,没有必要迁都。而且古人说在德不在险,加上战事还没有最后的结束,不要移都北平。因此,朱元璋将都城迁到北京,且在北京的建造均是按照风水理念进行。
由于朱元璋对风水文化较为重视,在他身上有许多有关风水的小故事,也曾多次会见风水大师。有一次,一位风水师当着他用量天度地之物说,某地下有石头如虎。朱元璋信以为真。除此之外,他还派许多风水师为自己卜寿陵,廖俊卿、游朝宗等人来到昌平县以后,相得那里的一座山很吉祥。他本人亲自视察,改山名为天寿山。
在朱元璋领军人物对风水术的宣传影响之下,明代著作应有尽有。但实际上风水逐渐走向了衰落。由于各路风水师按照不同理念来进行实际操作,使风水术在世俗化的过程中也变得琐碎化。其中比较出色的理论书籍是蒋平阶编写的《水龙经》。蒋平阶是松江人,那地方无山可言,但是水系丰富,所以该书的宗旨就是把水当作山来看待。所谓水积如山脉之住,水流如山脉之动。告诉人们如何根据水的走向和变化找到生气,从而成为在无山之地开谈风水的经典。
清朝年间,少数民族政权的人们在汉化过程中也接受了风水学说,并对各类书籍进行了收录和整理。而朝廷之内设有司天监,除了负责观天象记天文外,还负责修建陵墓的堪舆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之下风水之术有了一定的进步。
清代皇帝大多笃信风水,也很重视陵墓方位。墓修得好有重赏,修得不好处以极刑。康熙执政年间,朝廷指责司天监汤若望等人没有看好山向,没有看好日期,本来要对汤若望等人凌迟处决,但是考虑到勘测永陵等陵墓风水有功,免了死罪。
《儒林外史》记载,范进的母亲死后,范进请阴阳先生写七单,当时的阴阳先生是职业术士,专替丧家推算敛葬日辰、看风水、相地脉,替人家选择吉日。七单是记载死者入殓时辰、触犯禁例和七七日期的单子。为了看风水,范进花了不少银子。阴阳先生说当年的山向不利,最好把棺材搁在家里没有埋葬,终日打听风水宝地,意图得到吉祥的后果。
清朝对外比较开放,与外国文化交流颇多,其中还把中国的风水文化著作传到了国外,使风水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从十六世纪开始,西方来华的传教士将风水文化带到了英国贵族。根据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祖居布莱尼姆宫便有铭文记述,当年,清朝委派风水师为其城堡祖居做风水布局。风水师除了为丘吉尔家族安排了城堡的风水布局以外,也为丘吉尔家族在其阳宅旁边安排了一个家族墓园。自此之后,丘吉尔家族的兴盛,便与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王伟家居风水王伟玄空风水。
回望历史,先秦时期是风水文化的摇篮,而宋代达到鼎盛时期,虽在明朝有了一定停滞的发展,清代往后则扩大了风水文化的影响范围。现代时期许多人对风水文化有所误解,但其实中国的风水文化其中是与国际科学理论有所适应的。我们对于当代风水整合的更新时期应该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其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