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文本·中华论语重译:开题三诘二度峥嵘,三致大同一任登显

开题三诘峥嵘,三致大同理论登显

1·1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1 注释:

【亦】“亦”以“大”为字根,“大”属依类象形造字,双臂舒展,双腿分立,表示四肢健全,独当一面,即成年、成年人、大人之意。“亦”予“大”之两腋各标注一点横指事,表示人既成年,两腋发育成熟,系人体信息素的主要分泌器官,信息素又作“兴奋情绪携带者”,与社交、性等有关,所以有“自然而然”、“理所当然”、“无可辩驳”的义项。其激素属性后为神采奕奕之“奕”承继;因其夜间效能影响尤甚,故“亦”兹乳有“夜”字,“夜”又兹乳“腋”承载“亦”字作为人体实体器官的义项。

【不亦……乎?】“亦”在历代儒的解译中,或作虚词不予翻译,或作连词“也”,系《论语》字义悬案之一,两种处理均不雅训,均存在文法乖离、文意不通的问题。“不亦”的翻译直接导致开题三诘光彩大减,文意折损。“不亦……乎?”的正确翻译是“不就应该如此吗?”“难道不是理所当然吗?”,诸如此类。

1·1 重译(直译从略):

夫子有言:“(凡家国族群等共同体之内必有其通行的宪章礼法、风序良俗)每个人都应该学习、践行,直至养成优良习惯,达致和谐,其合理性难道不是毋庸置疑的吗?(凡共同体之间必有风俗、制度和文化的差异)当与他人,尤其是与地理区隔遥远、风俗差异明显的他者共同体之人打交道时,应遵循人性的喜乐好恶,以同理心待人,达致协和,这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吗?(凡共同体之上必然会面对各种利益、文化、思想的冲突)当各方势力、各色人等表现出不解、曲解乃至排斥、敌视时,不计个人荣辱得失,惟以生民社稷大局为重,恪尽职守,鞠躬尽瘁,难道不正是君子本应具备的担当和修为吗?”

1·1 旨意:平治天下,三致大同

《论语》开篇即劈山炸海三连问,亦称“三不亦”,“开题三诘”,三连问皆论难之式,旷世之语,不刊之论,恢宏凌厉。三诘,一诘礼崩,风序良俗崩塌失序;二诘乐坏,人性品格糜坏失守;三诘君子失位,精神失格。如是三诘,一诘见血,再诘挫骨,三诘鞭及灵魂。

开题三诘亦破亦立,即是对夫子时代礼崩乐坏的诘责,亦是夫子对社会文明的梳理,系夫子学问之云梁巨构。

第一诘,给出了天下文明递进之第一层结构,言共同体之内,立论共同体内致和谐之法。即“学而时习之(说)”,家、族、宗、国、天下各为工共同体,无不有其礼法规约,习而守之可致和谐。惟礼法规约应令人心悦诚服,合情合理,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第二诘,给出了天下文明递进之第二层结构,言共同体之间,立论共同体间致协和之法。即“有朋自远方来(乐)”,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习相远但性相近,人之常情趋利而避害,喜尊重而恶侮辱,喜欢乐而恶困窘,如此这般,故而各级共同体间均当以人性为念,以同理心为纲,避免以习相攻,避免以此害彼,朋乐乐可致协和。惟共同体错综复杂,数目庞大,理智有所不堪,当以舞乐、文化。

第三诘,给出了天下文明递进之第三层结构,言共同体之上,立论共同体之上开太平之法。立法规约、文艺文化均为造作之物,不可拘泥,能临亿万人民、百千国族者,唯有自觉担当,怀德有道,仁恕贤能者堪此大任。惟圣人孤独,协调万端而必遭攻伐曲枉,诚心正意不计荣辱得失方能有为于天下。

如上,共同体之内,治上等礼法,教化万民学习,方能使民不害于己不害于人,方有人生客观。共同体之间,治上等文化,协合万邦,亿万人从之欢乐,方有世界可观。共同体之上,圣人存焉,君子常有,万端裕如,道德有恒而无为,方有价值可观。如是,则河澄海晏,天下可平,大同可期,是谓圣人学问,“三致大同”,凭临春秋战国百家之言,于今亦是人间大道,圣人之言,诚不我欺。

本文全部成果及版权归汶山老师所有。汶山老师变卖家产十年闭关方有上述成果,现网络公开,转载或使用成果时请给予必要的说明和尊重。汶山老师,古汉语学家、历史地理学家,组织并主持有中华字熵、中华文鉴、中华论语重译、古代万国数据库等项目。

文化自信,学术自信,四表万国第一文本,路带共同体必修,为“文化强国2035”贡献力量,敬请持续关注。(本文仅作参考交流,汶山老师《中华论语重译》正式版本为准。)

汶上门生于1982农场中华家

2021年2月16日星期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