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峰晨曦》等三组文图(1981-82年)

107、祝融峰晨曦(1981年)

当日在那南岳衡山之上,凌晨去登那祝融主峰观看日出,这段经历,亦算是本次游事值得忆念者。现已记不清那晚先是宿于山中何地,只是记得离那主峰尚有相当长的一段路,曲曲折折的,摸黑走了好久。最后,天依然还黑麻麻的,人却来到了山头的一片殿宇前。唯觉那殿宇古旧,青森且是威严。天上还依稀可见微茫的星月。四下里群山起伏,境界宏大。立于朝向东面的崖巅上,明显觉得乾坤在隐隐地运转着:不光云潮微动,那天色也是由黑麻渐呈绀紫而又慢慢变为橙红,其明度亦步步增亮。尔后即得以看出有团相对最亮的云团,然后这云团似越来越薄弱乃至于透明了,——终于,那轮光芒四射的太阳,象分剥卵黄似的,从云堆里挤了出来,于是这才感觉到周遭有那么多的人,正齐声喝彩,议论纷纷。当时的这个场景,多年来一直顽强地盘绕在我的脑海里。而这整个游事方毕、我又回到自己从前那种生活状态中去的时候,这心头便已想着要将它表现出来。这就是眼前所出示的这幅油画的来历。现在看来,这画中的情调好象还是有些,环境气氛也渲染得不错。但是否略觉过于朦胧了点,这还得读者诸君加以评判了。另外,近年来,还以这感受作过一帧大幅面的中国画《衡岳之巅》(三张四尺整纸合成)。相关情形,亦可参见于这《画中游》(正记)第八百八十六篇。

108、漓江风景二帧(1981年)

当时行进的下一站,就是桂林。“甲天下”的山水,自幼恍如神话印记此心。此时实臻其地,虽然也并没有步入天堂胜境般的身心震撼,终是觉着确实很有其特色。后来回想起来,恐怕也是因为去的季节不对(盛夏),放眼看去,时常都是明晃晃的一片,那种缥缈迷离的感觉已大大打上了折扣。不过,说到底这毕竟非是摄影师来此取材,必须受什么限制;我辈却只要是将那山川形势感知于心,事后自然也会发掘出一点东西来。闲话休絮。当时就在这桂林逗留上了整整一个星期,最记得,就以每晚一元一角钱的价格,租了间房儿住下。那大概是街道居委会自办的小旅社,简陋是简陋了点,但基本还算是清静整洁,冷热水供应也算方便。于是每天早出晚归,四处寻找观玩之地,有时也现场画画写生。最是记得在那芦笛岩洞中,因初次接触那刻意布置出的灯光效果,加之其洞内景观本身肯定也好,所以自己居然在有感之下,发出了“在这里面关上我十年都行”的慨叹来。真也是年轻心性,说话不知天高地厚了。而当时自己在游泳一事上也是颇有干劲。妻子完全不会水。这样,有时便是在沿着那漓江的公路上,她拿着我的衣物,随我朝下游方向走;我则在水中,如幼时在嘉陵江中“放滩”一般。有一次就象这样,“游走”上了公共汽车的三站路程。小住桂林时如此。而去了这桂林,定也会去阳朔的。当时已有从桂林去阳朔的旅游船了,只是,船票比较紧俏。行期所限,我们只得抓住一个机会,以十五元一张票的价钱,花上了三十元(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叫人肉痛的数字!),买的是一趟对外游船的余票,乃才了了这个在水上观光游览的大愿。那船票中还含了一顿西式午餐,饮食不错,餐后还有西瓜,这且不说了。更有趣的是:当时我站在船舷上,手里摇着的是一把自己题字的扇儿,没想到竟引得一船老外纷纷拿些白扇——想必是其所随旅行社统一发的,不然何以如此整齐——并一种当时看来也算是稀奇的黑色软头签字笔,来请我为其也写上这么点中国古诗词一类的字。咳,现在想想,那时自己的字,若还搁在我手里,真该毫不犹豫就撕掉的!且那是个日本旅游团,咱怎就没想到也该收费,赚它几个钱哪……呵呵。不过说是说吧,当时眼见老外们的一些行为规范,自己还是有感于心的。在阳朔码头,曾看见一位胖大的白人老太太,在她脚边发现一小点纸屑,居然都吃力地专门弯下腰去将其拾起,还放去了十步开外的垃圾桶内。真是国门初开,一切新鲜的物事,都投射进入了这一直封闭着的心目,在内中形成了某种光怪陆离的印象。而那逝去的时光本身,终归是再不复返了。只说这整个游事结束后,自己抽时间把一些速写稿整理成了相对正式的画作。这儿所出示的两幅油画,都是这漓江畔的景色:一幅描绘金色夕照下的场景,一幅则感觉云淡风清,但同样都是通过一定加工得来。画已在这儿,得失什么的,也不用自己来说了,请读者诸君随意观玩评说吧。

109、漓江垂钓者(1981年)

从来风景名胜之地,在人心中,都已高不可攀,似与人间日常生活没甚关系。其实也不知别人究竟是否这样感觉,反正自己是一直都有这体会。这种观点,我已在谈论中国山水画的时候一再提及,并认为这实际上是那种名山胜景之处,反而不容易出好画的主要原因。当然,说归说了,眼下正面对着的这幅己作,虽就正是取材于名胜之地的日常生活场景,但却也并没达到自己心中真正“好画”的标准。不过话虽如此,象这样尝试着画一画,毕竟还是有点意思的。这二人坐于奇石之上恬然垂钓的情形,得自当时我夫妇俩闲常漫步于漓江边;多半是远远地勾过速写,但现已不记得那原始记载稿放到哪儿去了。画中的这两个人,都是青年小伙儿,——甚至于连这“青年”二字都还够不大上,尚属重庆土话所称的“少幺爸”而已。两人穿扮,一质朴,一时尚,似乎倒也颇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的风貌。现在看来,除这人物本身外,画中衬景部分,石头还算画得结实有力,具备体块质量之感。右上角隐见一峰,亦可借以体现画题所指定之地域特色。其他也没啥更深的意味了,但请读者诸君随兴观玩。说到底,不过也就是这样一幅无所谓“主题思想”的画儿吧!

本人《画中游附记·西画部分》,亦属相对私人性的资料,此前主要只发布于自己各博客或“空间”之内。现恭请各位订阅者予以点评,发表高见。倘是内中所涉及到的一些世事或人生经历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则作者我,将更会感觉欣慰。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
·
见悖于当世,遂求诸永恒·
·
人生甚难者:尽历尘世辛苦、洞悉存世悲凉之后,依旧能够兴致勃勃且是诗意地对待生活·

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体验万千风俗人情,乃得万千诗词文句、万千翰墨画图……

以赤子初心、文士才情、达人意趣、艺者性灵,搜觅人生旅途种种苦乐参半事境,乃借助拙手所持翰墨丹青之技,得成带有一己独立标识之画品。

江南蜕心堂:原创艺文渊薮……

扫一扫或按一按,关注“童山雷”订阅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