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谈艺》连载 59

·此组文字得自2011年左右·

近日观看电视连续剧“新《三国》”,有所感触。客观而论,与当日既成经典之“旧剧”两相比较,彼多数演员选型到位、整体“文意”相对纯正、叙事大致依照原著且故事本身亦相对完整;而此则有部份演员造型与原著似存偏差、全剧“现代阐释味”相对偏浓、故事裁削亦稍觉过当(明显似有前重后轻之感)。然其对于整个表演艺术特性的把握,对人性与事理的剖析和演绎,则不能不说确是优胜于旧剧的。尤其就对冷兵器时代战事之再现而言,与此相较,彼旧剧,只堪称如象“杀着玩儿”而已。固然,今之不同观众群体,已对两剧都有各自之评价,且是或褒或贬,势同水火。吾则唯抱平静心态,分别予以赏玩,若对昔之不同戏班演出同一出戏文,或面对“七十回本”、“百回本”及“百二十回本”《水浒》焉。再说了,吾辈也得知足啊:回想儿时迷这《三国》时,曾怎样奢想过,倘能在电影中见此逼真场景(当时平民百姓尚不知电视为何物),当是何等遂意之事!……至于何将吾辈纳税人之血汗钱反复用之于此类事,吾意:既然不能有效制止之,那毕竟也要比银子直接落入贪官污吏腰包中,百姓连响声都听不见,要好了许多啊。——唔,此已非是“谈艺”之言了,打住。

又,关于如何对待名著之“搬入银幕与莹屏”,世人各种看法皆有,然归根到底,则不外“忠于原著”与“阐述生发”两类。吾意:忠于原著是绝对必须的。倘能一成不变将原著文字转换为表演形象,固然太好。问题却是此二者间,至少于“繁简隐显”等方面,天然已存无法逾越的技术性障碍。是以仍只能是在充分理解原著的基础上,一切还得按表演艺术的要求来。如此这般,其展示过程中,自然而然会揉进今人之意志,亦岂是怪事。此便又涉及“度”之说了。个人以为,至低限度,尽人皆知的情节,还是休要信意而为,为好。此外,这演绎作品中人物性格之基本塑造,尤其是其作品本身时空框架之基本设置,也同样当尽可能勿冒犯原作者在天之灵,才是。譬如这“新《三国》”罢,起始历史背景从略交代,倒是可以的;而最后大量事件都断然舍弃,竟至于主要靠旁白交代事物之结束过程,此则不能不说是遗憾颇巨了。吾此文毕竟非是专业剧评,故尔唯点到为止。另,鉴于兹剧中一切既已由今人阐释生发,吾亦姑且依之,已先后两次,对其主要人物聊作过幽默评价。如若读者有意,不妨可于网络中搜索'江南达者漫评“新《三国》”人物’,观之一哂。

近日偶于网络间见一批判吾国大学教育之文章。其间论及吾国院校中学者与教授之于自身学术的意态,有云:“……退休的意义就是告别糊口的讲台,极少数人对自己的专业还有兴趣,除非有利可图。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事业。”见此言,除觉触目惊心外,亦联想到自家所直接或间接闻诸发自当事人(本国大学的学者与教授)的激愤之语——“一旦退休发誓永别自己的糊口专业乃至必行焚毁或卖掉所有相关之书”,是信其果非虚者。老实说,文化人士至此地步,内中也不知蕴藏了多少无奈、辛酸与悲愤!此真称亘古以来所未尝闻之者矣。由此联想及画界之“学者与教授”,表面看来,情形似乎稍好,盖至少彼等不至于退休即撧笔撕画册也。然究其实质,其中到底又有几人,是属即使毕生于此皆“无利可图”亦照样痴情于斯者焉?而一项学问或艺术,欲要玩透研深,又岂能仅听任“实利”之驱动乎……哀哀吾言,料想吾众多读者中,终是十有三二,尚能嚼出其中真味。

由前文既深有感触:个人毕生之事业,倘能结合兴趣爱好,乃何等之幸!而现实情况,却真的与之几近风马牛不相及。学人自身对待其毕生事功之态度不消再说了。又,时下文教艺术院校或社团中之当权人士,将一己所掌控部门经济上的成功当成事业本身的成功且引以为豪者,岂又在少数。此姑且不论其在社会经济竞争中必据天然优势这点是否合理了,便是以其学人艺者之身份,公然全若商家般唯以经济利润衡量自身学术之成败,已殊为可笑。再者,在此追逐利润的过程中,诸般学科之“师”与“弟子”,无论其名与实,皆尽然已沦为“老板”与“丘二”(佣工)关系,亦更属可叹可哀。平心而论,人于文化学术活动中,即使前后辈间有卑尊之分,也只当是因“闻道”之“先后”而应执之“礼仪”,却如何为这名利缘故——主要还是利(直白之:为钱)——彼此弄得个如此这般不伦不类了!不知读者诸君觉得怎样,吾是断不敢想象,在此怪圈之内,无论是那“师”也罢,“弟子”也罢,还能有谁,可胸怀坦荡地面对一己所执之学术、并朝着某个伟大光荣之目标,脚踏实地一步步迈进……

目今文化及艺术教育现状,既是教育者方面为事之意态大多类同“靠人头计算利润的企业”,而受教育者方面,亦基本仅以“实用与否”对待一己学业,那么,其结果自然也便可想而知了。而人类历史上,更有哪一项杰出之文化、科学与艺术成就的顺利取得,不是靠着为事者对事业本身的痴迷,连同社会相应机构对其“无私”的扶持奖掖?此二者,实是关系紧密,却又有所区分。无后者,则个人之成功,必将至为艰难;而若无前者,则一切便更是无从说起了。是以吾意凡为科学文化艺术之事,仍是以个人对其事业或知识本身之忠诚为首要,且是犹与其对待一切身畔“凡俗事”之态度,大致成反比。总而言之:成就只可能是出自“不现实”者之手,还往往越是“不现实”者,所取得的成就,可能才越大。此言或是或非,敬请读者思索并加以论证。

吾国翰墨之道,虽非若西画般强调写生,然于现实生活之体验,则确确实实同样万不可少。譬如吾于山水,尽管胸中已存丘壑,笔下也尽可随心所欲点染生机,但那此身实历之境,愣是便与凭空想象之境大异其趣。此诚谓“为人子辈休与天爷争锋”欤?而是之谓,却又非是吾人自认无能,或以之为借口,作画不动脑筋,唯对自然形态亦步亦趋仅作模写。究其实质焉,造化于画者,只提供一玄妙亦复平实之启示,一足堪为多面思之可行路径,有或无此,情形自是判别有如天壤;而至于倒是能否发觉认识此思路、尤其是能否于此路间实成其行,则绝对还须取决于画者本身。因以宾虹翁乃有“江山如画,正是江山不如画”之叹谓也。吾为画之辈,宁不用心于是……

——塞外游归作《沙坡头》巨幛既成偶得。

反观吾辈近十年来翰墨作品,默然有思。方入新千年之际,固然因“简之再简”理念使由之,画作多呈新奇貌并多少似蕴禅味,然有些确已近于荒陋,或至少是令人觉着所示过少,因而缺乏纯粹视象方面感受。04年后则重现丰满之态。次后五六年间,繁简混杂交错呈现,至今于简而力避草率无物,于繁则戒之重陷迫塞累赘。是斯道真须吾人专心致志平衡把握其前行航向矣!而不偏不倚之“中庸”状态下,却又须将个人风格凸显于众,方不致埋没于世俗万千中规中矩“国画作品雅阵”间,兹真真乃称何其难者。——则吾人除一如既往竭精殚虑潜心斯道、且同时犹持以自在优游心境及所谓“举重若轻”之心态,想来更又能怎地?

庚寅仲秋,偶游新都宝光寺及桂湖。前者,宗教与世俗气氛兼而有之且乎浓厚,吾但观玩而已,存而不论。则后者深感于吾心。遥想那杨公升庵,以状元郎之身任翰林院修撰,毕生著作等身,当日真是何等风光或曰辉煌。其身后更喧显其地,致令桑梓百姓千秋引为殊荣。为人至此,诚可谓功成名就矣。然或更以“雄视百代”之伟誉苛求之,则吾今于《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中,见古今杨姓名人数十,竟独独未见此公名号讳字。想来,倘以“一作名世”与言,此公那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不可谓不堪称“家喻户晓”;而客观以论,斯人本身于后世之名,终是不能与罗贯中(其词作之引用者)比肩。则斯事又能否单以“雅俗”(或谓“士夫文学”与“通俗读物”)之别论之?恐怕亦未必。而事之于史,却端已是铁定不移矣。由此可见,“作品之名盛于作者之名”,果真于文史间不应是甚稀罕之事。然则,今另有一细节,吾未识其根由,唯敬请读者诸君思之以解——升庵祠杨公座前,那日居然见一白发老翁,颤巍巍地由其中年子嗣搀扶着,正在那厢虔诚下拜……此表明“传统文魄”终究不泯欤?抑或斯举不过也类时下拜佛许愿般大俗、仅是欲沾沾“状元”之气以求其护佑?

想来,身为艺者,这有无“艺术定见”,亦称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这网络时代,作品上了论坛,那可能出现的意见,端是非作者先期便能料想。因之,如若为艺者本人“谦逊”有余,缺少了点执拗精神,人批砸之则惶惑不安,或人称颂之,又飘飘然沾沾自喜,则哪得还能独立特行于一己艺道,终多陷入无所适从境地。再譬如吾本身,因所涉非止一艺,这诗文书画及其余杂艺等在人眼中孰优孰劣,不时也便为人所议谈、甚至干脆便是欲依其喜好屡予“进言”而试图左右之。说来可笑亦复可叹:此等事体,原属所谓“见仁见智”者,或纯系“接受方鉴赏习惯之差异”,辩之实称无谓。比如一厨子,有人喜食其所煮米饭,有人喜食其所下面条,有人偏好其“白案”,有人则偏好其“红案”,然亦有人觉其手艺,全不对己口胃,此皆再自然不过。但于此处,却又似乎多了一重“听取群众意见之态度问题”。好在吾辈混迹网络论坛多年,因而无论人与事,实是颇历了些,所以一般也就不与人较甚是非短长,别人说好说歹,听了只是暗自思忖与自勉自戒而已。——偶然感及斯事,信意成此言。另有一点,不妨也顺带一提:无论对何人之作,吾见之以为佳,自是心仪且是当取则取;不以为然者,一笑离去而已。人之时间有限,当下各种选择亦多,吾人何必于不如意处,对自家生命浪作耗费……

……………………………

本人谈艺系列长帖之散论部分。此公众号每期视情形依次发布数则。

吾一生所涉艺文事体庞杂。今自度时光金贵,此余生也,唯限致力于中式传统之画、文、诗、书四艺。又忖之,欲将其品透玩深,焉得不立个章法与规矩,或曰须得定下个追求之目标。故尔,在从前所拟翰墨丹青艺事标杆之外,此亦分别将其他三项依序补足。

吾之文事追求

凡有所感,皆立主旨。

涉笔成趣,郁乎文意。

取西法之严密逻辑分析与相对完整句式,得中体之约博宏深及简劲直捷感觉。俗生感遇但能触动心弦,必予捋理构架以成篇章,且是文无定法,任凭意兴发挥。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
·
见悖于当世,遂求诸永恒·
·
人生甚难者:尽历尘世辛苦、洞悉存世悲凉之后,依旧能够兴致勃勃且是诗意地对待生活·

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体验万千风俗人情,乃得万千诗词文句、万千翰墨画图……

江南蜕心堂:原创艺文渊薮……

扫一扫或按一按,关注“童山雷”订阅号

(0)

相关推荐

  • “以布景一端而论,可知话剧与戏曲的并行不悖”

    中国旧剧场之设备,实沿出场之习惯,借场上之物,用以写意而已,点到为止.故以布景的眼光,或不曾经惯者看去,多不能识为何物,即能识为何物,而若执现实之例以判之,亦觉索然无味也. 譬如以纸贴于木板上,绘一山 ...

  • 旧剧摧残之危机

    本文所谈之"旧剧",系指今日与"新剧"对立之"旧剧"而言,换言之,即真正之"老剧"也.人孰不喜新者,新陈代谢,天演公例, ...

  • 【翰墨名家】书法家郑晓勇艺术作品赏析

    郑晓勇 号白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温岭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台州市"四个一批"拔尖人才,获台州市文化曙光奖,作品入展中国书协第二届兰亭奖创作奖,获中国书协首届大字书法展铜奖. 郑晓 ...

  • 敬德修业。吾人只有敬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敬德修业. 吾人只有敬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至于功名富贵,系由天定.丝毫不能做主-- 一一曾国藩

  • 《达人谈艺》连载 64

    江南达者 童山雷·此组文字得自本世纪十年代之后·艺者"在野",且茕独一人,全不介入艺界那等说不清道不明之瓜葛中,却也是好.吾既处此孤寂凄清之境久矣.索索寞寞把玩手中之艺,虽无他人相 ...

  • 《 达人谈艺》连载 22

    艺术于人而言或无标准,于我言之,其若圣诫长置于彼.固然,此亦为数十年间逐渐形成且定型者.既成且定,已无违悖之理,--虽非全然"固步自封".断不吸取外部些须营养.思之,艺者似必须有此 ...

  • 《 达人谈艺》连载 23

    非写实途径绘画中,所谓"美丑"之标准认定,亦值得探究.国画山水.花鸟中大量以表面符合自然美以邀宠于世俗之作可谓不胜枚举,此暂不论.单看其人物画,所展示之妍媸感,亦发人深思.如仕女, ...

  • 《 达人谈艺》连载 24

    若言及诗画异同,话题却广.余今仅以自家闲常间为诗为画点滴体会论之.凡余心有深切.庞杂.隐恻且复形态本身趋于流动变幻之感悟,必令其凝炼为诗:心处浩渺.静澄.闲适境地且复所觉又为形色朗然者,则必诉诸笔墨令 ...

  • 《达人谈艺》连载 25

    吟咏之际,尤其作长篇古风时,"诗心"堪称纵横捭阖.其汹涌"意潮",必猛泛于"神河"两岸:或曰如一莫可名状之异物,频频"闪跳&quo ...

  • 《 达人谈艺》连载 26

    吾每尝谓:起名刻意用冷僻字,是为"无文化"之表现.或曰:众人皆不识之字彼独识而用之,是有文化也,何反为无?殊不知症结恰在于此.盖查翻字典之事,人尽可为,欲在字典内选取一个把&quo ...

  • 《 达人谈艺》连载 27

    名实二字,古来争议多多.以余意,实固为其存在根本,然今信息社会,名须首重.试想,人不知尔名,尔无论为物为人为事,则与不在此世何异?旧言"酒好不怕巷子深",前提却必须是人家知道深巷中 ...

  • 《 达人谈艺》连载 28

    各类作品陈之于前,如何挑选,实关挑选人自身之素质.专业眼光只是一方面,暂休说了.而种种或显或晦之因素极易干扰此等选择过程,亦是不容忽视之事.卢梭谓:"自然生成物皆是好的,到人手中便弄糟了&q ...

  • 《 达人谈艺》连载 29

    今世流行"情商"之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情"字之重,当曷可小觑.吾一向以为,人生必得有情,且当为绝纯至粹之激情.无此情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