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到真枪实战的距离有多远?
纸上谈兵的成语在中国几乎尽人皆知。史书记载: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赵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率捕战,秦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赵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谈起排兵布阵之道,他做大将军的父亲赵奢已不能难倒,为什么一旦真刀实枪地带兵打仗,他就一败涂地,白白葬送了数十万人的性命?赵奢早看出了问题的根源,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带兵打仗,是玩命的事情,而在赵括说得像打游戏一样轻松。为什么人们在道理上常常讲得头头是道,实际行动却一败涂地呢?这里面隐藏着一个有效学习的命题。
赵括对打仗的理解充其量叫做概念式理解,即对事物只从抽象的概念层面理解,只清楚了其中的原理、道理。缺乏感性的体验式理解,体验式理解就是要把道理与实际场景结合——赵括没有见过刀光剑影、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战争场面,他对战争缺乏体验式理解,所以才会“易言之”。人们的认知是分两大步骤的,第一步,从感性到理性,从朴素的经验、身边的例子抽象出某种概念、规则和原理,兵法无非是战争经验的总结,而赵括是没有带兵大战的经验,他对战争的理解实际上是通过他人总结的结论(兵法)入手,学了些概念而已。第二步,从理性到感性,在实践中验证真理,得到体验式理解。知和行之间最大的缺口是体验式理解。
从学习角度,还有一种理解,叫做整合式理解,即学习者将所学的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整合,只有学习者把所学知识整合到自己已有知识结构和经验框架中去,理解才会升华。
概念式理解、整合式理解、体验式理解,无论你知不知,不管你信不信,这三者都实实在在地在人们学习过程中交相起作用。教学工作不能只停留在促进学员完成概念式理解上,更应该在促进学员的整合式理解和体验式理解上下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与行之间最大的距离是整合式理解和体验式理解,赵括因为缺乏整合式理解和体验式理解,致使赵国付出45万颗人头的惨重代价,使赵国几乎亡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知是需要投入生命能量才能获取的,所以真知才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