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凡世俗尘中见真性情

收藏家马未都有这样一个故事。

马未都带着几件珍藏品参加一个鉴宝直播节目,直播现场嘈杂、繁缛。一位工作人员不小心将马未都放在一旁的一件藏品碰落地面,顿时四分五裂。

马未都并未吭声,依然安心将直播做完。只是现场仿佛时间凝固,工作人员个个屏息吞声,小心翼翼。直播结束后,马未都却轻描淡写地带着藏品与被碰掉的藏品碎片离开。

要知道马未都的藏品都是价值斐然。事后,有人诧异马未都为何不索赔?其实,马未都心似明镜,毕竟谁人赔得起?何况现场的工作人员。

或许正是因为马未都待人宽厚、真诚、和蔼,才有众多真心真情对待自己的老友。

收藏家马未都给我的认知是博学多智,而后便是宽厚可人,文化学者马未都给我的体悟却是感受人生、感悟生活、感怀故交。

如果说收藏家马未都是睿智的,是物质的,是理性的,那么学者马未都就应该是诚挚的,是性情的,是感性的。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背影》,更是将马未都学者型的这种体味生活、感悟人生、怀想故知的一面表现的淋漓尽致。

《背影》一书以“死”写生,通过对故交挚友过世后的祭奠文字,在字里行间表现出了马未都对好友的虔诚、对友情的真挚。能够将友情延续至友人故去后五年、十年,乃至更久,还依然这样的长情,不是一句“情深意切”所能概括的。

文章一开篇马未都写到父亲的过世,悲痛与不舍贯穿整个祭文。他用短促而细碎的笔触写出一个坚强而乐观的父亲,虽然马未都的父亲一生“口吃”,但是却用一生的乐观与之“抗衡”,甚至愿意教授孩子们如何克服口吃。

马未都的父亲是军人,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的人,看淡生与死。在生命的最终,明确病痛无法治愈,与其无休止的拖延,不如爽性的放弃。父亲与马未都商量,决心拔掉身上所有维持生命的管子。四天后,与世长存。

马未都想念父亲时,那位口吃,乐观、耿直、幽默的老人,便会出现在他的脑海里。

如果说父亲是至亲之人,去世后在心里挂念着,这是人之常情。而老友故后,却依然长久存活于他的心内,确实难能可贵。

马未都就是这样的人,一位性情中人。

好友去世,他都会为之写祭文,有些甚至去世五年之际再次写下祭文。每位故友都会深藏于他的灵魂深处,每一位好友都在他的脑海里烙下一份抹不去的样貌。

秦公——“我一想起他就是他那侧耳倾听之貌”;

徐展堂——“可以记清的是徐展堂先生爽朗的大笑和手扶眼镜拭泪的神态”;

王世襄——“毫无学者的架子,我当时惶恐至极,今日睹之,心中仍感慨无限”;

吴泓——“他的鼻子可以用悬胆描述”;

徐邦达——“过去我只听说过没见过仙风道骨,直到遇见徐老才有确切的感受”

……

读完《哲人史铁生》,则能感受到与收藏界友人相比,这位文学界的友人马未都是较为陌生的。

写史铁生更多的采用概括性的文字,以旁人的视角叙述一位残疾作家的坚毅与随和。相比正常作家来说,史铁生要更加的艰难,毕竟每周三次透析,病痛中却能有“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豁达。不仅是马未都钦佩的,更让我们所有人折服。

突然想到史铁生妻子陈希米在他去世后,为他所写的书《让“死”活下去》。书中将一位妻子对丈夫深切思念,深深地融入到文字之中。

虽然与丈夫天人相隔,但是在陈希米心中,史铁生依然形影相随,心影相依。她记住了丈夫了每一句话,每一个笑容,每一个身影。丈夫生前,所希望去的地方,她都会陪“他”去。在陈希米心中,史铁生虽死犹生。

回到《背影》,马未都与自己的好友,不管是收藏界的友人,还是文学界的故知,同样视为知已,情如手足。人生在世,逐渐年长,更能明白,生命赋予自身的是一份情长与责任。

常听人言:人去楼空,人走茶凉。而马未都却将这种“现世哲理”抛之脑后,珍视友情,坚守情义。《背影》中除了开篇写的是自己的父亲,其余24篇写的都是自己的熟悉友人。都是友人去世后,为祭奠他们而写的祭文,表达着怀想之情。

马未都会在有生之年,一直这样写下去,怀想去世的友人,感悟生命的意义。静好地活着是为了静好的死去,或许这就是哲理……

世界上有两种力量,一种是笔,一种是刀。

刀及身,笔却入心,竹笔如刀!

我是孤独一刀,欢迎您的阅读!

喜欢,欢迎加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