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简史|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带领古希腊哲学走向多元论
埃利亚学派的思想尽管离感觉很远,但却深刻影响了希腊哲学的发展方向。后世的哲学家一般都相信巴门尼德的基本观点:存在不可能从虚无中产生。存在是永恒不变的,既不发生,也不消灭。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事物能够产生或灭亡,也没有一种性质能够变成其它性质。后世哲学家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如果绝对的变化不存在,那么相对的变化是如何可能的?
恩培多克勒
恩培多克勒是西西里岛南部的阿克拉伽人,出身于一个富裕贵族家庭。他的知识非常渊博,在天文、气象、生物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的建树。其鼎盛时期约在公元前440年,大约是巴门尼德的同时代人,但较之年轻。他热心政治,曾长期担任阿克拉伽城的民主派领袖,甚至人们曾试图尊他为王,却被他拒绝了。
恩培多克勒不仅是政治家、哲学家,还是预言者、宗教教师,自命为神。传说他为了证明自己有神的血统,他跳进了火山。他还是一位出色的医生,曾使一个濒临死亡的妇女获得挽救。他将自己的思想写成诗歌发表,他的著作《论自然》《净化》还有少量残篇存世。
为了解决变化何以可能的难题,恩培多克勒抛弃了一元论,他虽然同意巴门尼德存在永恒不变,既没有发生,也没有毁灭的意见,但他认为存在不是一个同质的连续的整体,而是由气、水、火、土四种元素的混合体。每一种元素都是永恒不变的“一”,不能相互转化。这四种元素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就构成了经验中的万物。比如,肌肉是由等量的四种元素混合而成。骨格是由两份水、两份土和四份火构成。神经则是由一份火、一份土和两份水构成。
构成世界的原始质料是四个而不是一个,而且假定每一种质料都是没有生灭永恒不变的“一”,这样就肯定了埃利亚学派存在是一,既不生成也不死灭的论点。由于四元素的混合与分离才形成万事万物生灭变化的现象,这样就很好地处理了一与多、恒存与变化之间的矛盾。在恩培多克勒的世界观里,世界既是静止的,也是运动的;既是恒久的,也是变化的。
恩培多克勒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运动和变化,有的只是四元素的混合和分离。四元素的混合使万物发生形成,四元素的分离使万物衰败消亡。那么,是什么力量使得元素混合或分离呢?恩培多克勒提出两种相反的力量作为引起元素混合或分离的动力因——爱和憎,即吸引和排斥。爱使四元素组合而生成万物,憎使四元素分离而毁灭万物。
在世界的发展过程中,爱和憎两种力量交替作用。当爱的力量占主导时,所有元素都结合在一起,世界是均匀、同质而且紧实的,表现为一个球体。但当憎的力量占主导时,所有元素都是分离的,世界就是混乱而破碎的。在爱和憎两种力量共存的过渡状态下,万物生成或毁灭。世界永远在爱统治期、走向争斗期、争斗统治期、走向友爱期的四个阶段的周期中循环往复,无始无终。
万物由四元素组成,人也是由四元素构成,人之所以具有能感知和认识外部事物的能力,是因为人体内包含与之相同的元素。比如,眼睛之所以能看见水,是因为水的微粒投射进我们的眼睛里时,遇到了眼睛里的水元素。食物微粒进入到我们鼻子和嘴,与鼻子和嘴里相同的微粒相遇就产生了嗅觉和味觉。
阿那克萨戈拉的思想与恩培多克勒的思想接近,也持多元论的观点。不同之处在于,他认为构成万物基本元素的数目不是四个而是无限多。我们世界的丰富多样不可能通过四个元素得到解释,他甚至还认为,恩培多克勒所说的四元素(土、气、火、水)其实并不是元素,它们也是由更基本的元素物质构成的混合物。
阿那克萨戈拉
他认为构成万物的元素的体积无限小,它们在数量和性质上是恒定的,既不发生也不毁灭。他称这样的元素为“种子”。“种子”的种类有无限多,不同种类的“种子”性质相异,互相不能转化。种子的集合和分离形成了万物生灭和变化。
阿那克萨戈拉出生于小亚细亚的克拉左美尼,是雅典民主领袖伯里克里和朋友,传说他是第一个将哲学引入雅典的人。他比恩培多克勒年长,但学术活动却比对方晚。他在哲学首次发展了“心灵”的观念。他认为心灵是无限的,独立自在,与任何事物不相混杂,而且是万物中最稀薄、最精纯的事物。心灵推动种子聚合或分离,组合成万物,促使宇宙从混沌走向秩序。
心灵概念的提出第一次将精神和物质对立起来,作为“第一推动力”,它代替了恩培多克勒爱和憎的力量作为运动的原因。
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都属于多元论哲学,他们的不同点在于:恩培多克勒断言存在土、空气、火、水四种元素,而阿那克萨戈拉则认为元素的数目是无限多个,而不四个。恩培多克勒认为爱和憎导致了元素的聚合与分离,而阿那克萨戈拉则认为心灵引起了元素的运动。
参考资料:
《西方哲学史》美 梯利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 赵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