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争之36:伺机而动
1954年日内瓦协议签订时,南方大约有6万名越盟人员,根据协议,南北平民自由流动300天的同时,双方武装人员各自撤回。不过,越盟大约留了5000~10000人员没撤,作为骨干留了下来。
最初,这些留守人员的任务并不是游击战,而是为越盟做宣传:日内瓦协议规定1956年中进行大选,这些人是用来拉选票的。至少,这是他们的部分工作。
结果南越公投改了国号国体,大选没了。至于公投出来的越南共和国是否应该履行之前那傀儡越南国的义务,说不上来。毕竟,签那协议的是法国人,吴廷琰当时虽是首相,但他是极力反对的,没签。
这也罢了,在1955~1960年间,吴廷琰发起的清洗运动号称是“逮了2万,教育了10万”越盟及其同情者。这种运动式的做法误伤了很多人,但与此同时,越盟确实也遭受了不小的打击,有些地方是4~5个村子只有一名越盟骨干。
与此同时,这些留守人员大多未从事暴力活动。以1967年美国方面的一份调查报告为例,南越逮到的23名骨干中,1959年前进行暴力活动的仅4人,其余的是做宣传,或者是在森林、山谷里修工事。但面对吴廷琰方面的打压,这些骨干的活动只好转入地下。
在吴廷琰的严厉打压下,武装暴力活动难以展开,而且打压之后人员不足,这些骨干的任务只一就是召人。首选的,当然是旧部,那些曾经为反抗法国殖民而追随越盟的人:“不要做叛徒喔,要不然你知道会有什么后果”。这时候,这些人是左右为难:被吴廷琰打压,又被越盟威胁。两难之下,人们的选择多是避免当前的危险,于是加入组织。
对于新人,骨干们的方法是将美国人等同于法国人:他们都是西方人,千里迢迢来越南不是为了剥削压迫而是为了帮我们?太幼稚了,越南是我们的越南,不需要外人插手,吴廷琰跟保大一样,不过是傀儡而已。
其实,这些骨干不是口才好也不是有什么天赋能打动人,真正的原因是吴廷琰的土地政策不得力,引起农民普遍的不满。就像一堆干燥的禾草,越盟骨干扮演的角色,不过是个火星。
南越做法有三大失误:
一是运动措施过于严厉。很多人加入越盟目的并非为了那理想,甚至对其持反对态度,而仅仅是为了摆脱法国殖民。这些人甚至是愿意为南越政府效力的,结果反被打压,将他们推到了越盟一边。
二是在南越农民中,越盟确实享有声誉:奠边府一战赶走了法国人,又分了田地-------且不论这分法是否得当。如今被吴廷琰打压,很多人本能上觉得不合理,至于大局方面,大家都是搬砖的,没人会去想。
三就是南越政府腐败且土地政策不当。这点,说实话是历史性的问题,贫穷落后国家的通病,基本是怨不到吴廷琰头上。
1963年,南越缴获了一份越盟资料,大致上说的也是这类问题:
“停战协议签订后,南越人民转而采用和平手段-------诸如要求个人权力、自由以及对话等-------进行政治斗争,以期根据协议条款最终统一越南。我们的组织也转为隐蔽性质,以保证领导及武装力量在新斗争形势下的安全。
1954年末至1956年,南越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帝国主义者赶走然后自己替代了法帝国主义者,基于军事力量,他们将南越变成了他们新形式的殖民地。官僚、独裁、家天下的封建资本主义吴廷琰政府充当美帝打手,对平民、革命者以及不同意见人士大肆屠杀。二者互相勾结,阻止日内瓦协议的实施,为阻止伟大祖国的和平统一,他们无所不用其极。
面对美-吴对革命进行的残酷镇压,我们在很多地方也多次进行了大规模的反抗,但此时的矛盾并未达到使用武力的地步。1955年以来,因为只有很少的几个基地被保留,我们将之用于政治斗争与招募人员,但得益于(高台教等)教派武装的活动,我们避免了与美-吴的直接对抗。
1957~1958年,形式逐渐变化,敌人不断阻止日内瓦协议的实施,积极建设陆军及安全部队,并在村县等中下层的层面上建起了管理机构,美-吴政权暂时得到稳定。这些措施对我们的机构打击很大,虽然没有完全被摧毁,但我们的活动日渐困难……
不过,在敌人的恐怖统治加强的同时,他们在政治上受到了重创,原有的社会矛盾不断加深,人民对他们的反感日益增长,一些原本支持他们的团体现在开始反对他们。在农村地区,这种反感情绪尤为明显,他们已经无法继续忍受美-吴统治,呼吁进行武装斗争。
我们内部,大家都以推翻美-吴政权为己任,大多数人认为现在已是进行武装斗争、保护革命运动及革命力量的时机,有些成员已经单独行动。
1958年末,尤其是12月的Phu Loi监狱大屠杀之后(过千人死亡,俺居然没找到任何说法,也许真的只是食物中毒的意外),我们认为武装斗争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
”
1959年3月,胡志明号召展开一场人民战争,7月,4000越盟成员从北越返回南越,越南战争从此开始了正式的武装冲突。
以上内容大部分来自1967年的五角大楼报告,只是节选,全文几十页太长。这些内情,当时的南越跟美国毫不知情,直到过了1960年,手上有足够的俘虏讯问资料后,才对当时的情况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