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手一批清末照片

来源:映像志(id:image1839)

原文标题:1839-1900:中国人自己的摄影史

1844年10月24日,中法签署《黄埔条约》,于勒·埃及尔摄。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张新闻纪实照片。
摄影术在法国正式宣告诞生后,立即随着旅行者的足迹向海外传播。
1842年,距摄影术诞生仅3年时间,时值第一次鸦片战争末期,英军中的一名少校和一名医生可能开始了中华大地上最早的摄影活动。
而1844年法国人于勒·埃及尔,则为我们留下了目前所知中华大地上最早的影像,这些影像幸运地保存至今。
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接触影像、认识影像和接受影像的过程。
尽管这种逼真、客观的影像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过迷信思想的阻碍,或被视作洋人的玩意而被抗拒,但经过一些有识之士和早期摄影师的努力推动,人们逐渐接受了这种先进的机械造像方式。
19世纪的中国摄影影像至今已逾100多年,这一时期的影像保存下来的数量十分有限,当时摄制的影像大多已经散佚,即使有不少幸存下来的散落民间的影像,也难以考证准确的拍摄时间和摄制的作者。

商人肖像,约1870年,赖阿芳/摄。

幸运的是,有一部分影像被保存在国外的图书馆、博物馆等收藏机构和私人藏家手中,有不少都有拍摄者和拍摄时间,而且有一部分作品还配有照片文字说明。
而国内的早期影像反而经过历次战乱和'文革'的浩劫,留存下来的数量更少,不过尚有不少早期影楼肖像,照片的下方或背面标有照相馆的标识。
19世纪的中国影像大多为商业作品,'经营为先'是多数影像作者一以贯终的摄影理念,顾客的消费需求最终决定了影像的内容、题材和风格。
从现存19世纪的中国影像来看,这一时期影像主要包括:肖像类、风景类和新闻纪实类。
也可以进行进一步细分,肖像类包括:家庭肖像、晚清官员、宫廷摄影和伶人娼妓等;风景类包括:自然风光、建筑景观和城市风貌等;新闻纪实类包括:百姓工作和生活、战争和起义、外交活动和新闻事件等。

广州街头民众,1844年,于勒·埃及尔摄。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张'扫街'照片。

一、19世纪的中国新闻纪实摄影
记录事件的新闻纪实类摄影也是早期影像最常见的题材之一。
摄影术刚诞生时,就被运用于记录政治、外交、战争和自然灾害等新闻事件。
不过,当时的新闻纪实摄影受到技术的制约,如因曝光时间太长而无法清晰记录移动的拍摄对象、笨重的摄影器材和暗房设备限制了摄影师的行动。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不少新闻照片也是摆拍的,如果画面中有移动目标时就容易使照片中出现'鬼影'。
与早期其他题材的影像一样,新闻纪实类影像也大多用于商业目的,为了满足西方观众'猎奇'的视觉需要,不少照片仍有人工雕琢的痕迹。
如战争题材的照片中从来不出现西方士兵的尸体,而所有的画面都暗示着西方侵略者'战无不胜'的征服者心态。

赖阿芳:江湖艺人表演,1895年。

约翰·汤姆逊:筛茶,约1870年。

菲利斯·比托:天津,北塘炮台,失陷后,1860年。

菲利斯·比托:北塘炮台,死亡的清兵,1860年。

菲利斯·比托:北塘炮台,死亡的清兵,1860年

佚名:老上海,运河,约1870年

怀特公司:北京,城门,1890年代。

托马斯·查尔德:丝绸之路上的骆驼,1870年代。

托马斯:查尔德:北京,烟草店,1870年代。

山本赞七郎:北京的商贩,1880年代。

佚名:上海,街景,1880年代。

佚名:中外官员登船,约1875年。

二、19世纪的中国肖像摄影
肖像类影像最常见的是影楼肖像,以为顾客留影为主要目的,顾客正襟危坐面向镜头,摆好姿势,由摄影师拍照。
由于曝光时间较长,为了让顾客保持不动,会为顾客准备有靠背的座椅和固定头部的装置。
与西方人喜欢的四分之三侧面照和半身照不同,中国人几乎都拍摄正面的全身照,就像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祖先像'一样。
早期肖像的布景也很有讲究,书籍、钟、盆景、扇子、茶杯、茶几或三脚圆桌是布景中最常出现的元素。
这些肖像通常都是由富裕阶层中的顾客前往照相馆付费拍摄,但也有一些是例外的,如伶人娼妓往往可以享受免费拍摄的待遇,因为照相馆会把伶人娼妓照片的底片复制出许多照片销售给市民。
还有一些早期表现满清官员、商人的照片也不是拍摄者付费拍摄的,而是由照相馆出资雇用模特,扮装成官员、商人模样而拍摄的,他们把这些照片销售给西方的旅行者。
有的时候,真正的肖像照和模特的扮装照往往难以区分。

托马斯·查尔德:新婚夫妇,1870年代。

梁时泰:李鸿章像,约1875年。

约翰·汤姆逊:李鸿章肖像,约1870年。

约翰·汤姆逊:满族女子肖像,约1870年。

梁时泰:一位总督肖像,约1870年。

赖阿芳:戏曲人物,约1870年。

赖阿芳:烟馆,约1880年。

佚名:年轻女子肖像,约1860年。

三、19世纪的中国风景摄影
风景类影像是大多数早期来华的外国摄影师都热衷拍摄的题材。
对于外国顾客来说,这些充满异域风情的中国风景、建筑和城市风貌的照片非常受欢迎,外国来华的游客、商人、传教士、军人和外交官等都乐于购买这些照片,把它们带回给欧洲的亲人和朋友。
销售风景照片所得,也是早期多数洋人照相馆和部分华人照相馆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不少外国摄影师都是先在一座城市开设一家照相馆,然后以此为基地,赴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拍摄风景照片,东南沿海地区、北京和长江沿岸地区都是外国摄影师热衷拍摄的地方。

菲利斯·比托:北京,安定门,失陷前,1860年。

菲利斯·比托:北京,圆明园,火烧前,1860年。

菲利斯· 比托:北京,北城门,1860年。

托马斯·查尔德:北京,玉带桥,1870年代。

托马斯·查尔德:颐和园十七孔桥,1870年代。

托马斯·查尔德:圆明园西洋门,1870年代。

宝记照相馆:武汉黄鹤楼,1888年。

宝记照相馆:南京,夫子庙,1870年代。

雅真照相馆:广东,1870年代。

雅真照相馆:广州天平街,约1870年代。

威廉·桑德斯:上海豫园湖心亭,约1870年。

约翰·汤姆逊:福州,农场,1870年。

约翰·汤姆逊:福州,刻字石碑,1870年。

同兴照相馆:福建,武夷山农田,约1875年。

同兴照相馆:九曲江峭壁,约1875年。

这个号不熬鸡汤,只讲情感大实话,

想听实话,你可以关注它。

男女之间那点破事

只说男女之间的爱怨纠葛,剪不断、理还乱的那点破事。 为男女双方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拒绝假大空的毒鸡汤,全程只为你提供实实在在的婚恋干货。
26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托马斯·查尔德:北京城外十三陵,1870年代。

托马斯·查尔德:蛟矶庙,约1870年代。

亨利·坎米奇:苏州的桥,约1870年。

托马斯·查尔德:北京,1878年。

雅真照相馆:广州,花塔,1870年代。

雅真照相馆:岭南花园和亭子,约1870年。

佚名:上海,五层楼茶楼,1880年代。

约翰·汤姆逊:福建闽江,约1870年。

约翰·汤姆逊:福建闽江,金山寺,约1870年。

经典推荐

1、错 错 错

2、必须给摄影敲警钟了

3、重磅照片:最难懂的人

4、又搞到了一批日本照片

5、没见过外国摄影师这样拍中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