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第六十八期:人生下半场,最要紧活出美感
各位网友,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围炉夜话》。疲倦地送走喧嚣的白昼,静坐床边,顿感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宁静。在如此静谧而温暖的氛围下,白天里的种种烦闷不自觉地升华为了对生活的洞然。在《围炉夜话》中,我希望用似是碎片般的景象,呈现对生命的感悟、对生活的理解、对热点的解读,在细节中领悟和感受;我也愿做一位忠实的听众,如我们第一次近距离的面对面,让我走入你的心灵,捕捉你的“执着”与“幸福”。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文章是《人生下半场,最要紧活出美感》。
文 | 甘蓝蓝 · 十点读书原创
你最尴尬的时刻,经历了什么?
一个小伙伴的分享,让人听了想笑、笑完又很心疼。
从小到大,她都是一头短发、一身校服、一双运动鞋,很利落干净的样子。
大学第一天报到,她妈妈觉得,读大学不能再像个“假小子”了,要给新同学留下“女神”的印象。
于是,妈妈坚持让她穿了一条漂亮的长裙和一双5cm的高跟鞋去报到。
开学当天,9月份的南方天气,一个第一次穿高跟鞋的女孩,拖着行李箱、书包、手提包,踉踉跄跄走在校园里。
一不留神,脚扭了,她干脆掏出包里的拖鞋,一瘸一拐地走到了宿舍。
这下同学也记住她了,但不是“女神”,而是穿高跟鞋扭脚、穿拖鞋走路的女生。
有人说,上大学之前,父母天天说不许早恋、好好学习,一进大学,就恨不得你立刻带个对象回家,一毕业就结婚。
学会爱和追求美,都是如此。
大学之前,希望孩子把心思花在学习上,不要成天想着打扮;一到大学,又恨不得孩子立刻变身帅哥美女,有些家长甚至在假期带孩子去整容。
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美,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种能力,需要持续的浸润与学习。
董卿在谈起自己爱美的青春期时,曾经潸然泪下。
十几岁最爱美的年纪,她对着镜子照个不停,严肃的爸爸嘲讽地说:“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你每天花在照镜子的时间不如多看书。”
除了语言上的打压,爸爸也不让妈妈给董卿做新衣服,认为女孩子不能过多地把心思放在打扮上。
道理是没错,但是打击孩子的爱美之心,会削弱他的自信。
董卿说:“父亲压制我爱美的同时,也限制了我认识美、追求美的好奇心,探索的勇气和想象力。
甚至导致我曾一度缺乏自信,无法认同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心理学认为,大概在三岁左右,人会进入审美敏感期,开始拥有了关于自我形象的意识。
女孩子会喜欢漂亮的发饰和衣服、想偷穿妈妈的高跟鞋;
男孩子也开始关注镜中的自己,从这时起,一个人就想被赞美“好看”,从这种正面的评价中获得更好的自我形象反馈,从而建立对“美”的基本认知。
到了青春期,人要完成个性化的过程,我们更追求自我认同,也更加在意自己的形象。
米歇尔·奥巴马在自传中谈到母亲时曾说道:“母亲一辈子都不是很有钱,但心灵手巧,
她自己修指甲,自己染头发,会变魔术般地把旧袜子变成布偶,会亲手用钩针钩制桌布,也会亲手为女儿缝制漂亮衣服。
尽管居住的空间拥挤狭小,但她会经常改变起居室的布置,换一个新的沙发套,或者换一下墙上挂着的照片和装饰画……”
因为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对精致、对审美的追求,让她虽然活在经济匮乏的家庭中,却从未放弃对更好的生活的追求。
其实,人爱美的深层原因,是渴望用穿衣打扮来塑造自己、表达自己。
一个人从小接近美、感知美、拥有美,才会成为美的创造者。
美学家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
审美,不是整齐划一的标准化颜值和身材、不是穿了多少名牌,而是一个人对美学和美感的理解力。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美学更是让世界惊艳。但是我们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审美教育,对中国美学的了解大多只停留在经常在课本里出现的绘画、书法、建筑……
说到中国的美学与审美情趣,有一本书不得不提,就是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
这本书出版于1981年,影响深远,至今不衰。哲学家冯友兰评价它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李泽厚先生用十几万字的篇幅,来完成一段“美的历程”,高屋建瓴,丝丝入扣,其实是在梳理美学发展的时候,触摸到中国人的心灵历史。
易中天评价《美的历程》:“单是标题,便气度不凡:龙飞凤舞、青铜饕餮、魏晋风度、盛唐之音,更不用说每过几页就有一段华彩乐章了。”
《美的历程》内文
为什么李泽厚能够书写这样一部通融美学、历史、哲学的、无可替代的经典?
他本身就是一个通才。1954年,李泽厚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当时,正值五十年代的美学大辩论,李泽厚发表《论美感、美和艺术》一文,提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在当时的美学流派中自成一体。
在《美的历程》中,他从远古图腾到明清时期的美学,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格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
重点不是具体的艺术作品的赏析,而是站在人类学的高度上,把艺术和历史联系起来。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以往我们看一个东西美不美,往往是凭主观的判断。
一个青铜器为什么能成为“国家宝藏”?
一幅《韩熙载夜宴图》为什么能成为传世佳作?
从楷书到行书、草书,是越写笔画越乱、就越好看吗?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我们大多数人只知道审美的结果,不知道为什么。
海顿说:“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是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当我们被千篇一律的网红脸刷屏的时候,当屡见不鲜的奇葩建筑让我们直呼“辣眼睛”的时候,一本《美的历程》,会告诉你究竟什么是美。
从古至今,美这种心理体验是怎么发展而来的?
生活中,我们怎样提高审美能力,去感受更多的美好和幸福?
《美的历程》虽然只有十几万字的规模,但融入了中国美学史、文学史、哲学史、文化史等内容。
「十点听书会员」精拆解读,从这本书里所讲述的五大历史阶段、三个美的发展层面,讲述人们对美的最初感知、美的绽放和升华,带大家一起经历这段长达数千年的美的历程。
敦煌壁画
远古到商周,从图腾崇拜到青铜之美;
先秦到汉代,理性之美与浪漫之美;
不羁的魏晋之风里,藏着人的觉醒;
唐诗宋词元曲,各有其美;
明清文艺,世俗文化里的人性解放。
你将体验到中国不同时代的美学风格,看到美在文学艺术里的不同表现,看到美学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契合,感受到美的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