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苏婧:同在一片蓝天下,每个孩子都值得拥有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

2019年12月19-20日,由北京市学前教育研究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医学部幼儿园和北大医疗脑健康联合主办的“2019年首届学前特殊教育融合模式创新与教学质量提升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圆满召开。现场嘉宾的精彩观点,嗨脑仁将陆续呈现。
融合大会观点实录

苏婧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早期教育研究所 所长

今天,我将从学前教育的角度讲讲目前在学前教育中,我们是怎么去理解儿童的,有着什么样的儿童观、教育观,是怎样去做高质量社会互动的,这对于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是相通的。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是党的十九大对学前教育和整个教育事业的新要求。这包括所有的孩子得到关照和教育,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因为,学前教育作为人生之初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对整个终身教育都有着关键影响。
学前教育应关注孩子的哪些权利?
首先从全球来看,1991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25号决议通过,我国加入并声明将履行儿童权利公约第六条规定的义务。其中包括四大原则、四大权利。
四大原则是尊重儿童尊严,保障儿童的生命、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涉及儿童的行为以儿童的利益为重,及无歧视的原则,要求不论儿童社会文化背景、出身高低、贫富、男女正常或残疾儿童,都应该得到平等的爱,不受歧视和忽视。四大权利指生存权利、保护权利、发展权利以及参与权利。
反观国内,2010年国十条颁布以后,中国学前教育发展迎来重大发展的十年期,一系列重要文件陆续出台。
其中,国家倡导的是学前教育规模和质量的两手抓。“提升质量促内涵发展”是新时代学前教育发展赋予学前人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同样这也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学前教育共同关注的话题。
那么,如何提升教育质量,如何给幼儿一个高质量的生存环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提出了17个可持续发展议程,其中明确提出要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并指出2030年要确保所有男女儿童获得优质发展、照顾和学前教育,使他们为接受初级教育做好准备。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有个关注弱势群体的项目叫EduCare。这个项目为保证教学点能给儿童和家庭提供高质量保育和教育,提出了四个核心要素,分别是高质量的教学实践、频度的教学参与、依据数据分析指导实践和教师专业性成长。这样的思路对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也有借鉴意义的。
根据《德国0-6岁幼儿日托机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手册》中的基础方法和实践指导,提出要践行个性化、多样性和共同性。究竟,这要在幼儿园如何去实现呢?
第一,在空间布置中应将特殊教育部分单独设立出来,进行通道及室内环境的无障碍设计。
第二,师生互动观察项目中实施自评和他评,让老师和园长定期观察并记录每个幼儿的个人进展,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发育迟缓和发育障碍迹象。
第三,还要使用适用于所有发展领域的观察工具来观察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幼儿,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促进幼儿发展的措施。
第四,工作计划和基础导向中要将相关知识、家长和外部专家都结合进来,主动寻求支持,善用专家的力量。
幼儿教师的专业性该怎样体现?
首先,专业能力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教育专业性是指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能达到专业的水平。融合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要求教师要有更多的情怀和爱心。
教育提升,关键在人。重要的教育资源从来不是楼房、不是课桌,而是教师。特殊教育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不只是知识的搬运工,更要是人的培育者。一个培育者是要能够从孩子的言行举止中读懂孩子需求的,能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比如怎么科学的护理幼儿的生活、食欲、情绪等。
特殊教育也对教育的特殊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陈鹤琴先生家庭教育丛书中提到,应“以科学的头脑,母亲的心肠”来实施教育。
再借用来自民办幼儿园的一句话总结怎么做一个合格的、优秀的老师,就是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也是教师专业性的体现。
教育是什么?何为教育之本?
随着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关注教育的本质问题、学习目的以及如何学习。我们当前应该思考的是,融合教育作为外力,究竟应施加怎样的影响才能把孩子的天性引导处理,让他成为自己的样子。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曾说,我们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激发、引导他们走自我发展之路。究竟应该怎样走?
首先,不得不提及的就是儿童观。儿童观是指社会看待和对待儿童的看法或观点。涉及儿童的特性、权利与地位、儿童期的意义以及教育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而教育工作是我们所持有儿童观的产物,我们如何看待特殊儿童、他们是不是在我们的支持和推动下能够获得他的发展、怎么去给孩子更多的自信和自由让孩子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他们自己想做的事情里,都是我们儿童观的体现。
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在《瓦尔登湖》写到如果一个人跟不上他的伙伴,那也许是因为他听到的是生命的一种鼓点,遵循的是生活的另一种节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怎么给特殊儿童提供包容性的教育,这是考量教师初心和情怀的体现。
所以,我们要基于儿童观、教育观,去接受和认可特殊需要儿童的不同。当然,也要用专业,在孩子的原有基础上发现和支持他们融合社会环境。我一直认为对教育对象深层次的理解和保教工作的认知认可才是教师真正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我们如何对待特殊儿童,怎么站在孩子立场思考、设计环境、创造生活,与孩子同喜同悲,多一些爱多一些支持,有利于孩子更快更好的融入我们集体,为他的未来正常生活奠定基础。
那么,请敞开你的胸怀,放下你的成见,走进孩子,关注、理解、接纳、鼓励支持儿童,你会惊喜地发现一个自主、自信、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儿童会向你走来,教育的契机可能也会扑面而来。
教育的实质是关系,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模型中提到,儿童是社会群体的一员,是家庭、社区、幼儿园中的一份子,所以幼儿所接触的环境间,对幼儿的要求应该是相融的,目标的一致会让孩子得到更理想的发展。所以,孩子的教育一定是与家庭、家长的连接,与社会的连接。
最后,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拥有美好的人生开端。我们也将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摘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
所长 苏婧演讲实录。
融合大会-观点实录

《苏婧:融合教育需要师资跟得上》

《吕玲:帮助特殊需要儿童融合成长》
《贾美香:过半星宝经有效融合环境干预可独立生活》

《贾美香:推行融合教育,关键在于打破专业瓶颈》

《王磊:努力为幼儿园、学校提供康复教育支持》

你 可 能 想 了 解
(点击关键字即可获得)
幼儿丨心理 早期干预
ADHD丨辨别  多动症  注意力不集中
生活技能丨生活自理 如厕 自我管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