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陈氏必看:“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为枫桥陈氏写了篇文章

读宅埠陈氏的老家谱,是我2021年的一个阅读计划。之所以要做这件事,是因为2008年编纂的《宅埠陈氏宗谱》在誊录老谱时,对于谱序、传记等文字存有偏差与遗漏,给阅读和理解祖先的手泽,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障碍。为了传承我陈氏先祖的丰功伟绩,体味书香门第的精髓,我将认真拜读1888年的戊子谱与1933年的癸酉谱,收录两套家谱里的相关文献,逐一点校录入,供自己消磨时光,也供陈氏族人阅读参考。

诸暨陈氏重修家谱序

光绪纪年之十有四岁秋八月,诸暨陈蓉曙庶常,以年家子谒余于粤东节署,朴实无饰,与之语天下事则千言不止,余决为远到器,其先世必有阴德。既而出其家谱,请序于余。余读之,知余言非诬。为约略序之,以应其所请。

按,陈氏系出颖川,世远莫稽。五代时,有洛丞讳德洪者,自蜀之青神徙于官,为洛阳人。德洪生延禄,延禄生显忠。显忠生希亮,为宋名臣,史有其传。希亮生四子,曰悦,曰忱,曰恂,曰慥。慥最著名,世称为“方山子”。恂为秘书少监,生子炽。炽生濂,官阌乡学录,自洛阳徙阌乡,子二:曰鐩,曰键。鐩为资善翊善,从高宗南渡,居于杭,子二:曰寿,曰禄。禄为上虞丞,遂家焉。寿以绍兴五年特奏名进士,除庆元路学教授,迁翰林院经谕,赘于诸暨王氏,为迁诸暨之始祖。后人录附显荣,舍翊善而祖简斋,明经讳祖范者始纠正之,而陈氏之宗派以定。乾隆年,族人议不合,各立祠谱,析为二。庶常之祖理问公创议建总祠,其族孙宝堂明经力赞之,而陈氏之谱复合。今年庶常之封翁纯斋、广文与其宗长老修订家谱,系例悉仍其旧,其迁居异地者皆纪于编,庶几远宗来归,分者复合,得以终理问公之志也。理问公之三子月峰孝廉,为余丁卯所取士,庶常其犹子焉。询之庶常,其族有登贤书者三人,皆博学能文,而宝堂明经之子与焉。家门鼎盛,方兴未艾。庶常归,其与族人共勉之。

赐进士及第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

史现任两广总督南皮通家张之洞谨撰

裔孙凤锵敬书

【翻译】

光绪十四年(1888)八月,诸暨陈遹声(字骏公,号悔明,又号蓉曙。光绪十二年中进士,又朝考一等第三名,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即庶常)庶吉士,以“年家子”(科举时代称有年谊者的晚辈)的身份,前来广东我任职的官署拜访我。陈遹声看上去朴实无华,但谈论天下时事却头头是道,我断定这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前途必定无法限量,看来他的祖宗是积下阴德了。陈遹声还拿出他的陈氏家谱,让我撰写一篇谱序。我拜读了陈氏家谱,发现我之前的判断千准万确。那么,我就简略写一篇吧,算是完成陈遹声布置的任务。

陈氏最早可追溯到颖川(即颍川陈氏,是以颍川郡为郡望的名门望族),但由于年代久远,无法细细考证了。五代时,有一个叫陈德洪的人,因为做了洛阳丞(后世遂称其为“洛丞公”),就从四川青神迁到了河南洛阳,从此成了洛阳人。陈德洪(宅埠陈氏祖先)儿子叫陈延禄(宅埠陈氏祖先),陈延禄儿子叫陈显忠(宅埠陈氏祖先)。陈显忠生子陈希亮(宅埠陈氏祖先),这个陈希亮后来成为北宋的名臣,《宋史》上有《陈希亮传》【陈希亮(1014年一1077年),字公弼,北宋时期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祖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他从进士及第开始,为官30余年,先后任过知县、知州、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开封府及朝廷任职,不论是在地方还是京城为官,陈希亮嫉恶如仇,不考虑个人的祸福进退,为平民百姓称颂,使王公贵人害怕。后因辛劳过度而逝世,享年64岁。著名文学家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陈希亮生有四子,分别是陈悦、陈忱、陈恂(宅埠陈氏祖先)、陈慥。陈慥最出名,世称他为“方山子”。陈恂的官职是秘书少监(宋代官制中,秘书少监是秘书省的负责人,掌管古今图籍、国史实录、天文历数等),陈恂生子陈炽(宅埠陈氏祖先),陈炽生子陈濂(宅埠陈氏祖先)。陈濂的官职是河南阌乡(阌wén,据《阌乡县志》记载,阌乡县史称湖县,北周更名湖城县,隋朝为阌乡县,拥有3000年的文明历史)的学录(学录,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基层官员编制之一,配置于国子监等官学机构,而从事业务则相当于老师或学校行政人员),他从河南洛阳迁至河南阌乡,他有两个儿子:陈鐩(宅埠陈氏祖先)和陈键。陈鐩的官职是资善堂的诩善(资善堂,书院名,宋时皇太子就学之所。诩善,官名,于亲王府置之,掌侍从讲授),因宋高宗迁于南方建都,陈鐩便跟着来到了杭州。陈燧生有两子:陈寿(宅埠陈氏祖先)和陈禄。陈禄做了上虞县丞,便落脚在上虞。陈寿在绍兴五年成了特奏名进士(特奏名,宋代科举制度的一种特殊规定:考进士多次不中者,另造册上奏,经许可附试,特赐本科出身,叫“特奏名”,与“正奏名”相区别。特奏名出身者的授官都很低),被任命为庆元路【宋庆元府属两浙东路,至元十三年(1276)设宣慰司,十四年(1277)升庆元路,治鄞县(宁波市),领鄞县、象山、慈溪、定海四县和奉化、昌国二州,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儒学教授(官名。宋以各州府立学,置教授,以儒学教育生员。明代儒学教授官阶从九品),后升官至翰林院经谕(查无此职官名),后因入赘至诸暨王氏,于是陈寿就成了诸暨的始迁祖。

这就是宅埠陈氏的世系,但宅埠陈氏的后人为体现祖宗的显赫与荣耀,竟舍弃了翊善公陈燧,反而认简斋公为祖先,(这的确有些荒唐)后来有陈祖范明经(明清时代,明经是贡生的别称)纠正了这个错误,从此宅埠陈氏的宗派源流得以确定。

乾隆年间(1736—1796),陈氏家族意见分歧,宗族一分为二,各建祠堂(萃涣堂和敦伦堂),各修家谱(萃涣堂谱和敦伦堂谱)。后来,陈遹声的祖父理问公(陈殿荣,号继垣,候选布政司理问,钦加五品衔,同治壬戌在籍殉难,钦䘏云骑尉世职,诰封奉直大夫中书科中书加三级)发起倡议,筹建萃伦堂总祠,族孙陈宝堂(陈珪,恩贡,字宝堂,居东安乡先陈)鼎力相助,终于使陈氏宗谱分而又合。

今年(1888),陈遹声的父亲陈烈新(号莼斋,增贡生,历署嘉兴、长兴县训导,镇海县教谕,勅封修职郎,例封文林郎)、族亲楼广文(楼观,名广文,字晓沧,枫桥楼家人。同治五年补弟子员,光绪乙酉科拔贡生。丙戌以拔贡应廷试,朝考二等,授教职),及宗族内德高望重的人,一起重修家谱,其排行世系恢复到合谱前,那些迁居到外地的支派也编入了谱中,如此则远方的宗亲回来了,分离出去的又重圆了,理问公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

理问公的第三个儿子叫陈月峰,是我丁卯年(1867)录取的举人(张之洞因主持乡试招录了陈月峰,两人便有了“年谊”,故陈遹声成为“年家子”,张之洞序末署名时也使用了“通家”这个词),陈遹声是陈月峰的侄子。我询问陈遹声,得知陈氏家族近年中举的有三人,陈月峰是一个,陈遹声是一个,陈宝堂的儿子(陈伟)是一个,这三人均博学多才,擅长诗文。如此看来,陈氏家族正蒸蒸日上,方兴未艾呢。希望陈遹声回去后,与族人再接再励,大振陈氏家声。

这篇谱序出自“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张之洞之手,而请序者则是枫桥畸园老人陈遹声。当时,光绪十四年的时候,陈遹声还只有43岁,这一年是他在家丁母艰(母亲去世后在家守孝三年)的第三年,八月份他去了一趟广州,以自己是陈月峰侄子的名义,找到了两广总督张之洞,要来了这篇给家谱贴金的文字。冬天,陈遹声赴京城散馆学习。

这篇谱序,并非张之洞亲笔,而是宅埠陈凤锵重新抄录过的,可以看作陈凤锵的书法作品。

由此序可知,陈遹声家族对枫桥宅埠陈氏的宗谱编纂是功不可没的。从陈遹声祖父开始倡议合谱合祠,到陈遹声儿子辈,家族内四代人接连主持了陈氏宗谱的修纂大事,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