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的根本所在—养精气神精、气、神是人体...
养生的根本所在—养精气神
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根基,是人体生命存亡的关键,被视为人 身之“三宝”。“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亦死”的论述更是突显了精气 神三者在生命中的重要性,因此,只有通过养生,保证精足、气充、神全,方能摄生长寿,祛病延年。
精是气神的物质基础,精气神充盛乃健康长寿的根本。精生于先天,养于后大,并藏于五脏,且五脏之中肾为根本,主藏精,故养精重在保养肾精。《千金要方·养性》中提到:“精竭则身惫。故欲不节则精耗,精耗则气衰,气衰则病至,病至则身危。”大意是说精不可耗伤,耗则伤身,而养精才能强身益寿。 养精之法,当首推节欲保精、护养真气,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也可通过食疗补益、运动养精、药物调理等方法来保养阴精,使其充盈内守。
在各种护精的养生方法中,《内经》中特别提出了房事养生理论,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指出:“阴精所奉,其人寿。”若恣情纵欲,则“有损天命”。《素问·上古天真论》也提倡“节欲”和“节劳”以养生。晋代葛洪进一步发扬该理论,认为精气最为宝贵,以精为宝,并创建了“宝精行气”的养生预防术。唐·孙思邈《千金方·房中补益》说:“四十已上,常固精养气而不耗,可以不老”,“六十者闭精勿泄”,指出了不同年龄段人群保养精气的注意事项。《养生保命录》也认为房室不节、纵欲过度或合房无术,都会损耗伤精,不利于养生。《冷庐医话》中的养生观也重在节欲保精。清代叶天士亦继承历代养生观点,重视养精摄生,主张远房事,戒色欲,以保真元。
养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保养正气,二是调畅气机。元气充足,生命有活力,气机通畅,则机体健康。保养正气,多以培补后天,固护先天为基 础,饮食营养培补后天脾胃,使水谷精微充盛,以不断地供养气。保养正气在养生中的关键作用上文已经进行论述,至于保养正气之法,首先体现在四时养生, 顺应天地四时的变化,则可使阳气得到保护,不致耗伤。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说明顺应四时,才能使气得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顺应四时养神,为了适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季调神需要心情舒畅,精神放松,夏天要使精神焕发,秋天要使神气内敛含蓄,冬天要让意志潜藏。清·高士宗《素问直解》注释道:“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
神为一身之主宰,统帅五脏六腑。总之,神是人体生命活力和精神活动的总称,对心身健康关系重大。《素问·八正神明论》日:“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语,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日神。”调神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环节,人的精神充沛,是机体具有较强适应环境和抵抗疾病的能力的重要条件。而强烈的精神刺激,不仅能够造成精神类疾
病,也会影响内脏的气机功能与气血运行,引发多种身体的疾病。为此,《文子》认为“神清意平,百节皆宁”才是“养生之本”。
“精、气、神”虽然各有所主,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精为神之舍,有精则有神,所以积精才可以全神,伤精则神失其所。精为气之母,精失则无气, 气伤则无神。神为精之主宰,失神则精失其生机。精化气,气化神,神滋精,以生以长相互滋生,生生化化,无有始止而生命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