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国过春节:一位澳洲女孩的中国探险记

解读中国工作室

为世界提供感知中国的别样视角22分钟前

2018年春节期间,一部反映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变迁的短片《我在中国过春节》在海外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短片的故事很简单。

1978年春节

一位澳大利亚记者来到中国。当时,长安街上的自行车大军、拥挤的绿皮火车、热气腾腾的春节,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40年后

这位澳大利亚记者的孙女拜访了中国。

显然,来之前,她对中国的印象并不完美:污染的空气、不安全的社会、落后的经济……

当她求助于她的爷爷时,通过老照片,她看到的则是40年前的中国。

然而,当她真正踏上中国土地,这位忧心忡忡的澳大利亚姑娘开始了她的颠覆观念之旅。

长安街上的自行车大军不见了,变成了宽阔街道上的车流滚滚;

低矮破旧的平房不见了,变成了高楼大厦;

破旧不堪的火车站不见了,变成了崭新明亮的高铁集散中心;

……

这位澳大利亚姑娘兴奋地跑到爷爷当年拍照的地方,重新拍照展示给爷爷看。

显然,镜头中的爷爷充满疑惑:这是中国吗?这么大的变化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

海外网友的关注点不仅是短片展现的中国春节文化,他们同样关注短片中爷爷的疑惑:中国是如何做到的?应该怎么解释?

这确实令不少海外网友感到困惑。

1978年,中国经济总量仅占全球的1.8%,人均GDP只有384美元,在全球200多个国家中排在倒数第七位。

如今,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全球的14.8%,人均GDP达到9280美元,中国已是名副其实的中等收入国家。

这些的发展变化不仅让《时代》周刊高呼:中国赢了!同样也让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试图解释:中国为什么赢了?

这不由让人想起美国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近些年提出的一个观点,即中国挑战了他的“历史终结论”。

如果中国能够依靠现有的一种治理发展模式,给中国社会、人民提供应有的资源或幸福感,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所谓的可替代模式。

《我在中国过春节》源于一位澳大利亚留学生的真实感受,这位留学生也正是短片中出现的女主角。

面对今非昔比的现代化中国,爷孙二人究竟展开了怎样的对话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