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县古代叫易县?雄县的历史沿革、文化及关于雄州的诗词

一、雄县的历史建制沿革

雄县古称“瓦桥关”,是宋代名将杨六郎(杨延昭)镇守的“三关”(瓦桥、淤口、益津)之一。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亲征伐辽,收复瓦桥关置雄州,雄县之'雄'即源于此。2017年4月1日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雄县之古称曰易县、归义、归信、瓦桥关、雄州。易县之名最早指的是雄县、容城一带,而不是今天的易县(古代为故安、遒县之地,隋始置易县)。

雄县的建制史,大致分6个时期,即:易县时期(556年之前)、入莫时期(556年-622年)、归义县时期(622年-959年)、雄州时期(959年-1374年)、雄县时期(1374年-2017年)、雄安新区时期(2017年4月—)

宋辽古战道

历史沿革大致如下:

1 春秋燕国易邑之地。(前694年燕桓侯迁徙都易邑)西汉置易县,属于涿郡,东汉改属河间国。三国魏改易城县,属河间郡西晋属河间国。北魏复称易县,属高阳郡(易县时期)

2 北齐、北周省入莫县,仍属高阳郡。隋先属涿郡,后属河间郡。(入莫时期)

3 唐初置归义县,北义州治。贞观初州县俱废。寻复置归义县,属幽州,后改属涿州。五代后晋没于辽。(归义县时期)

4 后周收复,于瓦桥关(南归义县)置雄州。北归义县属辽宋改归信县,仍为雄州治,也称易阳郡。金省归义县入归信县,仍为雄州。元仍为雄州。明初,归信县省入雄州。(雄州时期)

5 1374年,降雄州为雄县。清、民国和解放后沿用之,称雄县。(雄县时期)

6 今置雄安新区。

以下聊聊,雄州时期、雄县时期的建制史,雄县的古城池(废易县、易京城、雄州城等)、河川及历代战事,最后附上有关雄州的诗词(苏轼、苏辙、欧阳修、侯方域等)。

白洋淀温泉城

二、雄州时期

  • 1 后周、宋代

雄州,中,防御。本唐涿州之瓦桥关。五代亦为瓦桥关,周世宗柴荣克三关,于瓦桥关置雄州

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赐郡名曰“易阳”。

领2县:归信(中,有8寨:张家、木场、三桥、双柳、大涡、七姑垣、红城、新垣)

容城(中,建隆4年(963年)复置)

宋代 归信属宋之雄州,归义属辽之涿州

  • 2 金代

雄州,中。金天会7年(1129年)置永定军节度使

领3县:归信(倚,有易水、巨马河)

   容城(1208年归属安州,1214年属安肃州。有南易水、大泥淀、浑泥城)

   保定(宋保定军,后废为县)

金代 雄州

  • 3 元代

雄州,下。元太宗11年(1239年),割雄州3县属顺天路。1273年,改属大都路。1275年改顺天路为保定路,1286年,雄州改属保定路。

领3县:归信,下;容城,下(金属安肃州,今来属);

新城(1230年,改新泰州。1235年,降为新城县,属大都路。1239年,属顺天路。1265年,属雄州。1273年,属大都。1286年复属雄州)

元代 雄州

三、雄县时期

  • 1 明代

雄县,府东北。明洪武2年(1369年)省归信县入雄州。1374年降为雄县。北有白沟河。南有瓦济河。

明雄州(县)城周长9里有余。

明代 雄县

  • 2 清代

雄县,冲、繁、难。保定府东北120里。有归义驿。

西淀(即白洋淀),在县南。绵亘安州(今安新)、高阳、任丘,周长约330里,汇合保定府境诸水,即所谓“七十二清河”。赵北口扼据在白洋淀之中。

四角河自安州(今安新)入境,出第五桥,名曰大清河。

白沟河自容城县入境,向南流入大港、柴禾二淀。大清河于是改由药王行宫北与白沟河合流。

四、雄县的一些历史文化

  • 1 废易县

在今雄县北35里。战国燕之易邑,乃燕南赵北之地。前694年,燕桓侯徙都于临易(今容城县古贤村),即此地。

《史记·赵世家》载:赵惠文王5年(前294年):“与燕鄚、”,易邑属燕国。燕王喜12年(前243年)易邑归赵国。

战国时期,燕国城镇分布,易、鄚

西汉置易县。东汉建安11年(206年),曹操征乌桓,行至,留辎重,轻兵兼道而进。

行至易,郭嘉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趋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唐安史之乱时期,763年,唐朝官军追赶朝义,于归义县将其追上,大战,史朝义败走。

唐归义县,属涿州。后周移治瓦桥关,置雄州,宋改归信县(避赵光义讳)。而涿州之北归义县,仍在界河之北,治汉易县故城,属辽。自此一县(归义)而于两地分置2县。金始将归义县并入归信县,仍为雄州治。

  • 2 易京城

在雄县西南,杨西楼一带又许多带“楼”字的村名,易京城大概在这一带。

《水经注》:易京城在易城西四、五里,易水经其南。

《尔雅》曰:绝高谓之京,并人力谓之丘。杜佑说:归义县南18里即易京城。

东汉末,公孙瓒据幽州,有童谣云:“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惟有此间可避世。”

公孙瓒认为童谣说的是易京之地,于是迁徙至此,挖坚固的壕沟十道,于壕沟内筑(即高大土丘),京高五六丈,在其上建楼。最中间的城壕内筑了一特别的京(高丘),高十丈,并建楼作为公孙瓒的指挥所。公孙瓒以为易京城,固若金汤,万无一失,面对袁绍的进攻采取守势,但最终易京城还是被袁绍攻破,公孙瓒自杀,史称“易京之战”。

公孙瓒与袁绍的易京之战

晋建兴四年(316年),后赵石勒令李回为高阳太守,李回徙居易京

咸康四年(338年),段辽袭后赵,幽州刺史李孟退保易京

后赵石虎攻打慕容隽,还军至此地,憎恶易京的险固而毁之。

  • 3 亚谷城

今雄县有亚古城村。《城冢记》:汉景帝时,匈奴王卢他之(卢绾之孙)降,封为亚谷侯,即此地。

又县西有杨关城,相传是宋将杨延昭(杨六郎)守关南时筑造的。

  • 4 易水

雄县南25里,自安州(今安新)流入县境。

相传燕太子丹送荆轲于易水上,大概就在此地。

唐光化三年(900年),朱全忠派遣张存敬进犯易州、定州,幽州节度使刘仁恭派遣儿子刘守光救定州,驻军于易水边上,张存敬袭击并打败了他。

一名瓦济河。《雄县志》说:易水至雄县南,东合白沟河,是为瓦济河。又东合清河,是为三岔口河。雄县西3里有黄湾河,是易水的支流。

雄县古代河道示意图

  • 5 白沟河

白沟河在雄县北40里,也称拒马河。自新城县(今高碑店市)流入县境,即宋、辽之界河

1 宋宣和四年(1122年),童贯伐辽,至高阳关,派遣种师道统领东路兵进军白沟。不久,种师道驻扎在白沟河边,辽人击败其先锋杨可世于兰沟甸,种师道退守雄州。不久,童贯又派遣刘延庆等出雄州,渡过白沟河来进攻辽军,到了良乡附近被辽军打败。

2 明建文帝时期,燕王朱棣与李景隆大战于白沟河,即此地。

宋《北使行程记》:雄州之北,界河之南,有白沟驿。

  • 6 闸河

今县南5里有闸河,相传宋杨延昭(杨六郎)疏浚此河来运粮。

又南10里为高阳河,因自高阳县流入县境而得名。又县东南50里有清河,流入易水。

  • 7 瓦桥关

在雄县南,易水之上。旧《雄县志》载:瓦桥关在涿州南120里,莫州西30里。

1 唐大历9年(774年),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叛变,(朝廷)征调诸道之兵讨伐他,卢龙节度留后朱滔驻军于瓦桥。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却叛变依附于田承嗣,并发动袭击打败了朱滔。

2 唐光化二年(899年),幽州节度使刘仁恭被朱温大将葛从周打败,从乾宁军(今沧州青县)退军守瓦桥。不久,朱温之将张存敬又攻打刘仁恭,攻克瀛州、景州、莫州,拿下20城,将自瓦桥进军幽州,道路泥泞不能前进,于是向西进攻易州、定州,攻取了祁州(今安国市)。

3 后梁乾化二年(912年),晋将周德威攻燕,遣副将李存晖攻瓦桥关,关及莫州都归降了晋军。

4 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契丹占据了平州(治今秦皇岛卢龙),晋王李存勖从瓦桥运送粮草到蓟城,多次被契丹军抢夺。

5 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契丹入境侵犯瓦桥,后唐派遣将士屯兵驻戍。

6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伐契丹,赵匡胤领军先至瓦桥关,契丹守将投降,周世宗认为瓦桥关之地控扼幽州、蓟州,升其地为雄州,割容城、归义2县隶属之。

7 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辽景宗耶律贤犯边,围宋瓦桥关之守军,宋军列阵于河之南岸。耶律休哥率领精骑渡水迎战,宋军败绩,耶律休哥追至莫州。

沈括说:瓦桥关本来没有置关倚河作为屏阻。宋仁宗时,何承矩镇守瓦桥,才开始上书朝廷沿着池塘、湖泽之地,临水布设要塞。庆历年间,内侍杨怀敏又紧跟着建造了瓦桥关

  • 8 大姑寨

今雄县有大步村(明代称大姑村)即此地。《宋史.地理志》:县境有双柳、红城、新垣、大涡、木场、张家、三桥等共8寨,都是五代后周及宋时所设置,为防备守御的要地。金代寨废。

  • 9 驻驾台

在雄县东7里,高数丈,相传周世宗柴荣曾驻跸于此地。《雄县志》说:县城东南有城子台,平地特起,状若城垣。一说驻驾台即今天的望驾台村。

又县西北30里,有凉马台,高数丈,相传燕赵以易水为界,筑二台登上来炫耀武力。

宋辽古战道

  • 10 雄州(县)城墙

雄县城,旧在太平社,因河水冲圮,东汉献帝时,公孙瓒分据幽燕迁置今地。城周长9里30步,高3丈5尺,宽1丈5尺,置东、西、南3门,池深1丈宽3丈。

宋景徳初,李充镇抚雄州,防备水患又筑外城,其宽度是原来的2倍。

明洪武初,知县程九鼎重筑。弘治初,知县王梦贤疏浚护城河,广植柳树三周以巩固堤岸。

嘉靖中,旧垛口甃以砖。隆庆初,知县王述筑堤防止水患。崇祯中,知县许台儁又凿新护城河一道于旧护城河之外,深广各2丈,又于西面设水门。

康熙七年(1668年),知县戚崇进、1669年知县姚文爕各増修城墙。

雄州老城墙

五、关于雄州的古诗词

1《 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作者蒋兴祖女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

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

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宋史.忠义传》载,宋钦宗靖康年间,金兵南侵时,蒋兴祖为阳武县令,在城被围时,坚持抗战,至死不屈,极为忠烈。他的妻、子均死于此。其女年轻貌美,被金兵虏去,押往金中都(今北京)。途经雄州驿,题《减字木兰花》词于壁。

2 苏辙

《赠知雄州王崇拯二首》

赵北燕南古战场,何年千里作方塘。烟波坐觉胡尘远,皮币遥知国计长。

胜处旧闻荷覆水,此行犹及蟹经霜。使君约我南来饮,人日河桥柳正黄。

《生辰使例以人日还至雄州》

城里都无一寸闲,城头野水四汗漫。与君但对湖光饮,久病偏须酒令宽。

何氏沟塍布棋局,李君智略走珠盘,应存父老犹能说,有意功名未必难。

白洋淀

3 苏轼

中山松醪寄雄州守王引进

郁郁苍髯千岁姿,肯来杯酒作儿嬉。流芳不待龟巢叶,扫白聊烦鹤踏枝。

醉里便成欹雪舞,醒时与作啸风辞。马军走送非无意,玉帐人闲合有诗。

4 欧阳修

奉使契丹初至雄州(一作《过塞》。)

古关衰柳聚寒鸦,驻马城头日欲斜。犹去西楼二千里,行人到此莫思家。

(一作“驻马关头见落霞”。)

5 侯方域

张叔夜祠

忍死雄州地,白沟草色青。前朝俱大漠,遗像只空亭。

痛定乾坤泪,血流日月腥。可怜南渡后,不复问燕铭。

张叔夜(就是正史中灭掉宋江的那位),《清一统志保定府》:“双忠庙,在雄县北白沟,祀宋张叔夜、明陈复初。以二人殉节处,故祀之。”此诗约作于顺治五年(1648年)左右。


谢谢观看!喜欢的朋友请帮忙关注,转发,评论,不时更新!(如有错误之处,还请指正!)

关注@斌哥谈历史,带您走进不一样的历史世界!

(0)

相关推荐

  • 探寻雄安史迹易水河

    作者: 司雨客 历史走过,会留下足迹. 雄安,地处燕南赵北,黄河故道,九河下游,历史上水灾频繁,十年九涝. 无法约束的漶漫河水一次又一次地突破河堤.坝埝,一层又一层地淹没了房屋.庄稼,冲毁并吞噬那些曾 ...

  • 【辽宁省县名志】义县名来源

    义县 义县位于辽西走廊东北部,东隔医巫闾山与北镇县为邻,南与锦县接壤,西与北票县相连,北靠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面积二千三百四十平方公里,人ロ四十一万四千七百四十六人,汉族占百分之九十ニ,其余为满.蒙古. ...

  • 《督亢故事》第二十六期——高碑店地名的历史文化故事

    督亢美名传千古 豪情壮志写新篇 讲督亢文化.品督亢历史, 尽在<督亢故事>--敬请收听!!! 高碑店西邻巍巍太行,东瞰滔滔渤海,京津保三角腹地,毗邻雄安新区,交通枢纽,四通八达,古时就为九 ...

  • 雄安新区之保定雄县的历史沿革和行政区划变迁

    雄县隶属于河北省保定市,地处冀中平原,距首都108公里,距天津100公里,距保定70公里,南倚华北明珠-白洋淀,北靠"中国北方购物天堂"-白沟,总面积524平方公里,辖6镇3乡:雄 ...

  • 【阿拉伯古代列国志】阿尤布王朝(上):历史沿革

    Ad 悬诗(汉译阿拉伯经典文库) 作者:乌姆鲁勒?盖斯 当当 阿尤布王朝(上):历史沿革 阿尤布王朝为12世纪-13世纪统治埃及.叙利亚.也门的伊斯兰教王国.该王朝由库尔德人建立,全盛时期的版图延伸至 ...

  • 古代契丹族的历史沿革

    "契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我们本文就来探析一下"契丹族"的历史,看看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大图模式源自"鲜卑族"契丹,源出古老的东 ...

  • 中国古代线描人物画历史沿革

    中国画表现对象是以线为基础,而对象本身并没有线的存在,所以决定了中国画不是"再现",而是"表现"为特长:这就决定了中国画必然从写实走向写意. 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 ...

  • 中国古代线描人物画的历史沿革

    中国画表现对象是以线为基础,而对象本身并没有线的存在,所以决定了中国画不是"再现",而是"表现"为特长:这就决定了中国画必然从写实走向写意. 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 ...

  • 【阿拉伯古代列国志】阿拉伯帝国(二):历史沿革2

    阿拉伯帝国(二):历史沿革2 4.阿拔斯王朝时期(750年-1258年) 747年,阿拔斯的后裔阿布·阿拔斯利用波斯籍释奴阿布·穆斯林在呼罗珊的力量,联合什叶派穆斯林,于750年(一说752年)推翻了 ...

  • 【阿拉伯古代列国志】阿拉伯帝国(一):历史沿革1

    阿拉伯帝国(一):历史沿革1 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统治伊斯兰教穆斯林,由哈里发统治的帝国(本意为"哈里发的领地").唐代以来的 ...

  • 谈谈古代DNA透露出欧洲历史上第一个青铜文明的起源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以制作青铜器为标志的文明,代表着较高程度史前文化的进步和发展.著名的克里特文明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出现了豪华的宫殿建筑,以及经济贸易的发展和繁荣,这在当时的书面材料中有着记载. ...

  • 工农红军第一军的历史沿革及不同时期主官情况

    在红军历史上,有两支第一军,分别是1930年3月鄂豫皖边组建的红一军和1935年由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改编成的红一军. 一.鄂豫皖边组建的红一军 1.鄂东军 1927年11月,中共领导黄麻起义,组建了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