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暑正隆,藏伏待清秋|大暑,四个方法提升阳气

七月,大暑,夏正浓。

大暑在二十四节气中排第十二,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日照最多,气温酷热,雨水充沛,俗话讲:“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炎炎暑天,也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阶段。

大暑有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 腐草为萤 〕 萤火虫在夏季水草产卵,幼虫入土化蛹,次年春变成虫。古人误以为萤火虫是由腐草本身变化而成;

〔 土润溽暑 〕 热烘烘的湿气盛行,土地也变得很潮湿,这个时候大地就像蒸笼;

〔 大雨时行 〕 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这样时而骄阳似火,时而电闪雷鸣,时而大雨倾泻的“桑拿天”正式来临了。

人虽言苦夏,植物却是乐夏。大暑至,万物荣华,植物会将天地间的雨水和阳光,化作自己的养分,让自己成长成最丰盈的模样,让自然长成繁盛的姿态。

大暑过后,就正式进入到辛丑年四之气了,也就是大暑到秋分节气的这段时间。

2021年7月22日(大暑)—2021年9月23日(秋分)(四之气共60天)

主运为少宫土,客气为少阳相火,中运为水运不及,火生土,逢在泉之气太阳寒水的政令,怕火来临,由于加临的客气是少阳相火地气受火热之气蒸,湿润之气上腾,与火气隔拒而互不相合,所以早晚仍有寒风吹拂,蒸腾的湿气与热气互相扭结,笼罩在草木之间,又如薄烟凝滞,湿气运化既不流动,则白露节气不能明显散布以行秋天的时令。

人们多病皮肤郁热,突然大出血,疟疾,心腹饱满而热,腹部发胀,甚则发生浮肿。治疗时适宜针对少阳相火这个客气来治,用咸味之物来补(咸味属水,水火既济,可补火之精),用甘味之物来泻(甘味属土,火生土,土泻火以制火),用咸味之物来软坚,岁谷宜吃玄色的谷物(玄色为水之色,补水),间谷宜吃豆类(豆类属水,水克火,可制火),这样就不会被少阳相火这个客气之热所伤害。

现在的人,普遍爱喝冷饮、吹空调,明明三伏天是最热的时候,很多人却偏偏在这时候让自己受了寒。

再加上现代人普遍久坐、多思虑、常熬夜,阳气严重不足,阳虚体质的人非常多。

所以,借助三伏天这段时间的天力,给自己好好补阳吧!

1、运动、出汗,清体表郁热和寒湿

动能生阳。古人说:夏三月,要“使气得泄”,也就是说,要让气机流动,让六腑通畅,让汗液透出~

夏天比任何时候都适合出汗,不必大汗淋漓,微微出汗便好,透出体内的郁热和寒湿,还有深伏于脏腑之间的邪气。之后就不容易长痘痘、上火了,一整年都会少生病。

而最好的出汗方式就是运动、练功。练过站桩、瑜伽、八段锦的人知道,练功时出的汗和热出来的汗是完全不一样的。

比如站桩,体表虽然是静静的,一动不动,但体内的气血,却一直在激烈运转。接下来,我们也会陆续推出道家养生功的课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哦!

2、肚脐贴:躺着就能祛寒湿

肚脐又叫“神阙穴”,它内联五脏六腑,外联四肢百骸,又由于皮肤最薄,可以吸收药物本身的气息。可以说,只要肚脐处补充好了阳气,全身的阳气也可以快速充盈起来。
气虚体寒者可以用它温补阳气,寒湿重的人可以用来祛湿散寒,肠胃不好的人可以用来充盈脾阳、健脾胃,是夏季全方位调养的妙方。
手脚发凉、宫寒、痛经、失眠、小孩子脾胃虚寒都可以尝试一下~
相关推荐·南师艾脐贴

交易担保 道生生活馆 祛湿散寒,温经通络 小程序

另外,贴的时候也可以配合摩腹,操作非常简单,两手中间三指相接,由心窝腹中线部位推下,直推至耻骨联合处,共21次。

如果推腹时感觉到细微的硬块、结节、气团、痛点……记得着重按摩这些区域。以拇指外的四指,稍稍用力拨揉,可以把深部的毒素引到浅表来,把阻滞点揉开,散掉。

用劲要灵活掌握,不要太大,以免伤到内脏。听到胃肠鸣叫,打嗝放屁更是常见的,畅通舒爽。

推腹能把中焦的堵着的地方疏通开,不仅联通上下气机,更显著的效果是瘦肚子、安眠、排便、调经。

3、泡脚祛湿气

千万不要小看泡脚,因为脚底有涌泉穴,温暖涌泉穴,既能帮助我们温补肾阳之气,等于封住了一个疾病的入口。
所谓穴,简单地说,就是身体的众多门户。穴位就像房门一样,需要有开有关,才能让身体跟外界达成一个很好的呼应关系。这就存在一问题,房门关上的时候自然又隔音又保暖,但是哪怕只开启一瞬间,也有风和凉进来。所以不妨每天晚上用热水来泡脚。
如果是老年人,时间也比较充裕,加上捶打和按摩涌泉穴,效力就会加倍,真正能做到无病到天年了。

4、黄芪炖鸡,补夏天之虚

老人常说,一夏无病三分虚。到了暑天,燠热、湿蒸迫使人体大量出汗,体内的正气和津液都随汗水往外流走了,着实等于耗气+伤津
气不足的人,整个夏天就会觉得热蔫,会感觉气提不起来,堵在胸口,上不到头顶,有些晕晕地,气短,爬几层楼梯或者散散步,就觉得累了,动不动就出汗。
津液不足的人,总觉得口渴难耐,喝了好多水,还是感觉不过瘾,还越发想喝冷饮,人很,比别人怕热多了。
所以大暑,我们要借食疗来化气生津,补充身体气津的亏耗。
· 黄芪竹笙炖鸡 ·
【材料】黄芪30克,干竹笙50g,腐皮50g,鸡半只(500g),生姜3片,调料适量。(三人份)。
【做法】
1、干竹笙开水泡发10分钟,洗净,鸡斩块备用;
2、将鸡、黄芪、生姜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煮沸,转小火炖1小时;
3、再放入竹笙、腐皮煮10分钟左右,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
黄芪,金代医家在提到它时第一就会说“补诸虚不足”。而《本草新编》中讲到:“黄芪,味甘,气微温,气薄而味浓,可升可降,阳中之阳也,无毒,专补气。”
黄芪是补气良药,所谓阳化气,给身体补气,也是补阳的一种方式。其阳气正,对于阳虚者,气虚体虚者,或者动不动就爱出汗、吃饭没胃口、容易感冒的朋友来说,很是适合。
而且黄芪入脾经,能够提升脾气,加强脾胃的运化能力,可以把我们吃进去的水谷精微更好的转化为身体所需的气血。
其性味平和,我们日常用于煲汤、煲粥、泡茶都可以用。
古人说:绿树阴浓夏日长。漫长的白天显然减缓了许多生活的节奏,一个蝉鸣聒噪的午后,我们都可以带着些许慵懒将它过得惬意十足。
然而逝者如斯夫,夏季特有的惬意是有限的,但回忆可以是无限的。
其实,在秋天第一片落叶归根之前,不妨在夕阳溶尽天边的黄昏时刻多驻足停留一会儿,那些你所憧憬的美好景象,终会与你不期而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