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A105:一眼陌路花满天——读《独白者4:博士》
文/望月听雪
《独白者3:同行》的结尾,云中桑这位毫无职业底线,滥用催眠技术到处作恶的顶级催眠大师被捕入狱不久,成功越狱出逃。监控录像画面,“一个送饭的警察进入到关押云中桑的监舍,大约十多分钟后,出来的却是穿着警服的云中桑,手中托盘上放着两只空碗。紧接着是看守所大门内的画面,此时穿着警服的云中桑径直走向大门,边走边吸着烟。”一派怡然自得,如同在自家后花园闲庭散步的从容模样。刑警总队队长龙华闽不明就里,完全不明白云中桑是如何实现的,毕竟因为他的特殊身份以及特殊能力,已经关照那些警员不可和其攀谈,却仍然防不胜防。沈跃在看完录像之后,心中已然一片清明,录像倒回那个警察正在开门的画面,将他的手放大,他右手大拇指和中指指腹都有些泛白,那是茧,是长期摸麻将造成的,这位警察衬衣领口,都毛边了,精神状态极差,双目无神,这不但因为他长期熬夜,更是他输钱后颓丧的表现。云中桑作为一代心理学高手,自然兼得一手高超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自然轻而易举地乘虚而入了,抓住这个警员内心的欲望与阴暗,轻松达到自己脱逃的目的。
不得不佩服沈跃、云中桑的手段,所谓棋逢对手,就看谁更胜一筹了。相同的心理学背景使得两人在某些时候可以做到心意相通,就看谁思维更快,更早一步想他人之所想了。其间有福尔摩斯的影子,柯南·道尔塑造的一个才华横溢的侦探,精通化学,亦在心理学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在波希米亚丑闻中他成功用一个小伎俩就让艾琳·艾德勒暴露出照片隐藏的位置。
全书在如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中缓缓铺开一张心理学知识的大网,无处不在,主人公无所不用其极的心理学知识成为整个故事中那些勾勾连连的脉络,伸展开去无边无际。
警方即刻查看城里所有摄像头,对云中桑的去向竟一无所获。这位随时会利用催眠术作恶的心理学家十分危险,沈跃必须尽快进入他的思维模式,分析出他的藏匿地。
“心理分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其实也是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前提和基础。想了解一个人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要准确地把握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从而预判出他的行动也就更难。人格面具……阿尼玛……阴影……”这是沈跃面对要剖析云中桑心理的高度困难的内心独白。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是荣格提出的两种重要原型。阿尼玛原型为男性心中的女性意象,阿尼姆斯则为女性心中的男性意象。因而两者又可译为女性潜倾和男性潜倾。如果说人格面具可以看作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给别人看的一面,是世人所见的外部形象,即“外貌”,那么与之相对照,男性心灵中的阿尼玛与女性心灵中的阿尼姆斯可看作是个人的内部形象,即“内貌”。荣格在分析人的集体无意识时,发现无论男女于无意识中,都好像有另一个异性的性格潜藏在背后。男人的女性化一面为阿尼玛,而女人的男性化一面为阿尼姆斯。因此那些表面最富于男子气的人,内心往往十分软弱柔顺。而有些男人则反其道而行之,过分突出阿尼玛,以至显得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一段中世纪关于神秘的文字的一个阿尼玛式人物对自己的本质作了如下的说明:我是田野之花,幽谷百合,慈爱之母,恐惧之母,知识之母,和神圣希望之母……我是诸元之间的中介,使它们彼此和睦相处……
逃离监狱的桎梏之后,云中桑与大毒枭吴博士联手,对心理大师沈跃开展了一系列的报复行动。
彻底被云中桑激怒的沈跃忍无可忍,决定反客为主,主动出招。首先,他通过精准的心理分析找到吴先生的藏毒地点并将其捣毁,挫其锐气。接着,他利用心理暗示进一步离间吴先生和云中桑的关系,逼得云中桑出逃。之后,他利用微表情观察识破云中桑的伪装,成功找到其藏匿地。步步为营的连环攻心计,眼看就要手到擒来,可就在成功的最后关头,云中桑竟再出“奇招”,令沈跃在惊愕之余再度扼腕叹息!
另一方面,云中桑还给沈跃出了一道“终极考题”。他在吴先生的潜意识里设置了催眠密码,令沈跃无法将这位披着科学家、企业家外衣的大毒枭绳之以法。最后,沈跃挖空心思,终于在对吴先生进行心理分析的过程中破获密码,可吴先生却抢先一步,提前赶去日本,请云中桑的导师朝冈太郎给自己增设了一道新的密码……
墨菲定律想来大家都不陌生,《星际穿越》里有大篇幅的生动描绘。墨菲定律的原句: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其根本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爱德华·墨菲是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上尉工程师。
1949年,他和他的上司斯塔普少校参加美国空军进行的MX981火箭减速超重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定人类对加速度的承受极限。其中有一个实验项目是将16个火箭加速度计悬空装置在受试者上方,当时有两种方法可以将加速度计固定在支架上,而不可思议的是,竟然有人有条不紊地将16个加速度计全部装在错误的位置。
于是墨菲作出了这一著名的论断,如果做某项工作有多种方法,而其中有一种方法将导致事故,那么一定有人会按这种方法去做。
星际穿越引入了墨菲定律的概念。生活中我们常常挂在嘴边,形容那些你越担心的事情、东西、现象,它就越是会发生。开始我并没在意,只是当做了父女间一次简单的斗嘴,可想来其实“墨菲定律”是电影很值得回味的一个桥段。当库珀开车前往NASA基地时,掀开副驾驶上的衣物,他多么希望会钻出女儿的身影却知道那不可能,可是……;当库珀特别希望1分钟7年的星球上可以赶快离开千万别自己回去时女儿真的长得和自己一样大,但却……这样的例子在电影里比比皆是。但影片里当时库珀给自己女儿回复的却是“积极墨菲定律”——我们越去坚持一件事时,这件事也越会梦想成真。
所以影片里所有的悲观的“墨菲定律”最后却都转换为了一次“积极墨菲定律”——库珀答应女儿一定会回来,他回来了。看到最后的时候,墨菲躺在病床上面临自己的离世那么平静,我内心却五味杂陈。女儿经历了比父亲更多的人生(从体验上讲),而父亲却根本无法理解她所有的人生进程。库珀对小时候的女儿讲过”父母就是儿女以后的回忆了“,我不知道现在的他会如何想。女儿赶走了父亲,叫来自己的孩子做最后的诀别,我想也是这个原因:每个人都应该和那些陪伴自己最长的人做最后的诀别吧!可这对于父亲库珀来说,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呢……
诺兰用“墨菲定律”传达了自己最真实的感情,就是父爱可以超越一切,可以穿越星际,可以跨越时空,即使再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了一个父亲对自己儿女承诺的践行。这一刻才终于明白了片名“星际穿越”的真正含义。
此书中再次呈现给读者这个著名的定律。“墨菲定律总是会一次次起作用,有时候沈跃就想,墨菲定律的原理很可能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能量,或者是人类预知能力的体现。”
第四部里,沈跃和云中桑的“攻心对决”达到巅峰,他对吴先生的心理分析更是令人叹为观止,高智商对决在即,恍若站在华山之巅,武林争霸的场面恢宏霸气、荡气回肠。顺带,字里行间叙述着沈跃和康如心的恋情,稳步发展,二人在工作和生活上的默契度都越来越高,如挽起一双剑花,在惊险万分的争斗之间暂作小憩,时不时穿插一点儿女情长,稍作点缀。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攻心为上,催眠术、心理分析……都说人的身体很复杂,那人的心思更是如风中幻影、镜花水月一般,讳莫如深、亦真亦幻、难以捉摸。如何从其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之间揣摩心思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却在故事的曲折惊险间,主人公的辗转腾挪间,施施然便口若悬河地道出,不可不谓下笔如有神,作者深厚的心理学知识背景可见一斑。
——云中桑的“心理阴影”
云中桑出身高等知识分子家庭,天资聪颖,一路顺遂。可在他读大学期间,父亲因受贿被捕,后又畏罪自杀,致使他的“优等人生”遭遇“滑铁卢”,心理上受到严重创伤。不过,云中桑并未就此一蹶不振,他不但顺利大学毕业,还留学日本,师从心理学大师朝冈太郎,顺利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并在日本成婚、定居。
可惜云中桑的婚姻生活并不美满,一年后他离婚,回国,独立开办心理研究所,也算“生财有道”。可此时的他,看似事业顺风顺水,实则人生已偏离正常轨道。婚姻的失败导致其“心理阴影”进一步加重,他开始表现出高度利己主义,追逐名利、贪图女色、模糊职业道德底线,挑战国家法律……游走于灰色地带的云中桑本已处在危险边缘,而“宿命之敌”沈跃的出现又激发了他的强烈嫉妒心,导致其反社会人格完全暴露,终将走上犯罪的不归之路。
——大毒枭的“人格面具”
大毒枭曾是一位优秀的化学博士,早年在大学任教,曾荣获国际化学大奖,享誉中外。可就在个人学术研究的辉煌时期,他却放弃科研,转而开办制药公司,此举引来外界一片哗然。不过,无论是作为科学家还是企业家,他都十分成功,其药厂很快晋升为全省制药企业的龙头。不得不说,大毒枭原来真是一位难得的“全能型天才”。然而,这些都还只是他的“人格面具”,私下里他还隐藏着另一个更“厉害”的身份——制售冰毒的大毒枭!
一个人的人格里居然能同时存在反差如此巨大的两面,这背后一定有一个导致其形成的必然心理动因。原来,大毒枭是一个内心过分骄傲的人,他当年离开学术界的真正原因竟然是负气自己没能摘得代表化学界很高荣誉的诺贝尔化学奖,由此可见其思想是何等偏激!后来他的儿子因吸毒染上艾滋病病,不幸早逝,大毒枭因此自责内疚,悲痛欲绝。于是,在极度自信和儿子死亡造成的巨大痛苦的双重作用下,他的心理逐渐扭曲,开始制售冰毒。在他看来,这并不是犯罪,而是竟一项崇高事业。他手持“冰毒”的权柄,把自己想象为操控“极乐世界”的神,掌管众生欲望,引诱他们堕落,以此让更多人为自己的儿子献祭。
读完第四部,万众期待、翘首盼望那部终极作品,“昆仑巅,江湖远,花谢花开花满天。”跟随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一路行至此处,待得曲终人散之时依然回味无穷,终究沈跃和云中桑会否“一眼陌路花满天,”两个天之骄子终究是擦肩而过、终成陌路,为云中桑的沉沦悲叹扼腕。
我从地狱来,要到天堂去,路过人间。——司汤达
人有原罪,所以从地狱来,生而为人,活在人间就是在炼心,为寻求救赎才想着去往天堂。《独白者》用心理学破案推理生动演绎了这一点,入木三分,十分精彩!——常书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