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细菌决定全身健康(十七):医生笔下的双歧杆菌

□杨青平
  我像大学时期啃教材一样啃这本《肠道微生态制剂与消化道疾病的防治》(科学出版社,2009)。这本书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出版图书,集当今微生态理论研究与临床医学应用之大成,读着枯燥乏味,却是科学新知。这本书的主编是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熊德鑫(教授、主任医师、中国微生态学会主席),副主编是河南平顶山解放军152中心医院姚玉川(主任医师)。我现在将此书“双歧杆菌的研究进展”部分“翻译”成通俗文字简要介绍给读者。
  双歧杆菌是发现最早、研究最深、至今仍处在研究核心的益生菌,由此带动了肠道微生态学的发展。要了解肠道微生态学,先要了解双歧杆菌;要懂得用益生菌防治消化道疾病,先要懂得双歧杆菌。
  如果把肠道壁比喻为耕地,那么双歧杆菌就是耕地上的作物,还有其他有益细菌,是和双歧杆菌一起间作套种的作物。这块耕地上不光有作物,还有各种杂草,有害细菌就是各种杂草。双歧杆菌若要定植在肠道壁上,先要黏附在肠道壁上,双歧杆菌黏附、定植以后,和肠道壁保持着和谐共生的关系,并且促进了肠道壁细胞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有害细菌如大肠杆菌,也要黏附、定植,但黏附、定植后却引起肠道壁细胞发生变化,严重时可引起肠道壁细胞变性、坏死、脱落。那么,肠道壁细胞在本能上欢迎双歧杆菌,拒绝大肠杆菌。
  双歧杆菌与大肠杆菌都力图增加黏附、定植的密度,而双歧杆菌具有天生的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性,并且,双歧杆菌的抑制性具有对自身密度的依赖性,达不到一定密度就没有抑制性,密度越高抑制性越强。这是肠道微生态学的一条定理,人人都要记住,都要理解。非此专业的人可以这样理解:“抓而不紧,等于不抓”——密度不够,等于没有密度——补充双歧杆菌的量不够,等于没补充。大肠杆菌被抑制,就减少了黏附、定植,密度就小,就不会致病。到此,抑制并未结束,双歧杆菌源源不断地代谢产生的有机酸,还要进一步抵抗大肠杆菌的黏附和定植(这也是抑制),以确保双歧杆菌的优势地位。此处用“抵抗”,准确度80%;专业术语用“拮抗”,准确度100%。可是“拮抗”不好懂,“抵抗”好懂。
  双歧杆菌占了优势地位以后,可以增加肠道的营养吸收。它代谢产生的有机酸,可以促进维生素D、磷、钙、铁被肠道吸收;它代谢产生的特殊的酶,可以分解乳汁中的一种难被消化的蛋白,然后被肠道吸收;它可以把乳汁中的难 被消化吸收的乳糖分解为半乳糖然后被吸收;它至少可以合成四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它可以抑制某些分解维生素的酶的活性,使其少分解甚至不分解维生素;它可以合成多种维生素,如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吡哆醇、泛酸、叶酸、维生素B12,其中叶酸、维生素B12为大家所熟悉,许多人经常吃。
  双歧杆菌占了优势地位以后,在肠道里可以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有害菌分解蛋白质的能力强,蛋白质的基本元素是氮元素,蛋白质被分解,会产生氨,氨由氮和氢组成,呈碱性,是有害成分,会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血液里的氨称为“血氨”,血液里的氨太多,称为“血氨中毒”,症状是思绪不清、瞌睡昏迷。不过不用怕,因为双歧杆菌可以把氨合成为氨基酸,变废为宝,而氨基酸被肠道吸收越多越好。双歧杆菌还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这要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血液中的胆固醇在肝脏被合成为胆汁,胆汁经过胆囊、胆管进入十二指肠,帮助消化食物中的脂肪;双歧杆菌能够分解胆汁,生成类固醇,类固醇不被肠道吸收,随粪便排出体外;双歧杆菌如此消耗、浪费胆汁,不是坏事,是好事,胆管因此多供应胆汁,肝脏因此多合成胆汁,血液因此给肝脏多输送胆固醇,于是血液中的胆固醇就降低了。
  双歧杆菌对人体最大的益处,莫过于通过激发免疫细胞的活性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双歧杆菌具有抗菌、消炎、抗肿瘤、抗衰老的作用,都是通过激发免疫细胞的活性来实现的。双歧杆菌犹如免疫细胞的兴奋剂,一接触免疫细胞就使免疫细胞活性增强,不光是活蹦乱跳的双歧杆菌能使免疫细胞兴奋,连双歧杆菌的代谢产物、双歧杆菌的尸体都同样使免疫细胞兴奋。兴奋后的免疫细胞杀伤力更强。证明性试验很多,仅举两例:1995年的一项试验证明,口服双歧杆菌发酵乳的健康人,体内免疫细胞吞噬大肠杆菌的能力显著增强;2004年的一项试验证明,口服双歧杆菌发酵乳的健康人,体内免疫细胞杀伤癌细胞的能力显著增强。
  口服的双歧杆菌,一部分在肠道壁上存活、黏附、定植,一部分被排出体外,口服的双歧杆菌浓度越高,定植在肠道壁上的数量越多,被排泄的越少。口服的双歧杆菌若生长在发酵的乳制品里,进入肠道越容易定植。
  双歧杆菌怕抗生素。肌肉注射的抗生素,静脉注射的抗生素,进入肠道里的少,对双歧杆菌影响小;口服抗生素,对双歧杆菌影响大。所以,口服双歧杆菌要与抗生素用药间隔一定时间,起码间隔一天时间。
  双歧杆菌的日常工作,是分解胃肠道没有分解完的淀粉及糖,糖包括多糖、低聚糖、双糖。有害菌如大肠杆菌的日常工作,是分解胃肠道没有分解完的蛋白、脂肪。

(0)

相关推荐

  • 肠道菌群失调推动结直肠癌的发生

    人体肠道内生活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古细菌,其中以细菌为主.到目前为止,在人类肠道中已经鉴定出超过1000种细菌,不同个体共享的核心菌群包含约160种.各种细菌物种以一定的比例共 ...

  • 综述 | Annu. Rev. Immunol:健康和疾病人群中微生物群的代谢物

    编译:小范儿,编辑:小菌菌.江舜尧. 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 导读 新陈代谢是生物界间相互作用的最强有力的驱动因素之一,包括微生物与其多细胞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传统认为新陈代谢是满足能量需求,并为生 ...

  • 两种肠道细菌联手共同推动结肠癌的发生

    结肠癌是一种全球非常常见的肿瘤,由于突变的结肠上皮细胞聚集,促进正常黏膜向恶性腺瘤的转化.大约5%的结肠癌发生在具有遗传突变的个体身上.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由APC抑癌基因突变引起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大 ...

  • 结直肠癌防治新策略——微生物群

    2020年8月的一则消息让人深感痛惜,漫威系列电影<美国队长3>中饰演黑豹的演员查德维克·博斯曼因患结肠癌去世,享年43岁. 结直肠癌 (CRC) 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每年有超过 100 ...

  • 肠道菌群是如何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由于饮酒以外的原因导致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影响着20-30%的人.这一增长趋势背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的肥 ...

  • 就怕病毒与细菌“合伙”害人

    这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确实闹得有点吓人,搞得人心惶惶的,不仅处处隔离,有人连宠物都想到给它带上面具.对病毒应该警惕,但也不要过度紧张.前段时间在本人的公众号"生命的探讨"上写 ...

  • 益生菌调控肠道菌群对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的影响

    文章来源:高广琦,张和平.益生菌调控肠道菌群对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的影响[J].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2021,4(9):111-117. 正 文 免疫疗法是当前用于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多种恶性肿瘤的一 ...

  • 口水的作用可真的不简单!

    2021-05-28 15:21·中国数字科技馆 实验中,一种在唾液中发现的蛋白质能够防止"坏细菌"与肠道细胞结合,这或许能有助于降低痢疾患病率. 你每天会分泌1~2升唾液,它是消 ...

  • 科研丨Nature子刊:胆汁酸促进新生儿肠道菌群的成熟

    编译:茗溪,编辑:小菌菌.江舜尧. 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 导读 出生后,新生儿肠道暴露于母体细菌和环境细菌中,相继形成密集且高度动态的肠道菌群.虽然外源性因素的影响已被广泛研究,但内源性和宿主介导 ...

  • 新研究发现人工甜味剂的危害 或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据外媒报道,一项发表在<国际分子科学杂志>上的研究首次显示了一些最广泛使用的人工甜味剂--糖精.三氯蔗糖和阿斯巴甜--对两种类型的肠道细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