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真迹,千古妙迹”的快雨时晴帖,你知道多少

快雨时晴帖是一件行楷书短简,内容是大雪之後向友人问候。明代鉴赏家詹景凤指出,此迹笔法圆劲古雅,意态闲逸,对赵孟頫的行书有很深的影响。从用笔来看,此帖多圆钝的用笔,点画勾挑都不露锋,结体平稳匀称,在优美的姿态之中,流露出质朴内敛的意韵。乾隆皇帝极珍爱此迹,誉之为「天下无双,古今鲜对」。乾隆十一年,他将此迹与陆机的「平复帖」,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希」,宝藏在「三希堂」中。

三希堂

三希堂是乾隆帝的书房。"三希"即"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也就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三希堂,位于故宫博物馆养心殿的西暖阁,后经各朝都从未有任何变动,至今仍保持原貌。三希堂不仅以储存三希墨宝(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而闻名于世,同时还陈设有大量当时制作的极为精致的工艺品和文房器具,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局部

《快雪时晴帖》是中国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的作品。这是一件行楷书短简,内容是大雪之后向友人问候。明代鉴赏家詹景凤指出,此迹笔法圆劲古雅,意态闲逸,对赵孟頫的行书有很深的影响。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局部

《快雪时晴帖》是仅次于王羲之所书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赵孟頫、刘赓、护都沓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惊羡和赞叹。此帖一般认为是唐代精摹本。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释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王羲之拜上:刚才下了一阵雪,现在天又转晴了,想必你那里一切都好吧!那件事情没能帮上忙,心里纠结至今。世上很多事情就是这么无奈。王羲之拜上,山阴张侯亲启。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鉴赏

这段话就是“王羲之拜上:快雪过后天气放晴,佳妙。想必你可安好。事情没有结果,心里郁结,不详说。王羲之拜上,山阴张侯启。”的意思,这段话就出自著名的《快雪时晴帖》。详细的解释,其实启功先生在《晋代人书信中的句逗》一文中对《快雪时晴帖》部分词义进行了考释,认为“力不次”的“力”字,是指送信人。按古代旅行,走到某处停下来,称为“次”,表示旅程的段落。杜甫诗有“行次昭陵”一首,即是“行到昭陵”。“不次”意谓不能停留,需要赶快回去,因此王羲之写这短札作答复。再看“未果”一词,是未能达到目的,未能实践约会的用语。事未实现,自然心怀不畅,那么“结”字是指心情郁结。

《快雪时晴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写的一封书札,内容是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作品以行书写成,纸本墨迹,纵23厘米,横14.8厘米,4行,28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快雪时晴帖》以圆笔藏锋为主,起笔与收笔,钩挑波撇都不露锋芒,由横转竖也多为圆转的笔法,结体匀整安稳,显现气定神闲,不疾不徐的情态,明代鉴藏家詹景凤以 “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形容它的特色。它书文并茂,明代李日华撰《六研斋二笔》云:“晋尚清言,虽片言只字亦清,快雪帖首尾廿十四字中,字字非后人所能道,右军之高风雅致,岂专于书邪?”(《佩文斋书画谱》卷七十九引)。而书法势巧形密,意疏字缓,用墨清和爽朗,浓淡适宜;用笔圆净健劲,顿挫起伏的节奏与弹性感是较平和的;结体以正方形为主,平稳饱满,时敛时放,能含能拓,寓刚健于妍丽之中,寄情思于笔端之上。

《快雪时晴帖》仅次于他所书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 赵孟頫、刘赓、护都沓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惊羡和赞叹。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他对《快雪时晴帖》极为珍爱,他在帖前写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八个小字,“神乎其技”四个大字。又说:“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全书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誉为“二十八骊珠”,他把此帖和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的晋人三帖,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视为稀世瑰宝。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中的《中秋》、《伯远》二帖原件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此件作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魏晋之后,法书通常以字品定单价,以字数定总价,其后历代沿用成俗。如王羲之七代孙智永,居长安西明寺,草书入神品,传闻“一字直五万(文)”[5]。明代嘉兴收藏家姚绶家藏怀素绢本草书《千字文》,自称“一字值一金”(即一字一两银),当时目为“千金帖”。[7]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孙镰在赵孟頫一卷行书题跋中说,松雪法书在元朝“一字白金五分”[6]。赵孟頫法书一字一两银价格不菲,但较之王羲之法书却简直不值一提。明朝顾山周氏子孙曾带王羲之《二谢帖》真迹,凡76字,向文徵明询价。文氏过眼品鉴之后当即作价:“每一字当得黄金一两,其后三十一跋,每跋当得白钱一两。更有肯出高价者,吾不论也。”若按当时度量单位计价,文徵明定的这个价相当于纹钱600两,按当时米价可买米20万斤,已是天价。其实,文徵明这个定价很靠谱,晚明吴廷购王穉登家藏《快雪时晴帖》,仅24字,就高达1800两钱,折黄金一字约10两。王羲之单字价格以黄金计,与他的书圣地位相当。这一价格远胜历代法书。在明代,赵孟頫的法书鲜有过100两者,如《道德经》二卷也只有70两银。

据说每逢入冬初雪时候,乾隆皇帝一定要取出来看一看,并在裱框的四周写字赋诗盖章。有一天,他心情特别舒畅,在帖的中央。写了一个大大的“神”字。

大别山神话,发布文学作品,传播历史知识,展示搞笑视频,关注,会有更多精彩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