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中医之门第49篇:少阴系统寒水泛滥证
少阴系统存储了人体大量的水液和津液,人体有大概有70%的成分由水液构成,血液、各种津液的主要载体实际也是水分,这些水液和津液都需要阳气的调度和运化,如果外寒侵袭肾阳化寒,就会导致少阴系统所负责运化的水液无法被有效调动和循环,会造成了人体全身机能的低下,严重时就会造成水液滞留在人体内产生水肿并影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这就是所谓的阳虚水泛证。在《伤寒论》中采用的是真武汤的对治思路。
真武汤在《伤寒论》中出现过两次,出现在太阳篇的第82条和少阴篇的第316条。第82条提到,“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第316条说:“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我们把这两条结合起来看,阳虚水泛证的成因可以有两个:一是太阳病治不正确,过分发汗导致使肾阳损伤,阳虚不能制水,这是它的成因之一。成因之二来自于少阴,病患体质不好,少阴系统长期正气不足,外邪从阴化寒,肾阳更加虚衰,结果导致不能制水。无论这个病是来自太阳的错误治疗,还是来自少阴受邪,殊途同归,最终造成的病理变化是阳虚水泛。
水邪的特点是变动和位置不固定的,它常常随着三焦气机的升降出入而移动,因此真武汤适应证中,它所出现的临床表现就比较多,有的人会脸肿,有的人会腿肿,原文第82 条和316 条,归纳起来有六个方面:一个是四肢沉重疼痛这是水邪浸渍四肢的表现;第二个方面,心下悸,这是水气凌心的表现;第三个症状是咳,是水邪犯肺的特征;第四组,或吐,或利,这是水邪浸渍胃肠;第五组症状是太阳病篇提到的“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这是水邪上冒清阳,水邪浸渍头部经脉所造成的临床表现。头眩,头晕目眩,就是水邪上冒清阳。“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是指身体不能够有准确的、有力的、稳定的运动,走起路来颤颤巍巍,拿起筷子哆哆嗦嗦,象美尼尔氏综合证;第六个症状是小便不利或小便利。小便不利是阳虚气化失司,小便利就是所说的小便清长,特别是夜尿频繁,这是阳虚不能摄阴。可以归纳两条,真武汤的主要适应证,归纳为肿、悸、咳、吐、利、眩、动,尿不利。
《伤寒论》的原方采用的是茯苓、芍药、生姜、白术和炮附子的组方。这个组方的君药是茯苓,因为身体里积水,所以用茯苓来泄水。第二味药是芍药,在桂枝汤中我们了解到,芍药有收缩经脉的作用,通过收缩经脉可以将多余的水“挤”出来,其次,相对桂枝,芍药通过“收缩”有固持表系统的作用,人体在过分发汗损失阳气后用芍药来固表并恢复经脉的弹性。第三味药是生姜,生姜除了本身具有祛水的作用外,其发散的性质还有利于祛除经脉中多余的水邪。第四味药是白术,白术的作用是健脾固水的作用,通过观察自然界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水邪泛滥的时候可以通过增加土来控制水,是“土克水”的原理。第五味药是炮附子,就是被生附子被烤过或者炒过,仲景先生在《伤寒论》中,在祛除经脉、肌肉和体表系统中的水邪和寒邪都会用到炮附子,从炮附子制作工艺来看,炮附子相比生附子具有把发散的性质维持在“表系统”范围的作用。
火神派的领军人物卢崇汉教授在其《扶阳讲记》中记录了一名日本患者前列腺疾病导致排尿不畅的案例,卢教授讲到通常把真武汤中的芍药改为桂枝来治疗阳虚水泛的症状。笔者认为,在真武汤中分别使用桂枝和芍药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思路。真武汤中用桂枝适合治疗体内大量积水,排尿不畅的病患,但前提是要确保病患真阳是充足的,因为把桂枝放在真武汤中有开解太阳“醍醐灌顶”增加排尿的功能,有“释放”阳气的作用。卢教授没有讲这例患者是如何善后的,但笔者认为,从病患的年龄(好像是60多岁)来推测,长期使用桂枝真武汤是很难善后和巩固疗效的,而且长期使用水邪排出后会导致能量提前透支,造成阴阳俱损,善后必须考虑用一些养阴护阳,补充真阴,并且能在较长时间内实现阴阳自我转化的思路,要从金匮肾气丸的思路去考虑。仲景先生在真武汤中使用了芍药,如果病患长期素来少阴不足、并且没有太阳兼证,用芍药要比桂枝更加稳妥,因为芍药固表的作用有保护和收敛身体阳气的作用,同时芍药本身也有养阴保护身体津液和利尿的作用,但芍药的收敛的作用也会对太阳系统的宣发起到破坏作用,使用时要斟酌考虑。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有身体内容易积水的体质性的慢性疾病,或者有水邪泛滥引起的高血压,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可以用真武汤的思路去处理,善后的长期性问题,可考虑用金匮肾气丸等组方思路来收功,地黄、山茱萸、山药这些药具有填补肾精,滋阴育阳的效果,从长期来看,又有实现阴阳自持转化发挥长久功能的效果。
仲景《金匮要略》中治疗慢性疾病和体质性疾病的提出了阴阳既济的方法,以金匮肾气丸为典型代表。在进行慢性病收功时合理的使用生地、麦冬、山药、等滋阴的药物,不仅不会损阳,而且会扶阳并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一点,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组方特点去探究,更可以从实践中得到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