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儿时的“年”|健康夜话

01

有一部电影叫《过年》,讲的很像我们小时候。但一想到东北的年,首先想到的还是冰天雪地。

小时候,东北的雪似乎比现在多得多。每次下雪后,大家就出来扫雪,然后把雪一堆一堆地堆在路边。房顶上依然铺着厚厚的白雪,家家的窗户上布满霜花。白雪和霜花伴随着西北风,使“冷”成为东北冬天的最大特点。

然而,“热”,也是东北过年的一大特点。平房里火炕、火墙的炙热,邻里乡亲的亲热,孩子们对年的“狂热”……

东北屋里面的热自不必说,屋里屋外的温差可以达到50摄氏度(室内零上25摄氏度,室外零下25摄氏度)。邻里的“热”在平时和过年都能体现出来。

我们家在父母单位的家属大院里,左邻右舍都非常熟悉。每家三四个孩子,彼此之间都是“亲兄弟”“亲姐妹”。尽管当时家家都不富足,但谁家偶尔做点好吃的,都会给邻里乡亲送点儿,或者把邻家孩子叫来尝尝鲜儿。

那时候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叫“隔窝香”,同样的东西,喜欢吃人家的。因此,大人们都非常注意邻里关系。每逢过年,三十晚上闹腾一夜。初一一大早,父母就催着我们起床,催着去叔叔、阿姨家拜年,生怕别人家的孩子赶在我们前面。所以说,那时候过年,好像不是一家人在过年,而是一个大院、一个单位在共同过年。

那时候的年是给孩子们过的。因此,孩子们对过年更是“狂热”,因为过年可以有“好吃的”“好穿的”和“好玩的”。

02

小时候,每家平时的主食是玉米面和高粱米。尽管现在有人把它们称为“健康食品”或“绿色食品”,但我是绝对不爱吃的。那时,很少能吃到大米、白面,肉蛋更是孩子们的奢侈品。东北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的。从那天起,家家户户就有了过年的气氛,除了打扫庭厨,还需要煎炒烹炸,准备好吃的。这样的工作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从初一到初五,家家不能“开火”,因为灶王爷已经不在家了。事实上,不是不开火,而是不做新的饭菜了,大家腾出时间来玩儿,走亲戚。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晚餐,是令孩子们垂涎的。记得每年年三十,父母都会拿出一张纸,很正式地列出十几个菜名,然后照着菜谱去做。我们几个孩子会很殷勤地跑前跑后,有时充当采购,有时充当小工,全家忙个不停。到了晚上六七点钟,喧嚣的城市突然变得异常安静,而家家户户却变得热闹非凡。

半夜的饺子是不能少的,因为这意味着新旧两年的交替——交子(也就是饺子)。这顿饺子还有很多说道儿。妈妈会在饺子馅中放上糖、葱、蒜、钱、面团等。吃到糖的是“嘴甜,会说话”;吃到葱的“聪明”;吃到蒜的“会算计,能省钱”;吃到钱的“富庶”;吃到面团(死面)的“死心眼儿”。每次大家都怕自己吃到死面疙瘩,谁吃到了就会被奚落一番。而我爸爸和我是“中标”最多的。

就是在这样一个时刻,我们才能体会到“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在这个时刻,我们真的长了一岁。我们开始给长辈拜年,收压岁钱,然后出去放鞭炮,去把那个传说中的怪兽“年”吓跑。

03

接下来,就是一顿接着一顿“好吃的”,而且都有讲究,什么“年年有鱼(余)”了,什么“粘粘糕(年年升高)”了,这场盛宴一直持续到初五晚上。

在东北过年,不能不提花生、毛客(葵花籽)和糖块这老三样儿,它们也是我们小时候过年不可缺少的零食。到现在,只要嘴里含着奶糖,吃着花生或瓜子,我都有一种“过年”的感觉。

说到穿,小时候有一句经常听的话——笑破不笑补,因为那时候孩子们几乎都穿带补丁的衣服。但每到春节,家里一定给孩子们做一件或一套新衣服。那时候不是上街买服装,父母常常既是厨师,也是裁缝。每家都有缝纫机,在年前,妈妈会拿出长尺、剪刀,把买来的布裁成一块块的,然后随着缝纫机“嘣嘣嘣嘣”的声响,一套衣服就出来了。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的第一件翻领夹克服,因为那时候穿翻领衣服的人还不多。大概是在我上五年级的时候,这件新衣服也是在大年初一这天才穿上的,意味着“万象更新”。

“玩”更应该是孩子们的事,但现在似乎孩子们已经退出“过年”的舞台。而我们小时候盼着过年,还真不仅仅是因为有好吃的、好穿的,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时候,孩子们成了世界的中心,是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候。

到了“小年”,我们就会向父母“申请经费”去买“鞭”。那时候的鞭炮都是按“百”来包装的,有一百响、二百响、五百响,绝对不会有上千、上万的。孩子们买来几包鞭炮,回到家里,小心翼翼地拆开,把一个一个的鞭炮松解为“单体”,然后放在暖气上烘烤,生怕有一个、两个受潮出现“哑炮”。等大年三十吃完饺子,我们就把鞭炮揣在兜里,拿着一枝香,跑到外面放鞭炮。

04

鞭是一个一个放的。从兜里拿出来一个,把引芯对准香火,用嘴吹着,使香火亮起来,点燃鞭炮,在鞭炮快要爆炸的一刹那,把鞭炮扔出去。鞭炮在空中炸响,带来一片回声。如果扔晚了,鞭炮就会在手里面炸响,胆儿小的孩子不敢用手拿,放在地上或插在雪堆里,点燃后跑得老远,还堵着耳朵。就是这幅图景,产生了一幅年画。但是,这是我们很看不起的孩子。不过,那时候的鞭炮“威力”也比较小。曾经有一个小朋友把鞭扔到了我的脖子里,也只是在皮肤上留下一片黑。

当年放的“花”不叫礼花,叫“呲花”,多是做成一个个小图形,如小松鼠或小鸡,抱着一个小花筒,点燃后,呲出来火花,然后有一个高调的哨鸣。这样的花,我们曾经在屋里燃放过。这些也都是给孩子们玩儿的。换句话说,所有的“燃放”都是为孩子们准备的。年,也是给孩子们过的。

孩子们还常常有另外一个工具,那就是灯笼。有心的孩子会用竹条做骨架,用纸糊出来一个大灯笼,还常常在上面贴上剪纸,或画上画。也有比较简单的灯笼,就是拿一个罐头瓶,里面立上一根小蜡烛,用绳子绑在瓶口,提起来,就成了。当别人在放鞭炮时,有些孩子就拿着灯笼找没有爆炸的“小鞭”,有有引信的,也有没有的。有的,就“赚”了一个,自己听一个响;没有的,把小鞭折断,用火直接点燃火药,放“呲花”。孩子们通常会玩到夜里两点、三点。记得有一年,我在外面玩到了五点。

虽然东北春节的冰天雪地令人生畏,但过年可以在孩子们心中点燃一把火,使他们忘记严寒。我突然意识到,成年后的“年”之所以不像年,是因为年的“天真”和“想象”,都已经随着巨大的烟花爆竹的爆炸声烟消云散了。别样的年,只存在于儿时的记忆中了。


(0)

相关推荐

  • 【在场新年征文之三】《散文集锦》

    [在场专刊] 在场新年征文之散文集锦 作者:海清.雷春翔.李忠娜 冬有回忆一把 作者:海清(一株木棉) 十二月,是一年的尾巴.捋着这个尾巴,转眼就是2017年了. 林徽因有诗云,"寒冷如花, ...

  • 追寻年味……

    追寻年味-- 年味儿是啥?不同人群不同年龄各有说法.老人会说,贴春联.年夜饭.满堂和气:中年人会说,大扫除.买年货.走亲访友:小孩会说,压岁钱.收红包.放任自由-- 其实年味儿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它 ...

  • 除夕接福,告诉你福神什么时候到

    打造最具人文精神的自媒体公众号 点击上方"老杨品谈"关注 个人微信:yangyu1970s 过年了,老杨先在这里给大家拜个年.祝大家一切都好,天天都乐.感觉每天都关注<老杨品 ...

  • 庆馀年丨王清福:小时候的年

    小时候就是盼过年.儿歌这样唱道:"绑天灯,采松凹,穿新衣,戴新帽.打灯笼,看庭照,吃饺子,放鞭炮." 那时候没有电灯,一到夜晚黑灯瞎火,小孩子晚上出门总是提心吊胆.只有过年了才能提 ...

  • 【记忆】过大年(下)

    作者简介: 张虎生,孝义市下堡镇下堡村人,北宋大儒张载第27世孙.1993毕业于兑镇高中,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任职高级工程师,从事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研究 ...

  • 感情纽带——亲子活动

    2019年元旦,幼儿园各班组织了不同的亲子兴趣活动,有包饺子,做灯笼,拼图,画画上颜色--都是孩子喜欢的. 很多父母都是第一次陪着孩子们完成一项地推任务,孩子特别开心,给了父母一次近距离观察自己孩子的 ...

  • 把过年的灯笼留到五一

    我是个特别重情感的人.    这次妻子五一回家,看到门口高挂的灯笼,心生奇怪,怎么我这么懒,过年都两个多月了,还不把灯笼摘喽?      其实,她不知道,我是为他把灯笼留下来,照亮回家的路. 过年是全 ...

  • 程金顺 | 爆竹声中一岁除

    爆竹声中一岁除 文|程金顺 我是一枚爆竹.我从远古走来,在牛年到来之际,想跟你说说心里话,亲爱的你不会厌烦我吧? 我的样子大家应该十分熟悉.我圆柱状的身上爱穿一件红色的外套,头顶上有一根银灰色的小辫子 ...

  • 1043期 || 罗志英:五味杂陈忆儿时

    妥说  |  文史  |  艺术  |  诗词  |  文苑  |  经典  |  诗经 虽然路程很短,但总怕回到故乡,因为那里有太多复杂的记忆. 当时的我.儿童成长时期所处的特定年代里"奇 ...

  • 忆——儿时的快乐

    哈哈--哈哈-- 是你强壮的手臂托起年幼的我的笑声. 每每你工作之余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用你那强壮的手臂把我举的高高的,伴随你的哦~哦~的节奏,是我快乐的,无忧无虑的欢笑. 哈哈--哈哈-- 是你给我 ...

  • 【谭小香】忆儿时(7首)

    文\谭小香 忆儿时 病不入童龄,朝朝春日经. 读书兄妹伍,陋室感温馨. 自寿 艰难又一年,身体不如前. 含苦红莲笑,艾蒲青岸边. 有感5·20 上午对荧屏,才知五二零. 青春抓不住,好似那流星. 维修 ...

  • 说起孩子刚病的时候,频频哽咽;现在,不会了!|健康夜话

    说起孩子刚病的时候,频频哽咽;现在,不会了!|健康夜话

  • 清明,也是一次重逢|健康夜话

    清明节 到了,我想起了小杰.清明节对于小杰来说,应该是一个既陌生又充满期盼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他有很多话要对妈妈说,很多事情想跟妈妈汇报.他的妈妈,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01 不敢面对妈妈 第一 ...

  • 再忆儿时薛刚山

    沿着青石板铺就的老爷庙官道北口向南走.麟疵栉比的临街店铺,铺板紧闭.路东的中和堂药店的山墙上,优美的砖雕华表,依然透出温馨和娟秀.彰显出逝去的繁华.沿着中和堂山墙往东拐,上层建有魁星阁的小东门展现眼前 ...

  • 【赣雩文艺】作者:李生财《忆儿时过六一》(外一首)​总第946期①2021年第152期①

    (点上面播放按钮可赏听音乐哦) 忆儿时过六一 作者:李生财 蹉跎年七十,六一记犹强. 绿草生凉意,繁花散蜜香. 咚咚腰鼓响,烈烈彩旗扬. 笑语歌声起,红巾永世昌. 科镇孟夏 作者:李生财 科镇春来雪不 ...

  • 在心理门诊,她怯怯地说出了一切|健康夜话

    这是一个10岁的女孩,今年读三年级,却已经在家呆了3个月.上学期有两个月没上学,这学期开学以来,还没有去过学校. 女孩的妈妈一大早就带她来了医院,却怎么也无法把她哄进诊室.轮到她们了,任凭妈妈怎么叫唤 ...

  • 【诗艺国际】赵长顺 | 忆儿时夏收(外一首)

    ▼ 忆儿时夏收(外一首) 作者/赵长顺 [作家/诗人风采] [作家/诗人简介] ★ 赵长顺,笔名:上善若水,陕西西安市,退休干部.九十年代在陕西日报西安晚报群众艺术等报刊发表现代诗五十余首,因工作繁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