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保定的前世今生
光绪《保定府城图》
“一亩泉,老河头,曲曲弯弯东南流。”夏末清晨,荷叶田田的一亩泉源头,令人想起这首熟悉的童谣,记忆如同锦鲤甩尾破开的水面,在河北省保定市的历史长河中翻起阵阵涟漪。
“保定”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小雅·天保》一文,为“保佑安定”之意,可谓古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与向往。正因词意吉祥,北周武帝、北宋神宗、大理段正明都曾将“保定”做过年号。
西有太行屏障,东有沼泽白洋,易守难攻的保定,因“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的地理位置,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北宋为加强北部边防,在清苑县设保塞军,有保卫边塞之意。北宋淳化三年(992年),保州城建成,正式开启保定千年州城的历史。
历史滚滚向前,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成吉思汗手下大将张柔(定兴人)“画市井,定居民,引水入城,恢复保州”,奠定了今日“靴城”的城市格局。至今,人们在老城区仍能找到保州城留下的印记。如著名的帅府胡同,就是张柔当年驻地。再如税务角,就是当时税务司所在地。
1272年,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在奠定今日北京城市基本格局的同时,其政治影响力也向周边辐射。曾经单一军事功能的保州改为顺天路治所,并开始增加政治功能。1275年,顺天路改名保定路,作为大都南大门,“保卫大都,安定天下”的寓意,或肇始于此。
明朝,保定路改设为保定府。期间最大的变化是,为适应防御的需要,保定城由过去的土筑城墙,变成一座砖砌城墙。明崇祯11年(1638年)设保定总督,辖保定、山东、天津、登莱四巡抚之地,后又增辖湖广部分地区,可谓大权在握。
“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既彰显了直隶总督的权柄,也成为直隶省会保定的繁盛见证。有“东方俾斯麦”之称的李鸿章,在平均任期2.5年的直隶总督任上,一干就是25年,身兼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权倾朝野。作为八督之首的驻地,保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随之飞跃发展。
在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玲《北京与周边城市关系史》一书中,彼时的保定,是北京农副物资和手工业产品补给地。太行山为北京输送山珍野味,白洋淀输送水产品。至今,北京的水产品经营者,还有很多安新人。保定城区,很多手工业者为北京服务。老保定人李松欣称,如今的金线胡同就是当年为北京城提供刺绣服务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八大厂的建设,保定一度走向辉煌。此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保定几度起落。
历史的脉络,总有痕迹可循。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保定区划调整,城区面积扩大到2531平方公里。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成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作为京津冀区域中心城市的保定,又迎来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实现跨越、崛起与复兴,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断流的一亩泉河,而今再现“曲曲弯弯东南流”场景。保定,也在协同发展的号角中,迈向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