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春的一天,时任平原省委书记吴德...

1951年春的一天,时任平原省委书记吴德在东阿鱼山曹植墓附近发现了一把刻有“曹子建”铭文的古佩剑,于是花了20万块旧人民币将其买下。之后为了研究三国历史,保护文物古迹,在吴德的批示下,由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会同东阿县文化馆,于1951年6月正式对曹植墓进行清理发掘。

从发掘简报可知,当文物工作者打开曹植墓墓室以后,发现墓室由外甬道,前室和后室组成,为标准的三室一厅。其中曹植棺木放置在前室中部,尽管棺内铺垫了木炭灰和朱砂等防腐剂,但曹植遗体还是没有保留下来,只剩下28块人骨头。不过棺木里的陪葬品还是比较丰富,文物工作者从中出土了金雕帽花,玛瑙,玉带挂钩,陶狗和陶灶等132件珍贵文物。

1977年东阿县开展文物普查,由县文物局对曹植墓展开第二次发掘。此次发掘文物工作者从中出土了一块刻有“陈王陵”字样的墓砖。原来曹植于232年被魏明帝曹叡册封为陈王,享受食邑达十万户,生活处境得到极大改善。然而尽管曹叡有意重新启用曹植,甚至曹植本人也提前草拟好政纲,但面对朝臣的劝谏,直指曹植“一朝得偿夙愿,恐难为臣”,最终令曹叡收回成命。曹植见报国无望,很快就一病不起,于当年年底抑郁而终,享年40岁。

但对于曹植这位叔父,曹叡还是在其死后给予了极大礼遇。从出土墓砖可知,曹植墓建于大魏太和七年,即公元233年,为兖州刺史侯昶奉旨派遣百姓200人负责建造,凡是参与修建曹植墓的百姓,可以免去其他劳役。

如今除了曹植墓墓冢外,墓园里还有一块国宝隋碑,全名为陈思王曹子建庙碑,刻于隋朝开皇十三年,即539年,讲述了曹植第十一世孙曹永洛在当地建立曹植祠堂和进行祭祀的事迹。值得一提的是,这块隋碑碑文同时出现了篆书,隶书和楷书字体,康有为曾对此评价“快刀斩阵,雄快遒劲者,莫若曹子建碑矣。”

另据三国文物遗址考察报告的记载,在河南通许和淮阳,还有两处曹植墓墓。其中通许曹植墓位于七步村,相传曹植的千古绝唱七步诗就在此完成。1470年的一天,一场大雨将通许曹植墓墓室冲开,当告老还乡的明朝副都御使娄良与百姓进入墓室后,发现有一条很深很深的隧道,不知道通往何方。除了找到一块刻有“魏曹植之墓”字样的墓碑外,并未发现棺木的痕迹,可见通许曹植墓为衣冠冢。

至于淮阳曹植墓,又名思陵冢,封土占地面积为3000平米,高15米,由于淮阳别称为陈,这里是曹植的封地,因此在东阿曹植墓没有被发掘以前,淮阳曹植墓一度被视为曹植真墓所在地。

那么东阿曹植墓出土文物现在都在哪里展出呢? 1952年平原省行政区划被撤销后,东阿被划给山东管辖,曹植墓出土文物和遗骨,包括吴德当初买下的佩剑,在山东短暂寄存后,全部移交给了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历史博物馆。1984年这批文物的大多数又归还给了东阿县,作为曹植墓陈列馆的素材。但离奇的是,曹植遗骨和佩剑却从此下落不明,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均声称未曾接收过遗骨和佩剑,原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则表示上级接收了,但当时没有手续,东阿县文物管理所负责人回忆在移交的时候就丢弃了遗骨,鉴于有关三方各执一词,曹植遗骨和佩剑的丢失就这样成为历史的遗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