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验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真伪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定
青花釉里红这一品种的陶瓷作品不断地随着时代变化有所创新。笔墨当随时代,不同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应该产生不同的风格。青花釉里红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四个个方面:一是紧随时代极富生活气息的新题材;二是手法日渐丰富多样;三是根据青花釉里红的特性,出现新的陶瓷造型;四是思想观念和创作理念的更新,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作品是躯体,思想才是作品的灵魂青花釉里红是素雅与浓艳的和谐统一,既幽靓明快,又雍容华贵,它的魅力足以超越时空的界限。再加上雅俗共赏的題材内容,精心设计的优美的瓷器造型,这一枝名贵夺目的花,必将在多姿多彩的陶瓷世界里永远盛放。

雍正、乾隆期间,又推出了青花釉里红。所谓青花釉里红,是将青、红两种釉下彩绘于同一器物上的装饰。在透明釉的覆盖下,经高温煅烧而成。改变了以前只绘一色之单调。青红两色互相衬托,显得分外娇娆,令人赏心悦目。清康熙年间又烧制成功了失传已久的釉里红,其呈色较为稳定。到雍正期间,色调鲜红的釉里红,显色稳定精美;所绘制的图案,烧制后线条也足够清晰。
釉里红瓷创烧于元代,但数量极少,可谓凤毛麟角。原因是铜离子对温度极为敏感,在窑炉中火候不到,呈现黑红色或灰红色;火候销过铜离子便挥发,从釉层中逸出,呈现特有的飞红现象或干脆退色,纹饰不连贯。当时烧柴窑很难控制窑温,只有凭把桩师父的经验与取出火照对比,无法大规模生产。而且元人尚白,汉人尚红,民族认同感也有别,所以釉里红产量一直很小。

釉里红这种釉技艺,由浮梁磁局创烧于元代,明御器厂做了改进,使之更为精美。釉里红因烧成合格品很困难,故其产品极为名贵。釉里红有单独装饰的,但大多数与青花相结合在一起进行装饰而称为“青花釉里红”。其特点既有青花的“幽靓雅到致,沉静安定”的特色,又增添了釉里红的浑厚壮丽,丰富了色彩效果,形成了高雅而又朴实的艺术风格。因此,青花釉里红瓷成为我国珍贵的品种之一。
据《宋史》记载,我国在宋代已有“紫花坐墩(即釉里红)的生产,但未见有宋代釉里红产品出土或传世,就连元代的釉里红也十分罕见。青花瓷起源于唐代,釉里红瓷起源于元代,两者组合为青花釉里红瓷是元代:根据已发现的文物资料,江西省“至元戊寅”款青花釉里红器(公元1338年),既是釉里红器有明确纪年的瓷器,又是青花釉里红器起源的物证。

把青花与釉里红组合在一件瓷器上,成为一个新的艺术精品,这是元代景德镇陶瓷艺人的一项创造性成就。釉里红颜料只有涂布达到一定厚度才能呈红色,而且一旦呈色,颜色都比较浓,因此它不能产生颜色深浅的层次变化。青花的呈色,类似于水墨画,随着颜料涂布厚度的变化,可以产生由淡到浓的各种颜色效果。因此,青花弥补了釉里红呈色层次变化的不足,而釉里红则丰富了青花瓷的色彩。从烧成技术上看,要得到好的釉里红和青花颜色,各自都需要在特定的烧成制度下进行。要将两种颜料在统一的烧成制度下烧成,必须寻找在同一制度下烧成的釉里红配方和青花配方。即使在现代的九十年代,用柴窑烧制青花釉里红瓷,仍然需要熟练的烧窑师傅才能掌握窑炉气氛,且不能大量生产。而用现代测试手段,用煤气烧制青花釉里红瓷,也是在九十年代经过专家科研课题组才完成的项目,且只能小批量生产。
“青花釉里红”是指在瓷胎上以青花和釉里红两种彩料分别绘画纹饰的不同部分,再罩上透明釉后入窑高温还原气氛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这一品种的工艺基础是建立在“青花”和“釉里红”两种釉下彩工艺特点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