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锋: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七)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七)
尹锋
运用五行学说指导治疗,主要体现于控制疾病的传变,从而确定治疗原则,指导脏腑用药,以及作为针刺取穴之依据。
在疾病过程中,一脏有病常会在不同程度上波及其他四脏。因此在治疗时,除对所病之脏进行治疗外,还应考虑其他相关的四脏,应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理论,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控制疾病的发展,防止病情加重。如肝脏有病可通过相生途径影响到心、肾,也可通过乘侮途径波及于脾、肺。尤其肝气太旺之证,最常发生的病变是木旺乘(克)土,或者木旺侮金,故在肝病未发生乘脾、侮肺之前,消除肝气偏盛的同时,还应兼补脾土,或扶助肺金。脾或肺气得以顾护,就阻断了来自于肝的乘袭之邪,或反侮之邪,故《难经·七十七难》中有“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之说。对其他四脏之病也应循此思路控制病情,尽早消除疾病,防患于未然。
运用五行相生理论指导治疗疾病,主要是针对五脏之间属于母子关系两脏失常的的病症。就疾病性质而言,母子两脏关系失常,主要有虚证和实证两类,故《难经·六十九难》为此制定了“虚则补其母,实则补其子”的治疗原则。所谓“补母”,是针对母子两脏关系失调中虚证的治疗原则,此时当以补母脏之虚为主,如肝阴虚,可通过补肾阴(属水,为肝之母脏)以生肝木。所谓“泻子”,是针对母子两脏关系失调中实证的治疗原则,此时应以泻子脏之实为主,如肝热症,可以通过潜清心泻火治之。
运用五行相克理论指导治疗疾病,主要针对五脏之间属于相克关系失常的病症。无论是相克关系失常中的“相乘”或者“相侮”,都有一方太盛,或者另一方太弱,所以必需抑制太强的一方,扶助虚弱的一方,才能使其复归到正常的相克关系,此即为“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例如肝气属木,木太旺乘脾土,治疗时就应当考虑用疏肝之法,以泻肝木之盛;同时用健脾补脾之法,扶助脾土之弱,方可使肝脾复归到正常的相克关系。
人体五脏相克关系异常而出现的相乘、相侮等病理变化的原因,不外乎“太过”和“不及”两个方面。“太过”者属强,表现为机能亢进;“不及”者属弱,表现为机能衰退。因而治疗上须同时采取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并侧重于制其强盛,使弱者易于恢复。若一方虽强盛而尚未发生克伐太过时,亦可利用这一治则,预先加强其所胜的力量,以阻止病情的发展。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四种。滋水涵木法,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疗方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要以滋肾阴以补肝阴。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培土生金法,是健脾生气以补益肺气的治法。主要用于脾气虚衰,生气无源,以致肺气虚弱之证,若肺气虚衰,兼见脾运不健者,亦可应用。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之阴的治法,亦称滋养肺肾法。主要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的肺肾阴虚证。
必须说明的是,按五行生克次序来说,心属火,脾属土,火不生土应当是心火不生脾土,而益火补土应当是温心阳以暖脾土。但自命门学说兴起以来,多认为命门之火具有温煦脾土的作用。因此,目前临床上多将“益火补土”法用于肾阳(命门之火)衰微而致脾失健运之证,而少指心火与脾阳的关系。
在“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下,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泻南补北法四种。“抑强”适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肝气横逆,乘脾犯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之证,称为“木旺乘土”,治疗应以疏肝平肝为主。又如木本克土,若土气壅滞,或脾胃湿热或寒湿壅脾,不但不受木之所克,反而侮木,致使肝气不得疏达,称为“土壅木郁”,治疗应以运脾祛邪除湿为主。抑其强者,则其弱者机能自然易于恢复。“扶弱”适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脾胃虚弱,肝气乘虚而入,导致肝脾不和之证,称为“土虚木乘”或“土虚木贼”,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主。又如土本制水,但由于脾气虚弱,不仅不能制水,反遭肾水之反克而出现水湿泛滥之证,称为“土虚水侮”,治疗应以健脾为主。扶助弱者,加强其力量,可以恢复脏腑的正常功能。
抑木扶土法: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或平肝和胃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临床应用时,应依据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对抑木和扶土法有所侧重。如用于木旺乘土之证,则以抑木为主,扶土为辅;若用于土虚木乘之证,则应以扶土为主,抑木为辅。培土制水法:是健脾利水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敦土利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佐金平木法: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也可称为“滋肺清肝法”。适用于肺阴不足,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证。若属肝火亢盛,左升太过,上炎侮肺,耗伤肺阴的肝火犯肺证,当清肝平木为主,兼以滋肺阴以肃降肺气为治。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故称泻南补北法。若由于心火独亢于上,不能下交于肾,则应以泻心火为主;若因肾水不足,不能上奉于心,则应以滋肾水为主。但必须指出,肾为水火之宅,肾阴虚亦可致相火偏旺,也称为水不制火,这属于一脏本身水火阴阳的偏盛偏衰,不能与五行生克中水不克火混为一谈。
在针灸疗法中,针灸学家将手足十二经近手足末端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分别配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在治疗脏腑病证时,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的生克规律进行选穴治疗。如治疗肝虚证时,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取肾经的合穴(水穴)阴谷,或本经合穴(水穴)曲泉进行治疗。若治疗肝实证,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取心经荥穴(火穴)少府,或本经荥穴(火穴)行间治疗,以达到补虚泻实,恢复脏腑正常功能之效。
人的情志活动,属五脏功能之一,而情志活动异常,又会损伤相应内脏。由于五脏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故人的情志变化也有相互抑制作用。临床上可以运用不同情志变化的相互抑制关系来达到治疗目的。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就是情志病治疗中的所谓“以情胜情”之法。
五行学说运用五行归类理论,将五脏、六腑、五体、五官和药物的五色、五味归属于五行。根据“同气相求”的理论原则,认为同一五行的色 味药物,常与同一五行的脏腑组织存在着其对应关系,并能调整该类脏腑组织的功能失调状态。如色青、味酸的药物属木,归经于肝木系统,如白芍、山茱萸味酸有滋养肝血之作用;色赤、味苦的药物属火,归经于心火系统,如朱砂色赤入心安神;色黄、味甘的药物属土,归经于脾胃系统,如黄芪、白术味甘,入脾补气;色白、味辛的药物属金,归经于肺金系统,如石膏入肺以清肺泻热;色黑、味咸的药物,归经于肾水系统,如玄参、生地色黑、味咸入肾以滋养肾阴等。
总之,根据五行相生、相克规律可以确立有效的治则和治法,指导临床用药。但在具体运用时又须分清主次,要依据双方力量的对比进行全面考虑。或以治母为主,兼顾其子;治子为主,兼顾其母。或以抑强为主、扶弱为辅;扶弱为主,抑强为辅。如此,方能正确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治疗效果。
易和书斋主人
尹锋,1964年生,祖籍甘肃山丹,传统文化的修习者与实践者,师承国学大家费秉勋教授、俞长江教授。现为:伏羲故里国学院院长,欧洲中国传统文化科学院院士,陕西青年电影制片厂文化顾问,陕西省老子书道研究会副会长。出版《掌上奇门》《掌上乾坤一一解析奇门遁甲》《斗转星移一一解开奇门遁甲之迷》《解析风水一一传统堪舆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上、中、下)等,著述二百余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