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272):开天辟地——释“辟”
本文约6200字,阅读约需要12分钟
(本号逢双日更新,敬请关注)
汉字探微
(272)
开天辟地——释“辟”
朱英贵
一、“辟”字小引
成语“开天辟地”保存着一个古代神话传说: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的远古,天地还没有形成,到处是一片混沌,样子好像一个浑圆的鸡蛋。在这浑圆的东西当中,孕育一个人类的祖先——盘古。
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在这浑圆的东西中孕育成熟了。他发现眼前漆黑一团,非常生气,就用自己制造的斧头劈开了这混混沌沌的圆东西。随着一声巨响,圆东西里的混沌,轻而清的阳气上升,变成了高高的蓝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变成了广阔的大地。从此,宇宙间就有了天地之分。
盘古出世后,头顶蓝天,脚踏大地,挺立在天地之间。以后,天每日增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这样又经过一万八千年,天高得不能再高,地厚得不能再厚,盘古自己也变成了九万里高的顶天立地的巨人,像一根柱子一样撑着天和地,使它们不再变成过去的混沌状态。
盘古开天辟地后,天地间只有他一个人。因为天地是他开辟出来的,所以他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天地也跟着发生不同的变化。他高兴的时候,天空晴朗;他发怒的时候,天空阴沉;他哭泣的时候,天空下雨,落到地上汇成江河湖海;他叹气的时候,大地上刮起狂风,他眨眨眼睛,天空出现闪电;他发出鼾声,空中响起隆隆的雷鸣声。
不知经过多少年,盘古还是死了,躺倒在地上。他的头部隆起,成为东岳泰山;他的脚朝天,成为西岳华山;他的肚子高挺,成为中岳嵩山;他的两个肩胛,一个成为南岳衡山,另一个成为北岳恒山。至于他的头发和汗毛,全变成了树木和花草。后来,才有了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三皇,即天皇、地皇和人皇。
盘古氏开辟天地,开始有了人类历史。在“开天辟地”这个成语之中,这“辟”字的含义原来也是“开”(开拓)的意思。那么,“辟”字在造字之初的构形理据真的含有开拓天地般的伟大意思吗?答案是否定的。原来“辟”字的造字本义不但不能开拓天地和产生人类,反而却有杀人的意思,却原来,它的本义是用刑刀砍劈人头。这一篇就来讨论“辟”字的形义联系和字义演变。
二、“辟”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辟”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辟”字的甲骨文为合体会意字(从卩,从口,从辛),它是由“卩 ”、“口”、“辛”三个构件会合成义的。“卩 ”象跪坐的人形,“辛”是一把刑刀,人与刀之间的“口”(其实是小方框或小圆圈)代表砍落的人头,表示用行刑的大刀把罪犯的头砍下来的意思(甲1046)。也有的字形“口”与“卩 ”分写在刑刀两边(甲3238),这样的字形更加形象地描画了古代的大辟之刑。还有一些甲骨文形体省略了砍下的人头“口”(乙6768),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初文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
“辟”字的金文字形跟甲骨文一脉相承,只是刑刀的形状逐渐演变成了“辛”的形体。《说文》小篆进一步线条化与艺术化,使得字形更加规范。小篆再经隶变与楷化之后,便形成了现代楷书“辟”的规范形体。
《说文解字》卷九辟部:“法也。从卩从辛,節制其辠(罪)也;从口,用法者也。凡辟之屬皆从辟。”许慎所释与造字本义尚有差距,“法”应该是“辟”的引申义,并不是其造字本义,“从口,用法者也”的说法也偏离字形的原始义。因为“辟”的本义是指用刑刀砍劈人头,它应该是“劈”的本字。
清朝末年执行大辟(砍头)刑罚的照片
三、“辟”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辟”字(读作pì)的本义当为砍劈(处人以死刑),即用刑刀砍劈人头。例如:“墨辟疑,赦,其罚百锾。大辟疑,赦,其罚千鍰。”(《书·吕刑》)孔传:“墨刑疑,则赦。”郑玄疏曰:“死刑是罪之大者,故谓死刑为大辟。”“辟”刑是夏商五刑(辟、墨、劓、剕、宫)之一,也就是死刑,其执行方法主要是斩首。
“辟”字由其初文的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一些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其一,表示刑罚。由处死的意思可以引申表示各种刑罚。例如:“先王之命,唯罪所在,各致其辟。”(《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再如:“贵宠之臣,众所属抑,其有愆尤,上下知之。裒美讥恶,有心皆同,故怨讟溢乎四海,神明降其祸辟也。”(《后汉书·张衡传》)又如:“按察将命者,悉为苛刻,构织罪端,奏鞫纵横,以重多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四年》)其实,五刑也都可以称为“辟”,而剥夺生命的最严重的辟刑称为“大辟”,《尚书大传》:“大辟,死刑也。”其他的刑罚可以称为墨辟、劓辟、剕辟、宫辟等。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特指处死刑。例如:“盖杀人者一,余四人,掩其骸尔,安可尽辟乎。”(宋·范仲淹《宋故同州观察使李公神道碑铭》)
二是特指刑法。例如:“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世也。”(《左传·昭公六年》)杜预注:“言刑书不起于始盛之世。”再如:“故立法制辟,若临百仞之壑,握火蹈刃,则民畏忌而无敢犯禁矣。”(汉·桓宽《盐铁论·周秦》)又如:“天下有重典而不为酷者,惩一儆百,辟以止辟是也。”(清·魏源《圣武记》卷十四)
三是指罪,罪过。因为有罪者才被惩罚,故又引申为有罪的意思。例如:“冬,怀公执狐突曰:'子来则免。’对曰:'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古之制也。策名委质,贰乃辟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杜预注:“辟,罪也。”再如:“阴阳分布,震雷出滞。土不备垦,辟在司寇。”(《国语·周语上》)韦昭注:“辟,罪也。”又如:“当今县令不请士,郡守不迎师,群卿不揖客,将相不俛眉;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西汉·扬雄《解嘲》)又如:“圣人有制度,有法令,过则为辟。”(唐·柳宗元《与吕恭论墓中石书书》)
四是指法,法度。例如:“如何昊天,辟言不信。”(《诗·小雅·雨无正》)毛传:“辟,法也。” 意思是,怎么办哪我的苍天,法度之言却不诚信。再如:“宫室中度,衣服中制,牺牲中辟,杀者中死,割者中理。”(《尚书大传》卷四)又如:“故谕教者取辟焉。”(《管子·宙合》)尹知章注:“辟,法也,取为规矩也。”
五是表示取法,效法。例如:“天子自三公上下辟于文武,文武之子孙大开方封于下土。”(《逸周书·祭公》)
其二,表示治理。例如:“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书·金縢》)陆德明释文:“辟,治也。”再如:“宣子于是乎始为国政,制事典,正法罪,辟狱刑,董逋逃,由质要,治旧洿,本秩礼,续常职,出滞淹。”(《左传·文公六年》)杜预注:“辟,犹理也。”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开,打开。例如:“主人即位,辟门。”(《仪礼·士丧礼》)郑玄注:“辟,开也。凡庙门有事则开,无事则闭。”再如:“(灵公)使锄麑贼之,晨往,则寝门辟矣。”(《国语·晋语五》)又如:“注念间,风声渐近居庐,俄而房门辟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山魈》)
二是表示开垦,拓荒。例如:“春辟勿时,苗足本。”(《管子·五行》)尹知章注:“春当耕辟,无得不及时也。”再如:“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荀子·王制》)又如:“垦草入邑,辟地殖谷。”(《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又如:“田亩辟,则民无饥矣。”(宋·王安石《风俗》)
三是表示开拓,开辟。例如:“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诗·大雅·召旻》)毛传:“辟,开。”再如:“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诗·大雅·江汉》)郑玄笺:“王于江汉之水上命召公,使以王法征伐开辟四方,治我疆界于天下。”又如:“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又如:“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清·龚自珍《病梅馆记》)。而“开天辟地”的“辟”取的就是这层意思。
四是表示批驳,驳斥。例如:“辟邪说,难任人,不为拒谏。”(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再如:“韩子一概辞而辟之,则不思之过耳。”(严复《辟韩》)又如:“我先前作《中国小说史略》时,曾疑此书为元椠,甚招收藏者德富苏峰先生的不满,着论辟谬,我也略加答辨,后来收在杂感集中。”(鲁迅《二心集·关于〈唐三藏取经诗话〉的版本》)
五是表示工作的程限。例如:“以考司空之辟,以逆其役事。”(《周礼·地官·乡师》)郑玄注:“辟,功作章程;逆犹钩考也。”贾公彦疏:“辟谓功程,司空主役作,故将此役要以钩考司空之功程……功作之事,日日录其程限,谓之章程。”陆德明释文:“辟,婢亦反。”林尹今注:“凡工事必有一定之计划与进度,此谓按其实际进度而钩考其役事也。”
其三,表示幽静,偏僻。例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楚辞·离骚》)朱熹集注:“辟,幽也。芷亦香草,生于幽僻之处。”再如:“(婼羌国)去阳关千八百里,去长安六千三百里,辟在西南,不当孔道。”(《汉书·西域传上·婼羌》)又如:“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汉书·萧何传》)颜师古注:“辟读如僻,僻,隐也。”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边,侧。例如:“郑伯享王于阙西辟,乐备。”(《左传·庄公二十一年》)孔颖达疏:“辟,是旁侧之语也。”
二是表示偏斜,倾斜。例如:“始出营,竖矛戟,舒幡旗,鸣鼓。行三里,辟矛戟,结幡旗,止鼓。”(三国·魏·曹操《军令》)
三是表示偏执,偏激。例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杨伯竣注引黄式三《论语后案》:“辟读若《左传》'阙西辟’之辟,偏也。以其志过高而流于一偏也。”再如:“太原阎百诗曰:'近日文人议论之愎之辟,未有甚于杨用修者也。用修最不喜朱子,以不喜朱故,遂并濂、洛、关、涑诸儒摈勿道;以不喜朱故,遂并宋一代文章、事业、议论摈勿道。’”(清·魏源《再书〈宋名臣言行录〉后》)
四是表示有偏向,偏私。例如:“所谓齐其家在脩其身者:人之其所新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礼记·大学》)
五是表示邪僻。又由于有罪之人都是行为不正的人,于是又引申为邪僻之义。例如:“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好辟。”(《礼记·王制》)郑玄注:“民之志淫邪,则其所好者不正。”再如:“民之生也,辟则愚,闭则类。”(《管子·乘马》)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一》:“言民之性,入乎邪辟则愚,由乎中正则善也。”又如:“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商君书·弱民》)
其四,表示除去,消除(读作bì)。例如:“启之辟之,其柽其椐。”(《诗·大雅·皇矣》)朱熹集传:“启、辟,芟除也。”再如:“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墨子·尚贤上》)又如:“风伯为余先驱兮,氛埃辟而清凉。”(《楚辞·远游》)王逸注:“扫除之也。” 又如:“辟邪”(屏除邪恶)、“辟谣”(除掉谣言)。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特指驱除。例如:“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吕氏春秋·举难》)陈奇猷校释引杨树达曰:“'辟’与《孟子》'行辟人可也’之'辟’同。《小尔雅·广言》云:'辟,除也。’”
二是表示退避,躲避。由于被砍杀的罪犯可能在行刑时会躲避,故又可引申为躲避的意思,这种意思的“辟”后来写作“避”。例如:“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再如:“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又如:“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池柳闭门而不纳,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孟子·滕文公下》)
三是表示避免,防止。例如:“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墨子·辞过》)再如:“辟患害于无刑。”(《隶释·汉楚相孙叔敖碑》)
四是表示避忌,避讳。例如:“唯父母之丧,不辟涕泣而见之。”(《礼记·杂记下》)再如:“郊不辟丧,丧尚不辟,况他物。”(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郊祀》)
五是表示鄙视,鄙夷。例如:“鲁弱晋而远吴,冯恃其众,而背君之盟,辟君之执事,以陵我小国。”(《左传·哀公七年》)杜预注:“辟,陋也。”再如:“《方言》:'凡骂庸贱或谓之辟。辟,商人丑称也。’今川东谓丑而庸贱者为辟。”(章炳麟《新方言·释言》)
其五,指称天子,君主(读作bì)。由于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能命令杀人,故又引申为君主意思。例如:“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作福,作威,玉食。”(《书·洪范》)再如:“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四方攸同,皇王维辟。”(《诗·大雅·文王有声》)郑玄笺:“辟,君也。”又如:“辟遏有德。”(《汉书·五行志》)注:“辟,天子也”。又如:“复辟”(恢复君主之位)。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指称诸侯。例如:“六服群辟,罔不承德。”(《书·周官》)孔传:“六服诸侯,奉承周德。”再如:“百辟卿士,媚于天子。”(《诗·大雅·假乐》)郑玄笺:“百辟,畿内诸侯也。”
由此又可引申泛指臣下,职官。例如:“正殿路寝,用朝群辟。”(汉·张衡《西京赋》)再如:“百辟动容观奏牍,几人回首愧朝班。”(宋·王庭珪《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诗)又如:“宰相为百辟师表。”(明·沈德符《野获编·内阁三·貂帽腰舆》)
二是表示彰明,显明。例如:“辟尔为德,俾臧俾嘉。”(《诗·大雅·抑》)马瑞辰通释:“'辟尔为德’犹云'明尔德’也。”再如:“对扬以辟之。”(《礼记·祭统》)郑玄注:“对,遂也;辟,明也。言遂扬君命以明我先祖之德也。”又如:“惟天轨之不辟兮,何纯洁而离纷!”(《汉书·扬雄传上》)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十三》:“天轨犹天道也。辟,明也。言天道不明,故使纯洁之人遭此难也。”
由此又可引申表示征召,荐举。例如:“滕鲁之粟釜百,则使吾国之粟釜千;滕鲁之粟四流而归我,若下深谷者,非岁凶而民饥也。辟之以号令,引之以徐疾,施平其归我若流水。”(《管子·轻重乙》)马非百新诠引安井衡曰:“辟,召也。”再如:“大司马卫将军王商辟宣,荐为议郎,后以病去。”(《汉书·鲍宣传》)又如:“古者取人,必先采乡曲之誉,然后辟于州郡;州郡有声,然后辟于五府;才着五府,然后升之天朝。”(《旧唐书·韦思谦传》)
根据上面对“辟”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辟”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以及带箭头的竖直线均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辟”字文化含义的相关词语
“辟”字在常用成语中的含义保留最多的是“开创”和“开放”的意思,例如:“鸿蒙初辟”,“鸿蒙”是古人认为天地开辟之前的一团浑沌元气,意谓开天辟地,指刚刚开始出现人类世界。源自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太上君开天经》:“太初始分别天地清浊,剖判涬溟鸿蒙。”“六通四辟”,意谓上下四方和春秋四时都已开通。“独辟蹊径”,意思是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风格或新的方法。语见清·叶燮《原诗·外篇上》:“抹倒体裁、声调、气象、格力诸说,独辟蹊径,而栩栩然自是也。”“放辟邪侈”,“放”和“辟”都是任由、敞开的意思,“邪”和“侈”分别指不正派和不节制,整体意思是肆意作恶。语本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辟”字有时还保留“躲避”的意思,例如:“不辟斧钺”,“斧钺”是古代的兵器,意谓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源自《汉书·赵充国传》:“不敢避斧钺之诛。”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