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珍紫砂壶推动文化发展
周桂珍现为研究员级高 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1958年,周桂珍进入紫砂工艺厂跟随王寅春习艺,学习紫砂成型的基本技法和知识。1961年又得“壶艺泰斗”顾景舟的悉心调教,手把手指导她练习拍泥、练泥、安壶嘴等壶艺制作的基本功,为她在日后紫砂艺术领域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1996年以来,周桂珍实现了她的特大飞跃。她创作了掇圆壶、半月壶、如意壶、登柏寿壶、大之泉壶等名作。她的大之泉壶原是高海庚的设计,10多年后周桂珍完成了这把壶的创作。它既是与海庚合作的继续,更具有大胆创新的意义。壶身采取“之”字形,这已经颇新奇别致了,更妙的是壶身外观是一股涌泉,泉浪末梢倒卷成壶把。自壶嘴到壶把的一条大斜线,统贯全局,令人感到此壶大气磅礴,一气呵成,壶嘴壶身壶把浑然一体相连,无迹可求。无雕琢气,无匠气,线条运用得如此大胆,如此奔放流畅,实在令人称奇!这把壶从工艺上来说,是极其严谨的,从风格上来说,又是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是严谨与奔放相结合、静穆与抒情相结合的无上妙品,是不 可 多 得的杰作。
周桂珍擅长光素器,她认为,一件好的东西,不用加任何修饰就能看出它自然的美,才算最 高境界。以“韵竹提梁壶”为例,本体是一个椭圆,壶嘴、壶把、提梁都是椭圆形体的舒展和延伸,处处体现着线条的张力。另一个特别之处在于以竹子衬托的壶把,竹节并非同样长短,而是各有灵性,可以看出制作者纯熟的功底。她的另一件名作“玉匏提梁壶”取材于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大葫芦,壶身丰满玉润,憨态喜人。提梁为三叉形藤蔓,线条圆润饱满,将葫芦顶部平剖即为壶盖,壶摘则是葫芦的蒂蔓,壶嘴微弯,拙朴可人。综观这件作品整体,贯穿了周桂珍匠心独运的手法和艺术处理,整个作品既形神兼备,又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超乎前人地达到了和谐统一、形神兼备。充分体现了周桂珍作品“造型典雅、线条流畅、色泽甜美、儒雅大度而极富现代气息”的特点。顾景舟曾经说过,紫砂壶造型难就难在一个非常简略的轮郭线里,把壶身、壶嘴、壶把融为一体,加以组合,并要注意立体造型时三度空间细微之处的体积转换变化。而周桂珍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周桂珍紫砂壶,造型端庄明快,气韵生动。通体气格高古,韵致清绝,令人心醉。壶盖有一鱼代表“如意”。壶身以竹叶和题字结合彼有古代紫砂壶之风。此壶完全继承了紫砂传统造型及工艺制作的精髓,并体现着传统基础上再创造的发扬、延伸。
周桂珍女士的曼生提梁壶渐渐做出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做出了自己的风格。曼生壶最为适宜书画装饰,周桂珍女士与冯其庸先生 范曾先生等当代书画家多次合作过曼生提梁壶,已经为当代文人壶之典范,博得时人激赏。在2001年天津人美出版的《周桂珍紫砂精品集》中,她将曼生提梁壶归入“传承篇”之中,认为“顾景舟的出现,将紫砂的工艺美推向了极 致,他从前人那里继承了光素器纯正的一脉,又通过一只只经典的壶形手把手的传授”才将她自己的紫砂艺术带到了新的境界。文脉的跳动,在这样的感悟和朴素的工艺传承中重新启动。所谓传统艺术的生命,正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获得新 生。
紫砂壶的造型设计也极为重要,往往是抓人眼球的第 一步。周桂珍紫砂壶,壶型端庄明快,气韵生动,每件作品灵动间充满鲜明的个性特点:清雅温厚内蕴隐者风度,或整体气格高古,雅致清绝令人不禁沉醉其中,深沉雄伟如古人,坐卧潜慹间神形具备,精工细制壶型美观大方,一件件紫砂工艺品展现在众人眼前。
周桂珍表示,紫砂工艺发展到现在这种程度并不容易,当代的从业人员要懂得珍惜,并且把紫砂工艺的传承当成义不容辞的责任,不断地追求,精益求精。同时又要做正确的选择,很努力地学习传统紫砂工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任何人都不会不经过努力而一炮打响。整个紫砂界的全体艺人有义务也有能力守护好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