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华】追 往
作者/田 华
从字面讲,“追往”即有追念往事,追忆亲情的意思;另一面,“追往”一词,还有相互往来之意寓于其中。常言道,往来往来,有往就有来,有来即有往也,这是一个双向的互动,也是千百年来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礼节。古语云,礼尚往来。意思是说,礼节上讲求有来有往。用现代人的话说,也就是指你对我怎么样,我也用相同的方式对你怎么样。在“礼尚往来”一词中,“尚”字,指的是注重。礼尚往来一词出自于《礼记·曲礼上》:“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崇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礼尚往来。因此,华阴人对春节过年期间亲戚之间的相互走动,美其名曰为“追往亲戚”,竟是如此的温文尔雅,如此的深含文化底蕴啊!
华阴人过年追往亲戚的日子是比较讲究的。一般说来,大年初一是不允许追往亲戚的。追往亲戚是从大年初二开始一直要到初五才能结束,有些人家亲戚多一些,到了初六初七,他们还行走在追往亲戚的路上。
初二要追往的亲戚家都是比较重要的。比如,那时候的农村,小伙子姑娘们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都绕不开两个程序,一是订婚,二是结婚。而订婚与结婚之间的时间差,大多在两年左右,所以,对于刚刚订婚的男女青年,男方必须在初二这天去未来的老泰山家去拜见岳父母。当男青年初二来到女方家,那么,到了初三,女青年就一定要去未过门的婆婆家去拜见未来的公公与婆婆。这就是标准的“一来一往”,也是标准的“有来有往”和“礼尚往来”。在初二这一天,一些十多岁的男孩子还要代替父母去追往渭家人的。到了渭家门上,先是到自己妈妈的娘家,然后,还要按照渭家人的长幼次序从长依次(妈妈娘家的本家人,华阴人把本家称为“自家”),逐门挨家去送包子送蒸馍呢!顺便也就挣了一些绿色的两毛钱和红颜色的五毛钱呢。
回想起那些年初二去追往渭家的日子。我最害怕的是渭家奶和渭家舅不在的时候。当我初二去渭家遇到渭家奶在,奶奶总是接住我很喜欢,从口袋里摸出崭新崭新硬朗朗的五角钱新票,塞到我的手心里,然后,就给我说,娃呀,奶给你做饭,你趁这会提上馍去大舅三舅家去追往追往吧!等我从渭家门上那些自家人的屋里回到奶奶家,奶奶把那香喷喷的班班豆豆和肉片片都入进了那砂制的火锅里了,火锅堂里的木炭火正红正旺,那香气就从砂制火锅的圆圈盖子下浓浓的溢了出来。假如是有一年初二去渭家,没有看到奶奶而是见到了妗子,妗子接住我也是很热情的,嘴里不停的说,我娃来了,我娃来了,一边用手接过我手里的馍笼子,还是在说,我娃坐我娃坐,妗子给你做饭去做饭去,嘴里不停的说,可就是只说不做,一会又好像想起了什么,一只手就摸进了她那大襟棉袄的口袋里,摸呀摸的老半天手都没出来,最后竟又背过身去,终于一只手捏了一张揉搓得皱皱褶褶的一毛票递给我,不好意思的说,妗子没有新票票嘛!但终是不愿去灶房给我做饭,我就背过她把那张烂钱给撂了。然后,提上我的馍笼笼去渭家的自家屋里追往去了,完了就带着一肚子的委屈回家了。看到我这样回来。父亲很生气,说妗子太细发太吝啬太没有人情味了。家里奶奶则说,不哭不哭,亲舅蛮妗子,亲舅蛮妗子,妗子都是这样子的。
过年追往亲戚,最难畅的是用啥东西盛装礼品。过去的礼品都十分单一。华阴人有句古话,叫做,看把你气势的像拿了十五个馍一样。十五个馍就是那时候华阴人追往亲戚的礼品。但多数人家除了十五个馍之外,出门时还要带上一些自家蒸的包子的,这包子有长的也有圆的,多数都是粉条豆腐地软和萝卜做包子馅的。过年那几天,都是风多的日子,这些馍馍和包子,如果没有那种竹编的用柳罐油油了的马提笼装的话,便是用妇女的头巾包起来,那么,经过路上长时间的风吹,那些馍馍和包子就都会被风吹的干裂了开去,尤其是那些包子里的馅儿,都快露出来了,很是难看的。后来,有了那种军绿色的上边印有“红军不怕远征难”红色字样的军用挎包后,多数人家追往亲戚,都喜欢用这种军用挎包装馍馍和包子了。这种包包虽然是一种时尚,但依然解决不了那些包子馍馍被风吹干吹裂的问题。
华阴人过年走亲戚就是这个样子的。但是,在表述这一现象时,华阴人不是用“走亲戚”三个字,而是把“走亲戚”三个字中的“走”字换作了“追往”,因而原来的“走亲戚”四个字,只是一字之换,但意义却大不同了,后边的“追往亲戚”比起前面的“走亲戚”,就显得更文气更具有文化内涵了。这就是华阴文化不同于其他地方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
一、关于赞赏
赞赏金额平台留5元,其余全部归作者。7天内点击量超过1000的,另加稿费10元,超过2000加20元。作品发布一周后以红包形式发给原创作者。须加微信suyan834398802
二、投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