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山东民间的“虚让”文化
所谓虚让,指的是不真实的让或者寒暄。在老家鲁西地区,尤其是山东农村地区,“虚让”非常流行,很多人即使是知道都是不真实的让,也乐意去听,乐意去说。而且虚让还讲究相应的技巧与语气氛围。
农村土屋
比如最常见的,就是买东西时候。小时候村里面有个本家族的近门子(指出了四服的本家叔伯兄弟)开了一家小卖铺。他们家卖的蔬菜新鲜,经常去他们家买。每次买这位近门子远方叔伯兄弟的菜,他总是说,“算了吧,三哥,都一家人”,要么是“拿着吃去吧,能值几个钱”。这个时候必须得回一句”不行,侄儿,你小本小利的生意不能这样”,然后就把钱放他柜台上,放得时候,对方也会故意推让一下,但你再坚持就立马收下了。这次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几乎每次去买,都说上演这么一番 “虚让”的情形。而这种虚让千万不要当真,否则必须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小卖铺
有一次,另一个本家小孩跟着我来玩,到了这个远房叔伯亲戚开的店门前,我带他去买了一点零食,最后付钱时候,那位叔伯依旧虚让。但我已经上了初中,知道了一些人情来往,所以坚持付钱,就在付完钱时候,那个小孩突然又拿走了一袋薯片,说喜欢吃这个,然后店铺的本家叔伯老板立马说,你拿走吧,我送给你了。我当时正好没钱了,立马让小孩说快谢谢叔伯哥哥。然后就走了,整个过程,那位叔伯一直笑嘻嘻逗孩子。
结果,晚上时候,叔伯兄弟的母亲来了我家,说那个薯片一块五毛,你侄儿和我都没当回事,但是他家的媳妇不同意送人,所以闹事了,你说这事闹的,小媳妇儿太不懂事了。于是乎,我们立马掏钱,赶紧说,当时本来要给你,可孩子身上没钱了,正准备去送呢。然后,那位叔伯兄弟的母亲一个劲说哎,这个媳妇太较真,不懂事。我们立马说,都是小事,你们小本小利的。然后晚上,父母把我狠狠说了顿,从此之后,我就没去过他们店里买东西。
其他的,还有邻居之间见面,很多农村傍晚从田地里回来时候,经常遇见邻居,很多邻居热情的邀请你去他家吃晚饭。说“他婶子,别走了,到我家里喝汤吧”又或者“从这里吃啵?家里都做好了”。这些邀请人的话,都带着疑问,怎么能是真正的邀请呢,所以立马回复“不了不了,闺女都做了”又或者“不去了,下次到我家里坐坐”。
有的时候出门或者赶集遇见认识的,寒暄完后都要问一句“他大娘,用钱不,我这里有”对方一般说不用不用,这时候还追加一句“没事,我今门带的多,真哩”。这个时候,你还是要拒绝,因为对方可能手里早花完了。
赶集
参加亲朋邻居之间的喜宴,吃完后,主家必然会问一句“大外甥,今门吃好了啵?”,然后你需要立马回复 “吃好了,那个扒鸡做的真不孬,多长时间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了”又或者“吃哩不孬今门,办的很场面,吃哩尽兴”。
有时候出门赶集碰见了自家亲属,赶紧下来问候问候,经常说“本想着这几天去看看大娘去(大娘一般是指这个亲属的母亲),就是地里忒忙,没去了,忙活完得去看看”,这时候对方回复“看啥啊,内大娘硬朗着了,前些天还帮着剥玉蜀黍呢”。其他的虚让,数不胜数,都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这是当地人情来往,见面聊天的一个必经词语。如果你不会虚让,那么很多时候会招来一些非议,认为你不懂事,甚至有人认为你瞧不起人。
当你说出虚让的时候,一定要真切,真诚,这样才能给予对方最大的面子,对方才会高兴。当对方虚让你的时候,你一定要拿出非常高兴但又替他着想的语气去拒绝,这样才算是一个双方最标准的虚让过程。
而为什么出现这种虚让,本质还是因为贫穷,大家手里东西都不多,但是又是人情社会,重视脸面礼仪。所以必然导致了虚让文化的产生。这就好比送礼求人时候,常说“给你带了点土特产,没啥送的,领导你收下尝尝”一样,是一种形式文化下的产物。
而当一个人富裕起来时候,他的虚让就少了很多,因为他如果只虚让而不真做,会让很多人说抠门,甚至说人品不行。所以,一般他都不能虚让。所以,这个虚让文化也是讲究人群的,越是虚让,越是讲究表面功夫的,其人群必须是相对贫穷,甚至有一定虚伪性格的。
农村别墅
如今时代再进步,90后虚让的不多了,估计00后很少有人虚让了,这是时代的发展,也是富裕的体现。